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堂黨史課 | 革命理想高於天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理想喚起覺醒

油畫:《啟航——中共一大會(hui) 議》

油畫:《啟航——中共一大會(hui) 議》

  “從(cong) 上海石庫門到嘉興(xing) 南湖,一艘小小紅船承載著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過急流險灘,穿過驚濤駭浪,成為(wei) 領航中國行穩致遠的巍巍巨輪。”在2021年新年賀詞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滿懷深情回顧我們(men) 黨(dang) 走過的百年光輝曆程。

  今天,我們(men) 探尋紅船的航路,要從(cong) 啟航前再上溯八十年,把目光看向曆史更深處。

  1840年,鴉片戰爭(zheng) 爆發,英國隻憑16艘軍(jun) 艦、一萬(wan) 多名士兵,就讓清政府不得不割地賠款,由此開啟了中國屈辱的近代史。曾“人為(wei) 地隔絕於(yu) 世並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的大清帝國,在西方堅船利炮下含垢忍辱。中華大地戰亂(luan) 頻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

  長夜漫漫,無數仁人誌士想穿透沉沉黑暗,找到救亡圖存的道路,想撥開層層迷霧,尋找照亮前行道路的理想火炬——

  太平天國運動,采取農(nong) 民起義(yi) 的舊有形式,動搖了清王朝封建統治的基礎,打擊了西方資本主義(yi) 侵略者,顯示了農(nong) 民階級的反抗精神和戰鬥力量。然而,平均主義(yi) 、封建王權等思想,決(jue) 定了農(nong) 民階級不可能解決(jue) 近代中國社會(hui) 的問題。

  洋務運動提出“師夷製夷”“中體(ti) 西用”,興(xing) 西學、辦洋務,開創了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等一批近代化軍(jun) 事工業(ye) ,紡織業(ye) 等近代工業(ye) 也隨之興(xing) 起。但“師夷長技”的努力並未達成“製夷”的目的,甲午戰爭(zheng) 的慘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

  戊戌變法的誌士們(men) ,意識到僅(jin) 學習(xi) 西方先進技術是不夠的,他們(men) 創辦報刊,翻譯西學,宣揚進化學說,提倡天賦人權,主張變法圖強,開啟了自上而下的和平變法運動,可曆時百天便告失敗。

  辛亥革命的領導者們(men) ,認識到要救國必須革命,明確提出推翻皇權,平均地權,建立民國,振興(xing) 中華的民族民主革命綱領。雖推翻了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帝製,但並沒有改變舊中國的社會(hui) 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命運。

  此後,北京、上海等地曾出現過大大小小300多個(ge) 政黨(dang) 和政治團體(ti) 。它們(men) 因階級和曆史的局限,沒有也不可能把爭(zheng) 取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曆史重任擔當起來。

  從(cong) 1840年開始,幾十年的探索,中國的先進分子陷入極度彷徨和苦悶之中。封建主義(yi) 老一套是過時了,學習(xi) 效法西方的努力又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壁。毛澤東(dong) 說:“中國人向西方學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總是不能實現。多次奮鬥,包括辛亥革命那樣全國規模的運動,都失敗了。”

  十九世紀初的歐洲,同樣有人在追尋真理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如果我們(men) 選擇了最能為(wei) 人類而工作的職業(ye) ,那麽(me) ,重擔就不能把我們(men) 壓倒,因為(wei) 這是為(wei) 大家做出的犧牲;那時我們(men) 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le) 趣,我們(men) 的幸福將屬於(yu) 千百萬(wan) 人,我們(men) 的事業(ye) 將悄然無聲地存在下去,但是它會(hui) 永遠發揮作用。而麵對我們(men) 的骨灰,高尚的人們(men) 將灑下熱淚。”1835年,卡爾·馬克思在自己的中學畢業(ye) 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ye) 時的考慮》中寫(xie) 下了這樣的話語。從(cong) 此,馬克思把自己的智慧和人生奉獻給“為(wei) 人類服務”這個(ge) 誓言與(yu) 理想。

  彼時工業(ye) 革命方興(xing) 未艾,在推動生產(chan) 力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引發了資本主義(yi) 經濟危機。爭(zheng) 取個(ge) 人正當權利的工人運動在各地興(xing) 起,卻遭到資產(chan) 階級的殘酷鎮壓。工人階級迫切需要一份撥開眼前迷霧、指引革命前路的綱領。

