一百堂黨史課 | 半條被子一條心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圖為(wei) 遊客在湖南省汝城縣沙洲瑤族村“半條被子”故事發生地舊址參觀。新華社記者 陳澤國 攝

  仲春時節,湖南省汝城縣文明瑤族鄉(xiang) 沙洲瑤族村,迎來了旅遊客流小高峰。近年來沙洲村成為(wei) 熱門紅色旅遊“打卡”地,許多參觀者慕名而來,就是為(wei) 了親(qin) 眼看一看、親(qin) 耳聽一聽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提到的“半條被子”的故事。

  “半條被子”見初心。“紅軍(jun) 在自己缺吃少穿、生死攸關(guan) 的情況下,心裏還是想著老百姓的冷暖。一枝一葉總關(guan) 情啊!”2020年9月16日,在湖南省考察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首站就來到“半條被子”故事的發生地沙洲村,參觀“半條被子的溫暖”專(zhuan) 題陳列館,重溫“半條被子”的故事。

  在“半條被子”故事主人公徐解秀家兩(liang) 層磚木結構的老宅裏,至今保存著80多年前她和3位女紅軍(jun) 一起睡過的木床。床上隻有單薄的草席,但軍(jun) 民的魚水深情卻溫暖了一代又一代人。

  1934年11月上旬,突破國民黨(dang) 軍(jun) 第二道封鎖線後,中央紅軍(jun) 在汝城縣境內(nei) 進行了長征半個(ge) 月來首次較長時間的休整。紅軍(jun) 紀律嚴(yan) 明,戰士們(men) 睡在屋簷下、空地裏,不僅(jin) 沒有動村民的東(dong) 西,還幫助村民打掃衛生、挑水等。

  心疼這些戰士,30多歲的村民徐解秀拉了3位女紅軍(jun) 住到自己家裏。騰出自家那張寬1.2米的木床,墊上稻草,床邊架上一條搭腳的長板凳,徐解秀帶著1歲的兒(er) 子加上女紅軍(jun) 們(men) ,就這樣擠到了一張床上。看到簡陋的床鋪上僅(jin) 有一件蓑衣和一條爛棉絮,女紅軍(jun) 便拿出她們(men) 唯一的一條行軍(jun) 被,和徐解秀母子一起橫蓋著。

  臨(lin) 走時,怕徐解秀母子寒冬難熬,3位女紅軍(jun) 執意把被子留給她,但徐解秀堅決(jue) 不同意。推來推去僵持不下,一位女紅軍(jun) 索性找來剪刀,把被子剪成兩(liang) 半,留下半條給徐解秀,還留下兩(liang) 句話:“紅軍(jun) 是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人民軍(jun) 隊,打敵人是為(wei) 了老百姓能過上好生活。等革命勝利了,我們(men) 還會(hui) 回來看您的,送您一床新被子。”抱著半條被子,徐解秀含著淚,送了女紅軍(jun) 一程又一程。

  “什麽(me) 是共產(chan) 黨(dang) ?共產(chan) 黨(dang) 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徐解秀一直對3位女紅軍(jun) 念念不忘,她時常拿上小板凳,坐在村口的滁水河畔,守望紅軍(jun) 歸來,一等就是50多年,直到去世!

  時間見證不變的堅守——從(cong) 革命戰爭(zheng) 年代到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時期,再到改革開放新時期,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新時代,同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生死與(yu) 共,已經深深融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血脈和靈魂,成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紅色基因和精神族譜的重要組成部分。

  1984年10月,紅軍(jun) 長征50周年之際,經濟日報記者羅開富開始沿二萬(wan) 五千裏長征原路徒步采訪。在沙洲村,他遇到了在村口守望半輩子、已經80多歲的徐解秀,揭開了這段掩藏在曆史塵埃中的往事。

  長篇報道《當年贈被情誼深 如今親(qin) 人在何方——徐解秀老婆婆請本報記者尋找三位紅軍(jun) 女戰士下落》刊發後,鄧穎超、蔡暢、康克清等15位參加長征的老紅軍(jun) ,特意托羅開富給老人送去新棉被,說“悠悠五十載,滄海變桑田,我們(men) 也想念當年那些大爺、大娘、大哥、大嫂們(men) ”。在鄧穎超的推動下,全國都在尋找那3位女紅軍(jun) 。

  遺憾的是,1991年1月徐解秀老人去世,仍沒等來3位女紅軍(jun) 的消息。女紅軍(jun) 沒能回來,但共產(chan) 黨(dang) 一直就在老百姓身邊,從(cong) 未離開。

  黨(dang) 的十八大後,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組織開展了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人民戰爭(zheng) ,向著消除絕對貧困的目標發起總攻。2014年沙洲村村“兩(liang) 委”換屆,37歲的朱向群接過父輩的接力棒,扛起傳(chuan) 承“半條被子精神”的使命,也扛起了帶領村民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擔。朱向群是徐解秀的曾孫,1995年遵照曾祖母遺願當兵入伍,並在部隊加入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退役返鄉(xiang) 後,朱向群長期在外做建築,幹得風生水起。

