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堂黨史課 | 沒有一座高山不可逾越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福建省長汀縣中複村的紅軍(jun) 烈士後代向參觀學習(xi) 的黨(dang) 員幹部講述長征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春日,桂北山間水旁,紅軍(jun) 墓分外肅穆。有的高大莊嚴(yan) ,有的三兩(liang) 合葬;有的葬有骨骸,有的隻藏衣冠;有的墓塚(zhong) 上刻著數千個(ge) 名字,有的僅(jin) 是無字之碑……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灌陽、興(xing) 安、全州三縣的湘江戰役舊址,先烈的事跡和名字被人們(men) 追尋、銘記。

  長征,書(shu) 寫(xie) 的是奮鬥曆史,樹立的是信仰豐(feng) 碑。“長征向全中國、向全世界莊嚴(yan) 宣告,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及其領導的人民軍(jun) 隊,是用馬克思主義(yi) 武裝的、以共產(chan) 主義(yi) 為(wei) 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紀念紅軍(jun) 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hui) 上深刻指出。

  望著這些紅軍(jun) 墓,很多人深切感受到,初心和使命就鐫刻在一座座墓碑上,信仰和信念就蘊含在一個(ge) 個(ge) 無堅不摧的故事裏,奔流在一條條大江大河中。

  偉(wei) 大的事業(ye) 必成於(yu) 偉(wei) 大的信仰,必成於(yu) 一大批矢誌追求偉(wei) 大信仰的人。1934年11月至12月,為(wei) 確保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jun) 主力渡過湘江,粉碎敵人圍殲紅軍(jun) 於(yu) 湘江以東(dong) 的企圖,數萬(wan) 紅軍(jun) 將士浴血奮戰,為(wei) 北上抗日實現民族獨立,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權保存了革命的領導核心力量。

  縫紉機、發電機、發報機……興(xing) 安縣紅軍(jun) 長征突破湘江戰役紀念館裏,湘江戰役中紅軍(jun) 用過的物件無聲地訴說著那段曆史。粗糙的鐵鏽爬滿了六腳支撐的鐵皮架,斑駁的軍(jun) 綠色發電箱安置在鐵架中央,木質手搖手柄被磨得光滑發亮——在一台仿製發電機前,館長尹湯懷講述了一段“紅色電波,使命必達”的往事。

  無線電台是紅軍(jun) 隊伍之間最好的聯係工具。毛澤東(dong) 曾說,有了電台就相當於(yu) “打著燈籠走夜路”。中央紅軍(jun) 長征從(cong) 江西於(yu) 都出發時,隻有一台發報機和一台手搖發電機,發報機要由重達68公斤的發電機提供動力,這組“大家夥(huo) ”關(guan) 係著全軍(jun) 命運。為(wei) 確保這組發電發報機絕對安全,一個(ge) 128人組成的加強連負責搬運和守護。

  “當時紅軍(jun) 從(cong) 興(xing) 安界首渡口過江,為(wei) 了避免發電機、發報機浸水,紅軍(jun) 戰士們(men) 頭上迎著敵人的炮火,腳下是冰冷的湘江水。哪怕自己受傷(shang) 了也一定要保護好機器,一個(ge) 人倒下了,另一個(ge) 人馬上接上,小心翼翼地托著機器過江。”尹湯懷告訴記者。

  “就是剩下我一個(ge) 人,也要背著它走到底!”湘江戰役中主要負責馱運發電機的江西於(yu) 都籍紅軍(jun) 戰士謝寶金,曾在山西煤礦拉過煤,身高一米八九,高大魁梧的他毅然挑起這個(ge) 重擔。

  過草地時,深不可測的沼澤猶如吞人的無底洞,一個(ge) 個(ge) 紅軍(jun) 戰士陷進去便再也沒有起來。即使人犧牲了,發電機也不能丟(diu) 下。謝寶金砍來黃竹,用鐵絲(si) 把它綁成一個(ge) 簡易竹排,將發電機放在竹排上,硬是這樣把它“拖”出了茫茫草地。“把發電機拖過去之後,爺爺還會(hui) 返回來背十三四歲的紅軍(jun) 過草地。長征路上,他究竟幫了多少小紅軍(jun) ,自己都記不清了。”謝寶金的孫子謝華元說,後來爺爺告訴他們(men) ,爬雪山時,由於(yu) 山路狹窄陡峭,發電機無法多人抬,謝寶金又讓戰友們(men) 抬起來放到他的肩上,大家扶著撐著,硬是一步一蹌扛過了皚皚雪山。

  除了謝寶金外,加強連中另一位於(yu) 都籍紅軍(jun) 戰士段九長護送發電機和發報機過草地的故事,在家鄉(xiang) 於(yu) 都縣段屋鄉(xiang) ,十裏八村的人們(men) 都耳熟能詳。