  馬克思通過對經濟關(guan) 係的解析,揭開了剩餘(yu) 價(jia) 值的秘密,挖掘出隱藏在資本主義(yi) 製度中的痼疾;創立了唯物史觀,第一次正確地解釋了社會(hui) 意識和社會(hui) 存在的關(guan) 係問題,宣示了資本主義(yi) 的滅亡和共產(chan) 主義(yi) 的勝利是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還從(cong) 無產(chan) 階級的苦難中看到了孕育其中的一種不可遏止的戰鬥精神。

  1848年2月,《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正式發表,標誌著無產(chan) 階級科學的革命理論——馬克思主義(yi) 的誕生。

  從(cong) 此,國際工人運動在馬克思主義(yi) 的指導下進入了一個(ge) 新的曆史階段,馬克思主義(yi) 也在無產(chan) 階級革命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

  1917年,列寧從(cong) 蘇黎世登上了開往俄國聖彼得堡的列車,“這趟風馳電掣的封閉列車猶如一發炮彈,乘坐在裏麵的人物猶如威力強大的彈藥,這一炮摧毀了一個(ge) 帝國,一個(ge) 舊世界。”阿芙樂(le) 爾艦震天撼地的炮聲,不僅(jin) 響徹了冬宮,更如驚雷般喚醒沉睡的東(dong) 方大地。

  十月革命的勝利,把馬克思主義(yi) 由理論變為(wei) 實踐,展現了馬克思主義(yi) 改造世界的偉(wei) 大力量,也讓苦尋出路的中國先進分子看到了解決(jue) 中國問題的希望。李大釗在《新紀元》中寫(xie) 道:“我們(men) 這黑暗的中國,死寂的北京,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線,好比在沉沉深夜中分得一個(ge) 小小的明星,照見新人生的道路。”十月革命後,以李大釗為(wei) 代表的先進分子開始在中國傳(chuan) 播馬克思主義(yi) 。1919年5月,《新青年》雜誌推出馬克思主義(yi) 研究專(zhuan) 號,李大釗撰寫(xie) 《我的馬克思主義(yi) 觀》,闡述馬克思主義(yi) 的三個(ge) 組成部分——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的基本原理。這是中國第一次對馬克思主義(yi) 作比較係統、完整的介紹。

  1920年初,陳獨秀等委托陳望道翻譯《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3月,陳望道回到家鄉(xiang) 義(yi) 烏(wu) ,日以繼夜完成了譯稿,並於(yu) 1920年8月在上海出版,使中國人第一次看到這份偉(wei) 大文獻的全貌。毛澤東(dong) 在1936年回憶:“有三本書(shu) 特別深刻地銘記在我的心中,使我樹立起對馬克思主義(yi) 的信仰。”其中之一就是《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

  宣傳(chuan) 和研究馬克思主義(yi) 的團體(ti) 在全國各地湧現,如李大釗在北京組織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hui) ,陳獨秀在上海組織馬克思主義(yi) 研究會(hui) ,毛澤東(dong) 、蔡和森在長沙組織新民學會(hui) ,董必武、陳潭秋等在武漢組織武漢共產(chan) 主義(yi) 研究小組。

  這一時期中國的思想文化場非常活躍,除馬克思主義(yi) 外,還如潮水般湧入新村主義(yi) 、基爾特社會(hui) 主義(yi) 、無政府主義(yi) 等各種社會(hui) 思潮。

  北大紅樓的一個(ge) 大教室裏,曾發生過一場為(wei) 期兩(liang) 天的大辯論,辯論題目就是“社會(hui) 主義(yi) 是否適宜中國”。參加辯論的人很多,都是北京各大學及專(zhuan) 門學校的師生,最後教室擠不下,很多人還擁擠在樓道裏聽。

  正反兩(liang) 方辯論結束後,作為(wei) 評判員的李大釗,運用唯物史觀的觀點,證明由資本主義(yi) 社會(hui) 轉變到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是人類社會(hui) 發展的規律,不是人的意識和感情所能左右的。李大釗的聲音不大,卻表現出一種高度自信心和堅定性。一位在辯論中持反對觀點的學生說,“李先生以唯物史觀的觀點論社會(hui) 主義(yi) 之必然到來,真是一針見血之論,使我們(men) 再也沒話可說。”

