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丨理想的火炬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左翰嫡
1920年,複旦大學老校長陳望道翻譯首個(ge) 中文全譯本《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2018年5月,複旦大學修繕了陳望道舊居,以“信仰之源”為(wei) 主題打造《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展示館,融宣傳(chuan) 教育、社會(hui) 實踐、學術培養(yang) 為(wei) 一體(ti) 。一批複旦青年師生黨(dang) 員自發追尋“真理的味道”,組建了黨(dang) 員誌願服務隊,麵向廣大師生和社會(hui) 各界開展宣講活動。圖為(wei) 誌願服務隊隊員在展示《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陳望道譯本首版和第二版的複製封麵紀念品。(資料圖片)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chan) 主義(yi) 作為(wei) 黨(dang) 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yi) 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曆史使命,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zheng) ,譜寫(xie) 了氣吞山河的壯麗(li) 史詩。”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再一次回顧我們(men) 黨(dang) 對遠大理想矢誌不渝的追求。
大會(hui) 勝利閉幕之際,莊嚴(yan) 的《國際歌》聲響徹會(hui) 場。這首象征著共產(chan) 主義(yi) 理想的歌曲,穿越曆史的厚重煙雲(yun) ,不論在革命、建設還是改革開放時期,始終激勵著一代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為(wei) 理想不懼艱險、不懈奮鬥。
1920年,瞿秋白以北京《晨報》與(yu) 上海《時事新報》特派蘇俄記者的身份踏上了北上的列車。途經哈爾濱期間,他經一位俄國友人介紹參加了慶祝十月革命三周年大會(hui) 。在會(hui) 場上,瞿秋白第一次聽到了《國際歌》的激昂旋律。從(cong) 蘇俄回國後,瞿秋白將譯自法文的《國際歌》中文歌詞發表在1923年6月的《新青年》複刊號上。
1923年6月20日,中共三大閉幕時,全體(ti) 代表集中到廣州東(dong) 郊黃花崗烈士陵園,首次唱響《國際歌》。
“這是最後的鬥爭(zheng) ,團結起來到明天,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一聲呐喊,猶如一道劃破漫漫長夜的閃電,將為(wei) 人類解放而奮鬥的情懷與(yu) 渴望民族複興(xing) 的訴求融為(wei) 一體(ti) ,激蕩起代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躍動不息的理想脈搏。
1934年10月,江西於(yu) 都河畔,在茫茫夜色掩護下,一支瀕臨(lin) 絕境的隊伍踏上了九死一生的征途。300多個(ge) 日日夜夜,長驅兩(liang) 萬(wan) 五千裏,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征服了雪山草地,從(cong) 挫折走向光明。
蔡暢,紅一方麵軍(jun) 中黨(dang) 齡最長的紅軍(jun) 女戰士。1935年5月29日,當蔡暢隨同軍(jun) 委縱隊晝夜兼程抵達瀘定橋時,奪橋戰鬥正進行得如火如荼。望著紅四團二連22名突擊隊員沿著一根根懸空鐵鏈奮不顧身爬向對岸的身影,蔡暢走上橋頭,帶領眾(zhong) 人高聲唱起《國際歌》:“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要為(wei) 真理而鬥爭(zheng) !”
長征,這場被稱為(wei) “曆史上最盛大武裝巡回宣傳(chuan) ”的軍(jun) 事遠征,被美國駐華記者埃德加·斯諾記錄在了《紅星照耀中國》一書(shu) 中。在書(shu) 中,斯諾發出一連串疑問:這些戰士戰鬥得那麽(me) 長久,那麽(me) 頑強,那麽(me) 勇敢……從(cong) 整體(ti) 說來是那麽(me) 無敵,他們(men) 到底是什麽(me) 樣的人?是什麽(me) 使他們(men) 那樣地戰鬥?是什麽(me) 支持著他們(men) ?他們(men) 的運動的革命基礎是什麽(me) ?是什麽(me) 樣的希望,什麽(me) 樣的目標,什麽(me) 樣的理想,使他們(men) 成為(wei) 頑強到令人難以置信的戰士的呢?