  “爺爺曾告訴我,一開始是8個(ge) 人一組輪流抬著走,可隨著連隊傷(shang) 亡的戰士越來越多,抬的人也越來越少。但無論多麽(me) 危險,他們(men) 都沒有拋下那沉重的設備,直至把曆經硝煙、染滿鮮血的手搖發電機和發報機抬到了延安,保證了長征途中中央軍(jun) 委‘千裏眼’和‘順風耳’的安全。”講起段九長的故事,他的孫子段春華有說不完的話。

  偉(wei) 大的信仰,必然會(hui) 凝聚成一個(ge) 患難與(yu) 共、生死相依的戰鬥群體(ti) 。長征路上,這支護衛紅色電波的128人加強連,最後到達延安時僅(jin) 剩3人。這支出發時8.6萬(wan) 餘(yu) 人的中央主力紅軍(jun) ,勝利到達時僅(jin) 剩6000餘(yu) 人。從(cong) 1921年到1949年,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新民主主義(yi) 革命,有名可查的黨(dang) 員烈士就達370萬(wan) 人。

  “當年革命十分艱難,也可能不成功,但人們(men) 心中理想信念之火一經點燃,就永遠不會(hui) 熄滅,就一定會(hui) 前赴後繼,哪怕當時不成功,將來也必然成功!”2019年5月20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江西於(yu) 都縣參觀中央紅軍(jun) 長征出發紀念館時動情地說。

  二萬(wan) 五千裏長征是一步步走過來、一仗仗打出來的。忠誠的信仰、堅定的信念、鐵一般的紀律,支撐著這支平均年齡25歲左右的隊伍進行了380餘(yu) 次戰鬥,爬雪山過草地,翻越座座大山,跨過條條大河,衝(chong) 破圍追堵截,堅定地走向未來、走向勝利。

  謝寶金在革命勝利後回到家鄉(xiang) 於(yu) 都工作,他從(cong) 沒有把在長征途中馱運保護發電機的故事告訴家人。

  “我們(men) 是一個(ge) 偶然的機會(hui) 得知的。”1976年,謝華元陪同謝寶金去北京看病,來到中國人民革命軍(jun) 事博物館參觀時,謝寶金看到了這台老發電機。他幾步跑上去想摸一摸,被不知情的工作人員阻攔,這位淳樸老實、從(cong) 未向組織提過要求的人掉眼淚了:“這台發電機是我背著它走完長征的,像我的兒(er) 子一樣親(qin) 啊!”

  新中國成立後,段九長同樣回到家鄉(xiang) 務農(nong) 。後來,毛澤東(dong) 聽聞他仍住在茅草屋內(nei) ,便寄來300元錢,段九長這才蓋起了幾間矮房,卻又將省下的120元寄回了北京。

  “爺爺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你們(men) 不要給政府添麻煩,國家現在還不富裕!”段春華說,幹部來慰問,老人家總說自己沒什麽(me) 要求,但有的事他卻特別熱心。雖然過雪山時腳趾凍掉落下殘疾,可老人總會(hui) 去給大家講長征的故事。86歲高齡時,段九長還帶著年輕人,為(wei) 村裏和周邊幾個(ge) 村拉電線,“看到通電,爺爺笑得合不攏嘴。”

  “當年在長征中九死一生的老紅軍(jun) ,不圖任何功名返鄉(xiang) ,看似不可思議,實際上恰恰是經過長征錘煉的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樸素想法和赤誠情懷,這樣的人和事並非個(ge) 例。”於(yu) 都縣委黨(dang) 史辦主任曾懿華說。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

  如今,先烈熱血浸染的桂北山區已擺脫貧困。在湘江戰役新圩阻擊戰所在地灌陽縣新圩鎮和睦村,沿當年紅軍(jun) 進入灌陽、全州兩(liang) 縣線路修建的灌鳳高速公路迎來了許多遊客。“正是過去紅軍(jun) 將士翻山越嶺長征的艱辛,才為(wei) 我們(men) 鋪就今天越來越寬闊的發展路。”帶領村民開起餐館民宿,發展紅色旅遊的和睦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蔣軍(jun) 發說。2020年5月,灌陽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

  實現偉(wei) 大的理想,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紀念紅軍(jun) 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hui) 上強調,奪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事業(ye) 新進展,奪取推進黨(dang) 的建設新的偉(wei) 大工程新成效,奪取具有許多新的曆史特點的偉(wei) 大鬥爭(zheng) 新勝利,我們(men) 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還有許多“婁山關(guan) ”、“臘子口”需要征服。

  信仰的豐(feng) 碑,指引共產(chan) 黨(dang) 人繼往開來。今天,引領著“中國號”巍巍巨輪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傳(chuan) 承紅色基因,牢記初心使命,開啟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在新長征路上無懼無畏,奮勇前行!