  李大釗等人對馬克思主義(yi) 的自信和堅定,讓一批以救國救民為(wei) 己任、立誌改造中國的先進青年感受到其科學性和真理性,迅速轉變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者。馬克思主義(yi) 也在與(yu) 各種思潮的鬥爭(zheng) 中從(cong) 小到大、由弱至強,由理念到行動、從(cong) 知識界走到工人中間。

  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yi) 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運動的先鋒是青年學生,然後工人舉(ju) 行聲援學生的罷工,成為(wei) 運動後期的主力軍(jun) ,展現出工人階級的強大力量。各地共產(chan) 黨(dang) 早期組織成立後,小組成員走向工農(nong) 中去,積極發動和組織工人運動,使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工人運動進一步結合,引導了一批先進分子迅速成長。

  1920年冬,鄧中夏等人到長辛店籌辦勞動補習(xi) 學校。長辛店是京漢鐵路北段的一個(ge) 大站,當時聚集了工人三四千人。1921年1月初,學校正式成立,分日夜兩(liang) 班:夜班聽課的是工人,日班聽課的是工人子弟。教員在向工人傳(chuan) 授知識的過程中,經常宣講“勞工神聖”的道理和工人階級的曆史使命:“工人最偉(wei) 大,工和人兩(liang) 個(ge) 字接在一起就是個(ge) 天字,工人頂天立地。”

  在宣傳(chuan) 和組織工人的過程中,初步確立了共產(chan) 主義(yi) 理想的知識分子,更加了解工人群眾(zhong) 的疾苦,同他們(men) 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從(cong) 而使自己的立足點真正轉到了工人階級一邊;一部分工人在與(yu) 知識分子接觸的過程中,眼界得到拓展,階級覺悟迅速提高,參加革命運動的熱情日益高漲。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就是工人階級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下,學習(xi) 馬克思主義(yi) 後意識覺醒的集中表現。

  1921年7月23日晚,上海望誌路106號(今興(xing) 業(ye) 路76號)的石庫門民居裏,13位平均年齡隻有28歲的年輕人在樓下廳堂圍坐。燈光搖曳,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在這裏召開。他們(men) 代表著全國50多名黨(dang) 員。共產(chan) 國際代表馬林和尼克爾斯基出席了會(hui) 議。

  大會(hui) 共召開了7次會(hui) 議。7月30日晚的第6次會(hui) 議因被巡捕窺探,被迫中斷,最後一天的會(hui) 議轉移至浙江嘉興(xing) 南湖的一艘遊船舉(ju) 行。“革命聲傳(chuan) 畫舫中,誕生共黨(dang) 導工農(nong) 。”代表們(men) 在船上討論並通過了黨(dang) 的第一個(ge) 綱領,黨(dang) 綱第一條就開宗明義(yi) 地宣布:“本黨(dang) 定名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

  從(cong) 成立之日起,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就把共產(chan) 主義(yi) 確立為(wei) 遠大理想。毛澤東(dong) 說:“自從(cong) 中國人學會(hui) 了馬克思列寧主義(yi) 以後,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從(cong) 這時起,近代世界曆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了。”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選擇了馬克思主義(yi) ,既作為(wei) 爭(zheng) 取民族解放的有力思想武器,更是作為(wei) 一種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仰。

  這個(ge) 理想,指引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一百年,也正指引著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和中國的未來。

  向著理想前進

  嘉興(xing) 南湖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誕生地,南湖上輕舟一葉,開啟了駛向理想的航路。今日的南湖革命紀念館參觀者絡繹不絕,瞻仰紅船感受革命前輩追尋理想的腳步。(資料圖片)

  嘉興(xing) 南湖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誕生地,南湖上輕舟一葉,開啟了駛向理想的航路。今日的南湖革命紀念館參觀者絡繹不絕,瞻仰紅船感受革命前輩追尋理想的腳步。(資料圖片)

  上海,興(xing) 業(ye) 路76號;浙江嘉興(xing) ,南湖紅船。兩(liang) 個(ge) 具有重要標誌意義(yi) 的中國革命原點,百年後依然閃耀著指引未來的光芒。

  2017年10月31日上午,在黨(dang) 的十九大勝利閉幕僅(jin) 一周之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帶領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上海中共一大會(hui) 址和浙江嘉興(xing) 南湖紅船。在南湖革命紀念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說:“牢記共產(chan) 主義(yi) 遠大理想,堅定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共同理想,一步一個(ge) 腳印向著美好未來和最高理想前進。”