一係列問題的答案,從(cong) 瀘定橋頭那場戰鬥中可以窺得一斑。兩(liang) 岸險峻,濤聲震天,22名勇士的前方,是敵人的槍林彈雨,而在他們(men) 的身後,佇(zhu) 立著無數懷有同一個(ge) 理想的戰友,《國際歌》的音符一浪高過一浪,唱出紅軍(jun) 戰士浴血戰鬥、不懼犧牲的堅定意誌,也激發出為(wei) 理想前赴後繼、英勇向前的必勝信心。
“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wei) 我從(cong) 天落。”一個(ge) 小小紅船上誕生的政黨(dang) ,之所以能夠推翻三座大山奪取全國政權,在風雨飄搖中堅定前行,靠的就是共產(chan) 主義(yi) 這把理想火炬的指引。
追求理想的道路上,無數誌同道合的共產(chan) 黨(dang) 人團結起來,攻克了一個(ge) 又一個(ge) 難關(guan) ,創造了一個(ge) 又一個(ge) 奇跡。1964年,中國自行製造的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試驗爆炸成功。也是在這一年,表現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中國革命曆程的大型音樂(le) 舞蹈史詩《東(dong) 方紅》在人民大會(hui) 堂一連演出14場。每場演出結束時,370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文藝工作者齊聲合唱《國際歌》,現場掌聲經久不息。
“為(wei) 共產(chan) 主義(yi) 奮鬥終身。”這是一句誓言,更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特有的紅色基因。選擇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就意味著選擇成為(wei) 無畏的革命者、無私的奉獻者、無悔的犧牲者,把自己的一切毫無保留地交付給理想,也從(cong) 中獲得超越個(ge) 體(ti) 與(yu) 小我的精神力量。
1980年7月,河南林州大堖村黨(dang) 支部進行改選,剛從(cong) 部隊複員的許存山當選為(wei) 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許存山攤開手心,裏麵躺著村委會(hui) 的全部資產(chan) ——3個(ge) 硬幣,一共9分錢的積蓄,外加18360元的欠賬。惡劣的自然環境,讓這個(ge) 坐落在太行山深處的村莊世世代代深陷窮困。懸崖邊上一條僅(jin) 能容一個(ge) 人勉強通過的羊腸小道,是這裏與(yu) 外界聯係的唯一通道。
斬窮根,唯有靠修路。麵對數百米高的懸崖陡壁,許存山在黨(dang) 旗下率先立下生死狀:“如果我遇難了,不向集體(ti) 提任何要求,由我的妻子接著幹!”在他的感染下,村裏的黨(dang) 員挨個(ge) 立下生死狀,巍巍群山間,回蕩著嘹亮的《國際歌》:“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men) 自己!”
“寧肯苦幹一場死、絕不苦熬一天生”,抱著這樣的信念,12名黨(dang) 員攬下了所有險活、累活。長時間的懸空作業(ye) 下,大家的腰間被繩索勒得血肉模糊,晚上睡覺時衣服和肉都黏在一起。經過數年苦戰,這些太行山脊的“愚公”帶領村民挖出48萬(wan) 立方米的土石方,修通15公裏長的主線公路和25公裏長的支線道路,推開了增收致富的大門。
從(cong) 建黨(dang) 的開天辟地,到新中國成立的改天換地,到改革開放的翻天覆地,再到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一路走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從(cong) 未因現實複雜而放棄夢想,亦未因理想遙遠而放棄追求。他們(men) 深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實現共產(chan) 主義(yi) 理想的漫漫征途上,惟奮鬥者進,惟奮鬥者強,惟奮鬥者勝。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建黨(dang) 95周年前夕,福建東(dong) 山縣原縣委書(shu) 記穀文昌的雕塑在中央黨(dang) 校落成揭幕。在穀文昌曾經奮戰過的土地上,東(dong) 山人繼承了“不治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的膽魄,將生態接力棒代代相傳(chuan) ,蹚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昔日3.5萬(wan) 多畝(mu) 的荒沙灘,被141公裏海岸線旁一株株木麻黃組成的“綠色長城”所取代,36.7%的森林覆蓋率,讓東(dong) 山縣一躍成為(wei) 國家級生態保護與(yu) 建設示範區。
位於(yu) 東(dong) 山國家森林公園的穀文昌紀念館裏,陳列著穀文昌生前使用的一本藍色硬皮筆記本。本子首頁工整地抄著《國際歌》,再往後是東(dong) 山島的手繪地圖,上麵標明了每一個(ge) 村莊的名字、範圍。
大江大河奔騰向前。一個(ge) 個(ge) 時代先鋒將“英特納雄耐爾一定要實現”的理想淬火成鋼,以沉默堅韌的姿態站成參天大樹,堅守著,奉獻著,凝望前人,引領後人。
新征程,再出發。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在京召開,一幅宏偉(wei) 藍圖鋪展在世界麵前。風華正茂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將向著逐步實現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繼續邁進,向著共產(chan) 主義(yi) 遠大理想繼續邁進。