  當時的沙洲村是有名的貧困村,村集體(ti) 戶頭收入為(wei) 零,貧困戶占全村人口的1/3,全村500多口人共用一台50千伏的變壓器,住村尾的村民煮飯至少要一個(ge) 半小時才能熟。當村裏的老主任和村民代表找到朱向群,希望他能接任村主任時,朱向群毫不猶豫答應了。他賣掉盈利頗豐(feng) 的挖掘機,把自家年收入20多萬(wan) 的店鋪生意放下來,一門心思撲在改變家鄉(xiang) 貧困麵貌上,走村入戶訪遍了全村所有貧困戶,那一段時間鞋子都磨破了好幾雙。全村20名黨(dang) 員帶頭苦幹實幹。村幹部朱中建無暇顧及自家日雜店,即使收入銳減也毫不在乎,村幹部羅秋煌關(guan) 掉了自己的裁縫鋪,大家整日都奔忙在村裏脫貧致富的事業(ye) 上。有黨(dang) 的好政策,有好的帶頭人,全體(ti) 村民齊心協力,白天黑夜連軸幹,沙洲村跑出了脫貧攻堅“加速度”。

  “半條被子精神”轉化為(wei) 戰貧優(you) 勢,紅色沙洲蹚出了一條以紅色旅遊引領產(chan) 業(ye) 發展的致富之路。2017年以來,沙洲村相繼建成“半條被子”故事發生地舊址、“半條被子的溫暖”專(zhuan) 題陳列館、紅軍(jun) 廣場、紅軍(jun) 衛生部舊址、民俗文化廣場等文旅景點和設施。2018年,沙洲村實現整村脫貧。2020年,沙洲村累計接待遊客120萬(wan) 人次,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cong) 2014年的4800元提升到15000元。如今,僅(jin) 靠扶貧農(nong) 莊、光伏發電項目及紅色旅遊,村集體(ti) 賬戶每年就有40多萬(wan) 元的進賬。

  “當年3位女紅軍(jun) 給我們(men) 送了半條被子,如今共產(chan) 黨(dang) 給我們(men) 帶來幸福日子。”村民朱小紅曾是沙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村裏黨(dang) 員和幹部的幫助下,朱小紅參加廚師培訓,開起沙洲村第一家土菜館。“生意最好的一天,我家接待了400多人吃飯,僅(jin) 中午一餐飯的毛收入就有9800元。”說起這些,朱小紅的語氣裏透著自豪,“現在家裏20多床被子,蓋都蓋不完。”

  從(cong) 女紅軍(jun) 留下的“半條被子”,到老紅軍(jun) 送來的新棉被,再到如今蓋都蓋不完的被子,老百姓最直接也最深刻地認知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群眾(zhong) 心裏隻有一個(ge) 念頭,“共產(chan) 黨(dang) 是人民的黨(dang) ,跟共產(chan) 黨(dang) 走,好日子在後頭。”

  “當年紅軍(jun) 長征經過汝城全境前後十幾天,全縣12萬(wan) 多人中,為(wei) 紅軍(jun) 挑擔、帶路、做掩護的就有1.5萬(wan) 多人。”“半條被子的溫暖”專(zhuan) 題陳列館中,講解員正為(wei) 遊客講解紅軍(jun) 路過汝城時留下的動人故事。

  展櫃中,老紅軍(jun) 送來的新棉被、紅軍(jun) 籌糧時立下的借據、朱德手書(shu) “世界一家”的牌匾、紅軍(jun) 為(wei) 感謝老鄉(xiang) 救治送上的馬燈,訴說著紅軍(jun) 與(yu) 百姓之間的魚水情深,也見證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為(wei) 人民謀幸福、為(wei) 民族謀複興(xing) 的初心和使命。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共產(chan) 黨(dang) 人自己有一條被子也會(hui) 剪下半條給老百姓,這絕不是口號,不是做秀,我們(men) 就是這麽(me) 做的。而且這種誓言,我們(men) 一直傳(chuan) 承下來了。正是這樣,老百姓才把共產(chan) 黨(dang) 看成是自家的黨(dang) 、老百姓的黨(dang) 。”回首百年奮鬥路,無數革命先烈前赴後繼、英勇鬥爭(zheng) ,無數黨(dang) 員幹部忘我奉獻、不懈奮鬥,為(wei) 的就是人民的解放和幸福;展望新征程,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標注的同樣是為(wei) 民的底色。

  半條被子的背後,是黨(dang) 員幹部對人民群眾(zhong) 念茲(zi) 在茲(zi) 的情感與(yu) 牽掛,是共產(chan) 黨(dang) 人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價(jia) 值取向和不變初心。在一代又一代人的長征路上,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深深植根人民群眾(zhong) 之中,為(wei) 了人民、依靠人民,魚水情深,生死與(yu) 共,永遠一條心。

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