  從(cong) 哪裏來,到哪裏去?輕舟一葉,風雲(yun) 激蕩,開啟駛向理想的航路。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在上海法租界望誌路106號(今興(xing) 業(ye) 路76號)開幕。到7月30日晚上,本該是最後一次會(hui) 議,卻因巡捕的闖入被迫中止。之後,代表們(men) 轉移到浙江嘉興(xing) 的南湖,在一條遊船上召開了最後一天的會(hui) 議。

  正是在這條紅船上,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宣告成立。今天看到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第一個(ge) 綱領》,隻有短短15條900字。第一條開宗明義(yi) 寫(xie) 道:本黨(dang) 定名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之所以叫共產(chan) 黨(dang) ,就是因為(wei) 從(cong) 成立之日起我們(men) 黨(dang) 就把共產(chan) 主義(yi) 確立為(wei) 遠大理想。

  一年後仲夏時節,同樣在上海,輔德裏625號,一位年輕的母親(qin) 抱著出生不久的女兒(er) ,在寓所門口佯裝乘涼,注意著來往行人。她的家中,正在召開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

  這名女子叫王會(hui) 悟,當時僅(jin) 有24歲,卻已先後參與(yu) 了黨(dang) 的一大、二大警衛工作。她在1960年2月的一封書(shu) 信中寫(xie) 道:“當時黨(dang) 給我的任務是服務工作和放哨工作。據我的回憶,他們(men) 就在前樓開的,也未正式布置什麽(me) 會(hui) 場,不過加幾張凳子而已。並且他們(men) 持續不斷地開,下樓吃飯的時候,也有在飯桌上討論會(hui) 務。”

  1922年黨(dang) 的二大通過一份具有重大曆史意義(yi) 的文件——《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宣言》。宣言製定了黨(dang) 在現階段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即黨(dang) 的最低綱領。宣言又指出:黨(dang) 的目的是要“組織無產(chan) 階級,用階級鬥爭(zheng) 的手段,建立勞農(nong) 專(zhuan) 政的政治,鏟除私有財產(chan) 製度,漸次達到一個(ge) 共產(chan) 主義(yi) 的社會(hui) ”。這表明黨(dang) 的二大宣言堅持了一大綱領所規定的黨(dang) 的最終奮鬥目標,即黨(dang) 的最高綱領。

  理想信念之火一經點燃,就永遠不會(hui) 熄滅。

  1945年4月至6月,黨(dang) 的七大在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舉(ju) 行,出席會(hui) 議的700多名代表曆經艱辛到達延安。有的人從(cong) 國外輾轉歸來,有的人由於(yu) 戰亂(luan) 需要化裝成商人、小販。

  七大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新民主主義(yi) 革命時期極其重要的一次代表大會(hui) ,我們(men) 黨(dang) 第一次獨立自主製定黨(dang) 章,在黨(dang) 章中增加了總綱部分,闡明黨(dang) 的性質和指導思想、中國革命的基本方針和條件。總綱部分旗幟鮮明地寫(xie) 道,“它在現階段為(wei) 實現中國的新民主主義(yi) 製度而奮鬥,它的最終目的,是在中國實現共產(chan) 主義(yi) 製度。”

  毛澤東(dong) 指出,“我們(men) 共產(chan) 黨(dang) 人從(cong) 來不隱瞞自己的政治主張。我們(men) 的將來綱領或最高綱領,是要將中國推進到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和共產(chan) 主義(yi) 社會(hui) 去的,這是確定的和毫無疑義(yi) 的。我們(men) 的黨(dang) 的名稱和我們(men) 的馬克思主義(yi) 的宇宙觀,明確地指明了這個(ge) 將來的、無限光明的、無限美妙的最高理想。”

  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新民主主義(yi) 革命取得勝利。

  1952年9月,毛澤東(dong) 在中央書(shu) 記處會(hui) 議上提出:“我們(men) 現在就要開始用十年到十五年的時間基本上完成到社會(hui) 主義(yi) 的過渡。”次年9月,《人民日報》發表的慶祝國慶四周年的口號中,正式公布了毛澤東(dong) 提出的過渡時期總路線。