在給複旦大學《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展示館黨(dang) 員誌願服務隊全體(ti) 隊員的回信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寫(xie) 道,“心有所信,方能行遠。麵向未來,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我們(men) 更需要堅定理想信念、矢誌拚搏奮鬥。”
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丨信仰的力量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李雲(yun) 舒
人們(men) 在陳列館聽講解員講述紅軍(jun) 四渡赤水的故事。新華社記者 陶亮 攝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即將迎來百年華誕之際,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決(jue) 定在全黨(dang) 開展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宣示了新時代共產(chan) 黨(dang) 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堅定決(jue) 心。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我們(men) 黨(dang) 的一百年,是矢誌踐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篳路藍縷奠基立業(ye) 的一百年,是創造輝煌開辟未來的一百年。回望過往的奮鬥路,眺望前方的奮進路,必須把黨(dang) 的曆史學習(xi) 好、總結好,把黨(dang) 的成功經驗傳(chuan) 承好、發揚好。
每一次向曆史回眸,都是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一次精神洗禮,是一場喚醒紅色基因、堅定理想信念的精神磨礪。
“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衝(chong) 過去的。”1923年12月,“二七”慘案發生後,在反動軍(jun) 閥的血腥鎮壓下,工人運動轉入低潮。就在這時,一篇名為(wei) 《艱難的國運與(yu) 雄健的國民》的文章,給當時的人們(men) 以極大鼓舞和振奮。
李大釗在文中寫(xie) 道,“中華民族現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嶇險阻的道路。……我們(men) 應該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著進行的曲調,在這悲壯歌聲中,走過這崎嶇險阻的道路。”
麵對瘋狂反撲的敵人,要保有如此雄健無畏的精神,力量從(cong) 哪裏來?
從(cong) 信仰中來。從(cong) 對馬克思主義(yi) 的信仰,對真理的信仰中來。
馬克思的一段話,闡發了共產(chan) 黨(dang) 人信仰的特質:“如果我們(men) 選擇了最能為(wei) 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ye) ,那麽(me) ,我們(men) 就不會(hui) 被任何重負所壓倒,因為(wei) 這是為(wei) 全人類所作出的犧牲;那時,我們(men) 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歡樂(le) ,我們(men) 的幸福將屬於(yu) 千百萬(wan) 人。”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信仰,蘊含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
在土城鎮四渡赤水紀念館,展陳著羅有榮將軍(jun) 生前所用的筆記本,紙張已經泛黃,但筆跡依然清晰。筆記本上,記錄了1935年中央紅軍(jun) 一渡赤水時,朱德向全體(ti) 指戰員的講話內(nei) 容——
“一個(ge) 共產(chan) 黨(dang) 員、革命戰士,要做到‘三個(ge) 不要’:一不要命,二不要錢,三不要家。自己不要命,是為(wei) 了千千萬(wan) 萬(wan) 的勞苦大眾(zhong) 能很好地生存!自己不要錢,是為(wei) 了天下的窮人過上富裕的日子!自己不要家,是為(wei) 了全國每個(ge) 家庭都能幸福地團聚和生活。”
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信仰是前進的、實踐的,它召喚人們(men) 的行動。確立了對真理的信仰,便再也不會(hui) 動搖,唯有勇往奮進以赴之,斷頭流血以從(cong) 之,癉精瘁力以成之。
有了堅定的信仰,所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不怕苦、不怕死。
1935年初,由紅十軍(jun) 團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支隊在皖浙贛交界處的懷玉山失敗,紅十軍(jun) 團大部分將士壯烈犧牲。21師師長胡天桃負傷(shang) 被俘,國民黨(dang) 軍(jun) 官王耀武負責審訊。
凜冽寒風中,胡天桃衣衫襤褸、饑腸轆轆、腳穿兩(liang) 隻各異草鞋。麵對王耀武的威逼利誘,胡天桃拒絕投降,慨然回答道:“沒有剝削壓迫的社會(hui) ,才是最好的社會(hui) ,我願為(wei) 共產(chan) 主義(yi) 犧牲。”
胡天桃犧牲了。然而,他表現出的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意誌與(yu) 決(jue) 心,卻讓王耀武想了幾十年:共產(chan) 黨(dang) 人為(wei) 什麽(me) 不怕死?
