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堂黨史課丨嘀嗒嘀嗒就是黨中央的聲音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紀念館二樓,有一條電報長廊,兩(liang) 側(ce) 大理石牆麵上鐫刻著37封毛澤東(dong) 起草的電報手稿。密密麻麻的電文,讓人仿佛聽到當年“嘀嗒、嘀嗒”的電報聲。

  73年前的春天,黨(dang) 中央從(cong) 陝北轉移到這裏,西柏坡成為(wei) 全國革命的領導中心。

  當時,黨(dang) 中央與(yu) 各解放區、各部隊通信聯絡主要靠電報。“如果電波是有形的,那麽(me) 1948年的西柏坡就會(hui) 被一張電波交織的大網嚴(yan) 嚴(yan) 實實籠罩著。”時任中央軍(jun) 委作戰室參謀劉長明回憶,那段時間每天收發電報頻率比往常高好幾倍,參謀們(men) 手持電報,穿梭於(yu) 機要室、作戰室和領袖們(men) 的土屋之間,西柏坡成了不夜的小山村。

  據統計,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黨(dang) 中央共發出408封電報,組織指揮了包括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在內(nei) 的24次重大戰役。周恩來曾風趣地說:我們(men) 這個(ge) 指揮部一不發槍,二不發糧,三不發人,就是每天往前線發電報,就把國民黨(dang) 打敗了!

  浙江慈溪籍戰士丁永泉,1945年1月參加新四軍(jun) ,後編入華東(dong) 野戰軍(jun) 第1縱隊。1948年冬,19歲的丁永泉隨部隊參加淮海戰役,先在新沂窯灣參與(yu) 殲敵63軍(jun) 作戰,繼而進行阻援,保障兄弟部隊圍殲黃維兵團,後又參加圍殲杜聿明集團的作戰。

  丁永泉老人對記者回憶說,淮海戰役中我軍(jun) 的戰術十分機動靈活,部隊經常在行進中突然拐彎或者包抄,去攻擊敵人。淮海戰場基本都是平原,沒有地形隱蔽。“兵貴神速,我們(men) 拚的就是個(ge) 快字。”丁永泉說,當時每次傳(chuan) 達命令的時候都是十萬(wan) 火急,部隊接到命令來不及動員、來不及解釋,就是堅決(jue) 執行命令,打敵人一個(ge) 措手不及。

  “執行命令就是勝利。”這是丁永泉他們(men) 的作戰秘訣。

  三軍(jun) 一心,則令可使無敵。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戰爭(zheng) 年代,黨(dang) 中央和毛主席用電台指揮全黨(dang) 全軍(jun) ,‘嘀嗒、嘀嗒’就是黨(dang) 中央和毛主席的聲音,全黨(dang) 全軍(jun) 都無條件執行。”在黨(dang) 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下,解放軍(jun) 全體(ti) 指戰員和廣大人民群眾(zhong) 一切行動聽指揮,創造了彪炳史冊(ce) 的戰爭(zheng) 奇跡。

  淮海戰役後,丁永泉被編入人民解放軍(jun) 第9兵團,參加了渡江戰役和解放上海,隨後在鬆江駐守。1950年6月,朝鮮戰爭(zheng) 爆發,第9兵團奉命開赴山東(dong) 整訓,原本打算留下做文化教員的丁永泉二話沒說便隨部隊北上。10月初,基於(yu) 朝鮮戰場形勢,黨(dang) 中央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重大戰略決(jue) 策。

  “黨(dang) 中央的命令一下,我們(men) 來不及換上棉衣,就火速開拔。”丁永泉介紹,當時部隊棉衣還沒有發齊,為(wei) 了搶抓時間,就在列車經過沈陽的時候把車廂打開,由鐵路沿線組織人員把棉衣扔上車,戰士們(men) 在列車裏換上棉衣,嚴(yan) 格按照指令入朝作戰。按照黨(dang) 中央決(jue) 策,僅(jin) 兩(liang) 個(ge) 月時間,誌願軍(jun) 便有9個(ge) 軍(jun) 30餘(yu) 萬(wan) 官兵開赴前線。丁永泉所在的部隊1958年才回國,他在朝鮮整整8年。