  原定15年左右完成的社會(hui) 主義(yi) 改造,實際上隻花了4年多時間基本完成。1956年1月15日,北京各界20多萬(wan) 人在天安門廣場舉(ju) 行大會(hui) ,慶祝北京市農(nong) 業(ye) 、手工業(ye) 全部實現合作化和在全國第一個(ge) 實現資本主義(yi) 工商業(ye) 的全行業(ye) 公私合營。年底,生產(chan) 資料私有製的社會(hui) 主義(yi) 改造取得決(jue) 定性勝利。中國從(cong) 新民主主義(yi) 社會(hui) 跨入了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初步建立起社會(hui) 主義(yi) 的基本製度。

  社會(hui) 主義(yi) 改造完成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努力探索和開辟一條適合中國情況的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的道路。毛澤東(dong) 在《論十大關(guan) 係》中寫(xie) 道,“努力把黨(dang) 內(nei) 黨(dang) 外、國內(nei) 國外的一切積極的因素,直接的、間接的積極因素,全部調動起來,把我國建設成為(wei) 一個(ge) 強大的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

  黨(dang) 的八大提出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的任務和實現現代化建設的目標,確定了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分兩(liang) 步走的構想:第一步,用三個(ge) 五年計劃的時間初步實現工業(ye) 化;第二步,再用幾十年的時間接近或趕上世界最發達資本主義(yi) 國家。

  在實現共產(chan) 主義(yi) 遠大理想的奮鬥過程中,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yi) 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從(cong) 腳下走出遠行的路,一步比一步更接近我們(men) 的理想。

  1978年,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作出把黨(dang) 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wei) 大決(jue) 策。第二年,時任日本首相的大平正芳率團訪問中國。他問鄧小平:中國將來會(hui) 是什麽(me) 樣?整個(ge) 現代化的藍圖是如何構思的?鄧小平說:“我們(men) 要實現的四個(ge) 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ge) 現代化。我們(men) 的四個(ge) 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men) 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1982年9月1日,鄧小平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上首次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hui) 主義(yi) ”。

  時隔三年,鄧小平會(hui) 見李政道教授時談道:“我們(men) 說要有理想,主要是兩(liang) 條。第一條是為(wei) 共產(chan) 主義(yi) 奮鬥終生,搞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第二條是愛國主義(yi) ,就是要使祖國興(xing) 旺發達,使中華民族興(xing) 旺發達,具體(ti) 講就是把社會(hui) 主義(yi) 四個(ge) 現代化搞好。”

  1987年,黨(dang) 的十三大明確概括了黨(dang) 在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提出“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一步,從(cong) 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chan) 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jue) 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從(cong) 1991年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chan) 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chan) 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1997年,黨(dang) 的十五大提出“新三步走”的目標,新世紀第一個(ge) 十年實現國民生產(chan) 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到建黨(dang) 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製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紀中葉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

  黨(dang) 的十八大開啟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新時代。十八大報告提出“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一百年時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men) 解決(jue) 了許多長期想解決(jue) 而沒有解決(jue) 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的曆史性成就,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的曆史性變革,增強了中國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邁出堅實一步。

  2017年,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分“兩(liang) 步走”的戰略安排:從(cong) 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從(cong) 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li) 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

  這一新的戰略安排,豐(feng) 富了“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內(nei) 涵,完整勾畫了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的時間表、路線圖,朝著遠大理想又邁進了一步。

  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在京召開。站在“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曆史交匯點上,全會(hui) 謀劃長遠,為(wei) 中國擘畫了新圖景。

  全會(hui) 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第十四個(ge) 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實現第一個(ge) 百年奮鬥目標之後,我們(men) 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進軍(jun) ,這標誌著我國進入了一個(ge) 新發展階段。這是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進程中的一個(ge) 重要階段,是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中的一個(ge) 階段,同時是經過幾十年積累、站到了新的起點上的一個(ge) 階段。新征程再出發,百年大黨(dang) 從(cong) 腳下走出遠行的路,在代代相傳(chuan) 、接續奮鬥中向著共產(chan) 主義(yi) 理想前進。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這樣談及理想:“一個(ge) 政黨(dang) 有了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就會(hui) 堅強有力,無堅不摧,無往不勝,就能經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奮起。”

  理想因其遠大而為(wei) 理想。100年來,從(cong) 嘉興(xing) 南湖啟程的小船,始終高揚共產(chan) 主義(yi) 的理想風帆。100年後,從(cong) 小船到巨輪,無懼風雨、劈波斬浪,駛向光輝的彼岸。