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無懼,甚至讓敵人都感到心驚膽寒。麵對酷刑折磨,江竹筠說,“嚴(yan) 刑拷打算不了什麽(me) ,竹簽子是竹子做的,而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意誌是鋼的”。
怕苦怕死,不當共產(chan) 黨(dang) ,哪怕前方遍布荊棘,哪怕自己看不到勝利的那一天。
在四川省江油市西山革命烈士陵園的烈士英名碑上,鐫刻著4766位英烈的姓名。1935年初,紅四方麵軍(jun) 揮師西進,途經江油,建立了蘇維埃政權,一個(ge) 月內(nei) ,近9000名江油子弟毅然加入紅軍(jun) 隊伍。其中,一名叫楊鬆山的青年,知道自己可能再也回不來,在臨(lin) 行前將幼子托付給鄰居一戶姓青的人家。
楊鬆山最終英勇犧牲。如他一樣的英烈們(men) ,擎起革命旗幟,沒能等到勝利的天明,但他們(men) 的信仰深埋在民族血脈之中,靜靜流淌。
為(wei) 什麽(me) 不怕?因為(wei) 真理是站在共產(chan) 黨(dang) 人這一方的。“因此,我們(men) 可以藐視而且必須藐視人世遭逢的任何巨大的困難,把它們(men) 放在‘不在話下’的位置。這就是我們(men) 的樂(le) 觀主義(yi) 。這種樂(le) 觀主義(yi) 是有科學根據的。”
有了堅定的信仰,所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不怕鬼”、不信邪。
新中國成立之初,麵對外部封鎖密不透風,中國人硬是勒緊腰帶,打造出全套基礎工業(ye) 體(ti) 係;朝鮮戰場上,這個(ge) 剛剛擺脫百年噩運,成立剛滿一年的農(nong) 業(ye) 國,尚不能解決(jue) 溫飽問題,武器裝備不全,在麵對軍(jun) 力對比懸殊的美軍(jun) 時,誌願軍(jun) 將士硬是憑頑強意誌舍生忘死,“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美國不相信中國人能抵抗。打到你信,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共產(chan) 黨(dang) 人不服輸。河南省林縣曆史上嚴(yan) 重幹旱缺水,有時甚至一旱數年。山區群眾(zhong) 節衣縮食修建龍王廟,燒香叩頭、焚香禱告,以祈求天神龍王降雨。然而,過了一代又一代,幹旱缺水的威脅仍像一把刀始終架在林縣人民的脖子上,沒有絲(si) 毫改變。
一聲號召,全縣齊應。1960年2月11日,引漳入林工程正式開工。37000名群眾(zhong) ,自帶工具奔赴修渠工地,拉開了向自然宣戰的序幕。十年時間裏,在縣委的帶領下,30萬(wan) 群眾(zhong) 參與(yu) 工程,絕壁穿石,挖渠千裏,終於(yu) 修成全長1500公裏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徹底改變了幹旱缺水的命運。
“敢教日月換新天”,這就是信仰的力量,也是信仰給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底氣。
有了堅定的信仰,所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不認命、不服輸。久困於(yu) 窮,冀以小康。這是中華民族千年追求的夢想,更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在信仰指引下前赴後繼的百年拚搏。
小壩村位於(yu) 革命老區江油市北部山區,是有名的貧困村,自古“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是蜀道難的真實寫(xie) 照。麵對惡劣的自然條件,小壩村村民青方華對著黨(dang) 旗發誓:“一定要帶領鄉(xiang) 親(qin) 們(men) 發家致富。”
