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dong) 山是福建第二大海島縣,在這裏代代延續著一個(ge) 習(xi) 俗:先祭穀公、後拜祖宗。
“穀公”是當地群眾(zhong) 在東(dong) 山縣原縣委書(shu) 記穀文昌去世後,對其的尊稱。對於(yu) 閩南人而言,“公”的尊稱一如“周公”“包公”之高山仰止,一名共產(chan) 黨(dang) 的縣委書(shu) 記為(wei) 何能被群眾(zhong) 尊稱為(wei) “公”?
“他帶領全縣人民拚搏奮戰,把一個(ge) 荒漠化的孤島變成半島,並建成了海上綠洲,使群眾(zhong) 擺脫了世代逃荒要飯的苦日子。”
1953年10月的一天,時任東(dong) 山縣縣長的穀文昌途經白埕村附近一個(ge) 破舊雨亭時,偶遇五六位村民。他們(men) 衣著破爛,神情茫然,腳邊放著空籃破碗,一點也沒有要去“趕集”的樣子。詢問後得知,由於(yu) 常年風沙,沙埋農(nong) 田,顆粒無收,村民為(wei) 了活命隻能向外鄉(xiang) 乞討。
看著眼前的景象,穀文昌心如火燎:已經解放3年的東(dong) 山百姓,竟因風沙離鄉(xiang) ,“不解除群眾(zhong) 疾苦,我們(men) 心裏有愧啊!”於(yu) 是,他好言勸鄉(xiang) 親(qin) 們(men) 回鄉(xiang) ,承諾“一定要把風沙治住,日子會(hui) 好起來”。
一諾千金。從(cong) 此,穀文昌踏上了與(yu) 東(dong) 山人民一同治理風沙的漫漫征途。
治理風沙談何容易?麵對“春夏苦旱災,秋冬風沙害。一年四季裏,月月都有災”的天氣,百姓哀歎“神仙也製不住”,穀文昌卻態度堅決(jue) 。
“他認定的事情,不管遇到什麽(me) 困難阻力,都堅持去克服,堅持到底,直到成功。”穀文昌任縣委書(shu) 記時,宋秋涓擔任縣委辦公室副主任,他清楚地記得,認定改變東(dong) 山麵貌的出路是植樹造林後,穀文昌是如何義(yi) 無反顧。
穀文昌(左三)在山口村察看風沙災情。(漳州市紀委監委供圖)
為(wei) 了徹底解決(jue) 風沙災害,穀文昌帶領一幫人走遍了全縣400多座山頭、3萬(wan) 多畝(mu) 沙灘,製定治理風沙方案,並發動全民種樹。相思樹、苦楝、槐樹……穩妥起見,他們(men) 還同時種了好幾個(ge) 品種。但地質和氣候條件的限製,一連串的努力終是以一連串的失敗收場。群眾(zhong) 開始氣餒,說“這沙土地要是能種活樹,雞蛋都會(hui) 長毛,樹要能栽活,我就把頭栽在地上。”可穀文昌依舊沒有因此打退堂鼓。
“沙灘可以種木麻黃!”1957年,白埕村村民房前種活了三株木麻黃的消息,令穀文昌興(xing) 奮不已,再次燃起了鬥誌。第二年,東(dong) 山發出了“上戰禿頭山,下戰飛沙灘,綠化全海島,建設新東(dong) 山”的動員令。一連數日,茫茫飛沙灘上是東(dong) 山幹部群眾(zhong) 忙碌的身影,數十萬(wan) 株木麻黃遍植全島,人們(men) 相信“萬(wan) 木喜逢春”。
誰承想,東(dong) 山人的綠洲夢再次被碾碎,持續一個(ge) 月的倒春寒讓剛栽下的樹苗幾乎被凍死,唯留9株存活。
就在東(dong) 山人民再次發出沉重歎息時,穀文昌堅定樂(le) 觀,“能活9株,就一定能活9000株、9萬(wan) 株”, “東(dong) 山能長樹”的綠色希望從(cong) 這點點綠色開始。
經曆了多次挫折,這一次,他們(men) 成立造林試驗小組,嚐試在試驗中探尋東(dong) 山種植木麻黃的規律。宋秋涓回憶,剛開始試驗那會(hui) 兒(er) ,穀文昌每次外出開會(hui) 回來,就要去苗圃看看小樹苗的長勢。“他車技不好,又總是騎車下鄉(xiang) 。遇上大風時,這段路對他來說也有幾分艱辛,但還是‘擋’不了他看苗圃心切。”
穀文昌(前排右一)與(yu) 當地群眾(zhong) 在荒山石灘造林。(漳州市紀委監委供圖)
經過一番艱苦探索,種下的20畝(mu) 豐(feng) 產(chan) 試驗田探明了木麻黃的生長習(xi) 性,一張美麗(li) 藍圖在荒漠中繪製。據記載,從(cong) 1958年到1963年底,東(dong) 山全縣造林73039畝(mu) ,營造護田林帶223條,總長184公裏,縣境內(nei) 的石頭山披上了綠裝。
身為(wei) 東(dong) 山人民的“父母官”,穀文昌不僅(jin) 治理好了風沙,還時刻憂心百姓生存問題。在全家被下放寧化縣禾口公社紅旗大隊後,穀文昌一進村就到各處農(nong) 田搞調查,向大隊指出當地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解決(jue) 辦法。雖然妻子提醒他,“你是下放到這裏當社員的,不要插手別的事”,但穀文昌沒有顧慮太多。在他的幫助下,紅旗大隊糧食產(chan) 量由原來年產(chan) 不足三百斤增加到上千斤,全村人從(cong) 年頭到年尾吃糧不斷頓。
穀文昌在自已的筆記本上寫(xie) 下的誓言。(漳州市紀委監委供圖)
“不帶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為(wei) 人民”,穀文昌把這兩(liang) 句話寫(xie) 在自己筆記本上,也踐行了一輩子。他對待工作沒有半點私心、私利、私欲,有的隻是大公無私的為(wei) 民情懷。
如今的東(dong) 山島海灣遼闊、沙灘平緩,沿海岸線種植的木麻黃和果樹林,築起了抵禦風沙的兩(liang) 道防線,環護著田園村舍。“看見木麻黃,想起穀文昌。”東(dong) 山人民知道,沒有穀文昌,就沒有木麻黃,更沒有今天美麗(li) 富饒的海島。人們(men) 親(qin) 切地把木麻黃喚作“穀樹”,它們(men) 見證了穀文昌不畏困苦、勇擔使命為(wei) 人民幹實事好事的可貴品質,守護著東(dong) 山人民的美好生活。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