  理想的召喚

油畫:《革命理想高於(yu) 天》

油畫:《革命理想高於(yu) 天》

  2月5日,六封從(cong) 未公開發表過的書(shu) 信手稿原件入藏中央黨(dang) 史和文獻研究院。這些書(shu) 信手稿是馬克思寫(xie) 給《資本論》法文版出版人的,雖久經歲月洗禮,泛黃的紙張上,字跡依舊清晰。

  珍貴的文獻,記錄著馬克思不畏艱難險阻、為(wei) 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艱辛曆程,也反映著馬克思初心不改、矢誌不渝,為(wei) 人類解放的崇高理想不懈奮鬥的偉(wei) 大人生。

  回首百年風雲(yun) ,馬克思主義(yi) 猶如壯麗(li) 的日出,照亮了黑暗長夜裏中國的出路與(yu) 方向。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內(nei) 憂外患中誕生,在紛然雜陳的各種觀點和路徑中,選擇了馬克思列寧主義(yi) ,把共產(chan) 主義(yi) 崇高理想寫(xie) 在自己的旗幟上。

  在理想的召喚下,一代又一代共產(chan) 黨(dang) 人前赴後繼,追尋真理、砥礪前行。

  夏明翰,湖南衡陽人,1921年冬,夏明翰經毛澤東(dong) 、何叔衡介紹,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他積極投身工農(nong) 運動和革命工作,參加組織秋收起義(yi) 。1928年3月18日,由於(yu) 叛徒的出賣,他在漢口被捕。在獄中,夏明翰用半截鉛筆寫(xie) 下三封訣別信。一封寫(xie) 給妻子,讓妻女“堅持革命繼吾誌,誓將真理傳(chuan) 人寰”,一封寫(xie) 給姐姐,“我一生無遺憾,認定了共產(chan) 主義(yi) 這個(ge) 為(wei) 人類翻身解放造幸福的真理,就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甘願拋頭顱,灑熱血”,還有一封寫(xie) 給母親(qin) ,“相信你會(hui) 看到我們(men) 舉(ju) 過的紅旗飄揚在祖國的藍天”。

  兩(liang) 天後的清晨,夏明翰走上了刑場。臨(lin) 刑前,敵人問他有無遺言,他要來紙筆,從(cong) 容寫(xie) 下那首氣壯山河的就義(yi) 詩:“砍頭不要緊,隻要主義(yi) 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夏明翰慷慨就義(yi) ,年僅(jin) 28歲,他的女兒(er) 夏芸還不滿半歲。

  “砍頭不要緊,隻要主義(yi) 真”,“敵人隻能砍下我們(men) 的頭顱,決(jue) 不能動搖我們(men) 的信仰”,視死如歸、大義(yi) 凜然的誓言表達了共產(chan) 黨(dang) 人對遠大理想的堅貞,為(wei) 理想而獻身的無懼無畏。

  “雪皚皚,野茫茫,高原寒,炊斷糧。紅軍(jun) 都是鋼鐵漢,千錘百煉不怕難。雪山低頭迎遠客,草毯泥氈紮營盤。風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饑誌越堅。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於(yu) 天。”這是肖華在紀念紅軍(jun) 長征勝利30周年時,根據自己參加長征的親(qin) 身經曆,創作的詩歌《過雪山草地》。

  “革命理想高於(yu) 天。”風雨如磐的長征路上,崇高的理想,激勵和指引著紅軍(jun) 一路向前。長征的勝利,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理想的勝利。

  據統計,長征途中,“三方四路”紅軍(jun) 先後參加戰役戰鬥600餘(yu) 次,長征出發時共有20多萬(wan) 人,到達目的地時還剩5萬(wan) 多人,僅(jin) 在紅一方麵軍(jun) 二萬(wan) 五千裏路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紅軍(jun) 犧牲。

  漫漫征途灑遍了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鮮血。很多烈士臨(lin) 終前說:“為(wei) 革命而死,死而無憾”。他們(men) 與(yu) 夏明翰一樣,堅信“不論我們(men) 自己能否到達勝利的彼岸,我們(men) 的紅旗一定能到達”。也正是因為(wei) 有這種“為(wei) 理想獻身”的精神,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經受住了血與(yu) 火、生與(yu) 死的考驗,一次次絕境重生,愈挫愈勇,從(cong) 一個(ge) 勝利走向另一個(ge) 勝利,直至把勝利的旗幟插遍全中國。