1998年,青方華當選小壩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連續18年,他領著鄉(xiang) 親(qin) 修路架橋,修通了村道、社道,打通了所有入戶路;帶領村民發展食用菌、蜂蜜、肉羊等適宜高山村落的產(chan) 業(ye) ,建起了冷凍庫,成立了養(yang) 羊合作社……由於(yu) 患先天性心髒病,青方華常常嘴唇發紫、臉色慘白。2013年他突發腦溢血,撿回一條命,此後左手沒有了知覺。
曾經有人不理解,問他為(wei) 什麽(me) 這麽(me) 拚、這麽(me) 傻?“家傳(chuan) 的。”青方華回答。
人們(men) 後來才知道:青方華的爺爺,就是當年毅然參軍(jun) 、犧牲在戰場上的楊鬆山。被托付給鄰居青家的孩子,是青方華的父親(qin) 青文金。青文金懷揣著與(yu) 父親(qin) 一樣的理想信仰,帶領一方百姓幹了一輩子……
2016年11月,小壩村實現脫貧摘帽,並成為(wei) 全鄉(xiang) 第一個(ge) 人均收入突破萬(wan) 元的村子。2016年12月20日,青方華在走訪貧困戶途中遭遇車禍,同車的兒(er) 子重傷(shang) ,青方華不幸犧牲,年僅(jin) 48歲。
青方華走了。他的兒(er) 子青楊康複後,遞交了入黨(dang) 申請書(shu) 。
青家木屋椽子上,工工整整地刻著一排五角星。青方華曾對兒(er) 子說,青楊的“青”,是不忘養(yang) 育恩;青楊的“楊”,是不忘來時路!
青方華隻是九千多萬(wan) 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一名代表,小壩村隻是脫貧攻堅事業(ye) 中的一朵浪花。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帶領中國人民向貧困發起最後的攻堅戰,累計300多萬(wan) 名第一書(shu) 記或駐村幹部堅守在脫貧攻堅一線,帶領各族群眾(zhong) 不懈奮戰,決(jue) 戰脫貧攻堅取得決(jue) 定性勝利。
信仰的力量,穿越時空,曆久彌新,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共產(chan) 黨(dang) 人前赴後繼。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發,中國經受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曆史大考。在逆行出征、奔赴前線的關(guan) 鍵時刻,許多醫護人員堅定地說出“我是黨(dang) 員我先上”,舍生忘死馳援武漢;無數基層黨(dang) 員幹部主動請纓,在社區鄉(xiang) 村抗疫一線奔忙奮戰,用行動踐行信仰。他們(men) 說,“作為(wei) 共產(chan) 黨(dang) 員,衝(chong) 在前麵是我義(yi) 不容辭的責任。”有些共產(chan) 黨(dang) 員倒在了抗擊疫情第一線,以生命築起堅實的防線。
他們(men) 不懼危險、衝(chong) 鋒在前的樣子,正是信仰力量在當代中國最真實的寫(xie) 照。
從(cong) 1921年到2021年,從(cong) 駕駛輕舟穿越迷霧到引領巨輪破浪前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堅定信仰,匯聚成勢不可擋的力量。這力量,曾支撐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迎難而上、浴血奮戰,取得一個(ge) 又一個(ge) 偉(wei) 大勝利;這力量,也必將引領中華民族昂首走向複興(xing) ,在新時代鑄就新的輝煌。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