  1959年,回國不久的丁永泉接到一紙調令,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工作。

  “車子一路向西又向西,茫茫戈壁灘上,四五百裏都荒無人煙。”這是長在東(dong) 南沿海的丁永泉第一次見到西北大漠。他告訴記者,黨(dang) 中央一聲令下,從(cong) 全國26個(ge) 部委、20多個(ge) 省區市、1000多家單位選出的科技人員從(cong) 四麵八方奔赴大漠戈壁,“沒聽說有任何一個(ge) 人猶豫遲疑”。

  “剛開始住的是地窖和沙窩,一天隻有八兩(liang) 糧食,沒有青菜吃,連科學家每人每周也隻有兩(liang) 斤黃豆做營養(yang) 品。”在基地負責思想政治工作期間,丁永泉接觸了很多科技工作者。讓他印象深刻的是,盡管條件艱苦,但年輕的科學家們(men) 熱情高漲,總是夜以繼日地搞科研攻關(guan) 。

  “那時候中國航天事業(ye) 家底非常薄,不僅(jin) 科技人才少,設備也落後。為(wei) 了計算一條彈道,一百多個(ge) 年輕人用手搖計算機,或者幹脆撥算盤珠子,一幹就是幾個(ge) 月,用的紙堆得比桌子都高。”回憶起艱苦的初創期,丁永泉十分感慨,“在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各條戰線力量凝聚在一起,化作了1964年10月16日羅布泊上空震驚世界的東(dong) 方巨響”。

  後來,丁永泉又主動請纓,前往更加邊遠艱苦的西部某測量站,參與(yu) 東(dong) 方紅衛星發射監測任務。1970年4月24日,東(dong) 方紅一號衛星升空,《東(dong) 方紅》悠揚的樂(le) 曲聲傳(chuan) 入丁永泉所在的機房。大夥(huo) 熱淚盈眶抱在一起、歡喜跳躍的場景,老人至今記憶猶新。

  “嫦”風破浪正當時,“五”動九州攬月回。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著陸,並帶回了近兩(liang) 公斤的月球樣品。2021年2月27日,農(nong) 曆正月十六月圓之日,100克月壤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並向社會(hui) 公眾(zhong) 展出。

  同在航天係統工作的外孫女告訴了丁永泉這個(ge) 消息。開展當天,丁永泉在家人的陪伴下,早早地趕過來,還從(cong) 自己的一堆勳章裏特意挑出一枚佩戴在胸前,上麵寫(xie) 著“獻身國防科技事業(ye) ”。

  “有生之年,看到我們(men) 國家那麽(me) 興(xing) 旺、那麽(me) 強大,真的非常欣慰。”望著展出的那捧月壤,92歲的丁永泉久久不願離去。而在他的身後,陳列著一台天問一號火星車模型。不久前,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實施第三次近火製動,進入火星停泊軌道,為(wei) 擇機著陸火星做好準備。

  “‘兩(liang) 彈一星’、‘嫦娥’攬月、‘天問’奔赴火星,這些沒有黨(dang) 中央的英明決(jue) 策幹不成,沒有黨(dang) 中央的堅強領導幹不成。”丁永泉說,航天人都明白一個(ge) 道理,中國航天取得舉(ju) 世矚目的成就,根本是在黨(dang) 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大力協同、勇於(yu) 登攀的結果。

  黨(dang) 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是堅持黨(dang) 的領導的最高原則,是我國製度優(you) 勢的根本保證。進入新時代,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毫不動搖堅持和加強黨(dang) 的全麵領導,健全維護黨(dang) 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各項製度,不斷提高黨(dang) 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不斷增強黨(dang) 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zhong) 組織力、社會(hui) 號召力,在新時代鑄就新的曆史偉(wei) 業(ye) 。

  2月7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西柏坡鎮北莊村全體(ti) 黨(dang) 員回信強調:“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百年實踐證明,隻要全黨(dang) 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在黨(dang) 中央周圍,就能夠形成萬(wan) 眾(zhong) 一心、無堅不摧的鋼鐵力量,戰勝一切強大敵人、一切艱難險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