  就在紅軍(jun) 長征的同一時期,蘇聯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出版後引起強烈反響。小說以作者自己親(qin) 身經曆為(wei) 藍本,描寫(xie) 了主人公保爾·柯察金從(cong) 貧苦少年,逐漸成長為(wei) 一名無產(chan) 階級革命戰士的曆程。在艱難困苦中,保爾表現出對共產(chan) 主義(yi) 理想的忠誠堅貞,展現了堅毅勇敢、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

  奧斯特洛夫斯基借書(shu) 中保爾的獨白,道出了一名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心聲:“人最寶貴的東(dong) 西是生命。這生命,人隻能得到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至於(yu) 因為(wei) 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至於(yu) 因為(wei) 過去的碌碌無為(wei) 而羞愧;在臨(lin) 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ge) 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li) 的事業(ye) ——為(wei) 人類的解放而鬥爭(zheng) 。”

  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中,中國兵工事業(ye) 的開拓者吳運鐸就被譽為(wei) “中國的保爾”。他出生於(yu) 江西萍鄉(xiang) 安源煤礦一個(ge) 礦工家庭,為(wei) 追求共產(chan) 主義(yi) 理想投身新四軍(jun) 。在條件極端艱難的狀況下,他和戰友們(men) 建起我軍(jun) 第一個(ge) 軍(jun) 械修造車間,修複了大量槍械,成功地製造出一批批新槍新炮。在武器彈藥研製、試驗中,他帶頭幹最危險的工作,先後數次嚴(yan) 重負傷(shang) ,砸壞了左腿,炸斷四根手指,炸瞎了左眼,身上大大小小留下了無數傷(shang) 疤,幾十枚彈片沒有取出,仍堅持忘我工作。

  “一個(ge) 人有了共產(chan) 主義(yi) 的理想,並無限地忠誠於(yu) 這個(ge) 理想,他就能經受任何風雨和困難的考驗。”吳運鐸在自傳(chuan) 《把一切獻給黨(dang) 》中這樣寫(xie) 道:“一個(ge) 人的生命是短促的,而我們(men) 的事業(ye) 卻無限長久。個(ge) 人盡可以遭到許多不幸、許多痛苦,但是隻要我的勞動融合在集體(ti) 的勝利裏,那幸福也就有我的一份。隻要我活著一天,我一定為(wei) 黨(dang) 為(wei) 人民工作一天。”

  理想是如此高遠偉(wei) 大,像那深邃的星空宇宙,理想又如此具體(ti) 實際,像那鮮亮的秋葉春花。在共產(chan) 主義(yi) 理想的召喚下,無數共產(chan) 黨(dang) 人立誌把自己的一切獻給黨(dang)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1945年6月11日,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閉幕時,毛澤東(dong) 在閉幕詞中意味深長地講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要“下定決(jue) 心,不怕犧牲,排除萬(wan) 難,去爭(zheng) 取勝利”。

  “下定決(jue) 心,不怕犧牲,排除萬(wan) 難,去爭(zheng) 取勝利”,這正是多年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勇於(yu) 奮鬥、敢於(yu) 犧牲精神的寫(xie) 照,是當抗日戰爭(zheng) 進入奪取最後勝利的重要關(guan) 頭,為(wei) 了“使全黨(dang) 和全國人民建立起一個(ge) 信心,即革命一定要勝利”,黨(dang) 中央發出的號召。這句話,也成為(wei) 共產(chan) 黨(dang) 人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精神動員令。

  “黨(dang) 讓我們(men) 去哪裏,我們(men) 背上行囊就去哪裏”“哪裏有事業(ye) ,哪裏有愛,哪裏就是家”“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幹事創業(ye)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一代又一代共產(chan) 黨(dang) 人下定決(jue) 心,不怕犧牲,排除萬(wan) 難,去爭(zheng) 取勝利。

  上世紀50年代,夏明翰的女兒(er) 夏芸從(cong) 北京農(nong) 業(ye) 大學畢業(ye) 。她堅決(jue) 服從(cong) 組織安排,先後在江西的贛南、宜春、九江等地工作,常常在深山荒嶺極為(wei) 艱苦的環境中跋涉、吃住,為(wei) 我國第一代有色金屬勘探開采工作默默耕耘。

  1955年初,為(wei) 國家建設需要,支持西部地區經濟社會(hui) 發展,黨(dang) 中央決(jue) 定將交通大學從(cong) 上海遷至西安。從(cong) 黃浦江畔到渭水之濱,幾千名西遷師生在條件艱苦的大西北、在西部建設最前線開疆拓土,奉獻青春。

  也是在這一年,錢學森在經過長達5年的軟禁生涯後,終於(yu) 與(yu) 家人從(cong) 美國輾轉回到祖國。次年,由錢學森受命組建的我國第一個(ge) 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茫茫戈壁灘,“兩(liang) 彈一星”的研製工作者們(men) ,做隱姓埋名人,幹驚天動地事。

  理想召喚著每一位堅定的共產(chan) 主義(yi) 者,把自己的人生融入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的發展,與(yu) 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無論是知識青年“到農(nong) 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還是西部計劃誌願者“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時代在變,共產(chan) 黨(dang) 人為(wei) 理想奮鬥的昂揚姿態永遠不變。

  忍痛告別重病臥床的父親(qin) ,深夜冒雨奔向受災群眾(zhong) ,不幸被突如其來的山洪奪走了寶貴生命,黃文秀將自己30歲的芳華,定格在扶貧路上。

  “百色是脫貧的主戰場,我有什麽(me) 理由不來?這是我的使命。”黃文秀放棄留在大城市的機會(hui) ,主動請纓到革命老區廣西百色,接受組織安排任務,奔赴偏遠貧困山村擔任駐村第一書(shu) 記,帶動88戶418名貧困群眾(zhong) 脫貧致富。

  “到目前為(wei) 止,我還沒有找到比共產(chan) 主義(yi) 更值得信仰的信仰。”這是千裏扶貧、魂歸大山的退伍老兵王新法寫(xie) 給妻子的信。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陽基村扶貧幹部丁永華,即便生前多次被警告血壓過高,但他卻說:“沒有誰不惜命,唯有共產(chan) 黨(dang) 人不怕死”……

  西海固,是紅軍(jun) 長征結束的地方。長征路上,紅軍(jun) 翻越了幾十座高山,最後一座是這裏的六盤山。上世紀90年代,當地幹部群眾(zhong) 響應國家扶貧政策號召,從(cong) 大山深處搬遷到靠近銀川的引黃灌區,在福建對口幫扶下,將飛沙走石的“幹沙灘”建設成寸土寸金的“金沙灘”。

  “擼起袖子加油幹。”西海固的蛻變隻是脫貧攻堅事業(ye) 中的“滄海一粟”,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為(wei) 踐行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莊嚴(yan) 承諾,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帶領中國人民向貧困發起最後的攻堅戰, 290多萬(wan) 第一書(shu) 記或駐村幹部挺上戰場,至少770多名扶貧幹部倒在衝(chong) 鋒路上,他們(men) 以自己的青春、熱血乃至生命兌(dui) 現黨(dang) 旗下的誓言。

  向深度貧困堡壘發起總攻,啃下了最難啃的“硬骨頭”。曆經8年,現行標準下近1億(yi) 農(nong) 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ge) 貧困縣全部摘帽。2020年,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取得偉(wei) 大曆史性成就,決(jue) 戰脫貧攻堅取得決(jue) 定性勝利,第一個(ge) 百年奮鬥目標觸手可及。

  胸懷千秋偉(wei) 業(ye) ,恰是百年風華。2021年,站在“兩(liang) 個(ge) 一百年”的曆史交匯點,開啟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勉勵鼓舞全黨(dang) 全國人民:“征途漫漫,惟有奮鬥。我們(men) 通過奮鬥,披荊斬棘,走過了萬(wan) 水千山。我們(men) 還要繼續奮鬥,勇往直前,創造更加燦爛的輝煌!”

  理想。這兩(liang) 個(ge) 字,始終印刻在千萬(wan) 共產(chan) 黨(dang) 人心頭,戰火紛飛的日子,和平發展的日子,未曾有一日忘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終生課題。

  奮鬥。“擼起袖子加油幹”,用汗、用血、用生命灌溉理想,“為(wei) 共產(chan) 主義(yi) 奮鬥終身”,理想必定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