  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曆久彌堅。走過百年風雨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全黨(dang) 上下正在開展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從(cong) 誕生時隻有50多名黨(dang) 員,發展成為(wei) 擁有9100多萬(wan) 名黨(dang) 員的世界最大馬克思主義(yi) 執政黨(dang) ——在世人眼中,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百年奮鬥曆程可謂“有史以來最勵誌的創業(ye) 故事”。

  曆史和現實反複證明,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時候都至關(guan) 重要。小到一個(ge) 人、一個(ge) 集體(ti) ,大到一個(ge) 政黨(dang) 、一個(ge) 民族、一個(ge) 國家,有信仰、信念、信心,才能愈挫愈奮、愈戰愈勇。堅定必勝信念,一切艱險皆成淬煉,一切磨難皆成鍛造。

  8848.86米!2020年12月8日,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最新高程傳(chuan) 遍全球。半年多前的5月27日,有8名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下稱國測一大隊)隊員參加的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再次登頂為(wei) 珠穆朗瑪峰測“身高”。這是45年後,中國人再次對珠峰高度實現精確測量。

  新中國成立之初,珠峰相關(guan) 數據一直被外國“測量權威”壟斷。依靠我國自己的科技實力,完全自主地精確測量珠峰高度,由我國政府發布這一數據,關(guan) 係著祖國的榮譽和尊嚴(yan) 。

  1975年,國測一大隊派出邵世坤、梁保根、張誌林等8位共產(chan) 黨(dang) 員聯合軍(jun) 測、登山隊員向珠峰頂峰發起衝(chong) 擊。極高的海拔和稀薄的氧氣,讓隊員們(men) 頭疼、嘔吐、渾身無力,吃不下飯也睡不著覺。

  黨(dang) 和國家交給的重要任務,一定要完成!“當時隻有一個(ge) 共同的信念:生在舊社會(hui) ,長在紅旗下,黨(dang) 要我犧牲,我就不怕死!”邵世坤說。

  邵世坤和梁保根承擔了建立海拔5200米、5500米、6000米和6500米四個(ge) 重力測量點任務。聯測6500米重力點那天,正當兩(liang) 人咬緊牙關(guan) ,背著測量器材一步三喘地爬到北坳冰川邊緣時,梁保根突然感到體(ti) 力不支,疼痛霎時間讓他臉色蒼白,豆大的汗珠流了出來。

  邵世坤決(jue) 定把儀(yi) 器留在山上,先攙隊友下山。平時內(nei) 向少語的梁保根突然急了:“就是要死,也要先完成任務。”一陣沉默後,他接著說:“如果我真的死了,請告訴組織,我的屍體(ti) 就埋在北坳山下。為(wei) 國捐軀是光榮的。”

  向頂峰進發的路上,隊員們(men) 曆經艱難險阻,四退四進。1975年5月27日14點30分,中國珠峰測量登山隊員成功登頂。在紅色金屬覘標豎起的瞬間,隊員張誌林壓抑著興(xing) 奮和激動,立馬通知戰友們(men) 投入到緊張的搶測工作中。分處周邊6個(ge) 點位的隊員們(men) 小心翼翼地旋轉儀(yi) 器,爭(zheng) 分奪秒地對準峰頂金屬覘標進行觀測,經過連續3天的工作,終於(yu) 完成所有測量任務。

  當年7月23日,中國向全世界公布了8848.13米的測量結果,這一數據得到聯合國和世界各國承認,成為(wei) 權威數據。

  測繪是國防和經濟建設的基礎。飛船上天、跨海大橋、西氣東(dong) 輸、南水北調、青藏鐵路、數字城市……國家每一項重大工程,都離不開測繪數據的支持。從(cong) 1954年成立之日起,國測一大隊隊員們(men) 就懷有一個(ge) 信念——測遍中國每一寸國土,為(wei) 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發展規劃做好保障。

  從(cong) 地溫高達60多攝氏度的新疆火焰山,到可可西裏泥濘的沼澤,到遠離祖國2萬(wan) 公裏的南極冰原……明知這是一條艱辛無比、甚至有生命危險的路,他們(men) 毅然前行,堅信目標一定能達到——如果一個(ge) 人不行,那麽(me) 一支隊伍去;一代人不夠,那麽(me) 幾代人前赴後繼上。

  六十多年來,一批批新隊員來到國測一大隊,沿著前輩所行之路,踏上他們(men) 沒有走完的山山水水。

  2015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邵世坤、梁保根、張誌林等6位老隊員老黨(dang) 員回信。信中這樣寫(xie) 道:國測一大隊以及全國測繪戰線一代代測繪隊員不畏困苦、不怕犧牲,用汗水乃至生命默默丈量著祖國的壯美河山,為(wei) 祖國發展、人民幸福作出了突出貢獻,事跡感人至深。

  每一個(ge) 重大測量任務中,臨(lin) 時黨(dang) 支部總是建在最前麵,共產(chan) 黨(dang) 員總是衝(chong) 在最前麵,走得最遠、爬得最高的都是黨(dang) 員。

  2020年4月30日,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中國莊嚴(yan) 向世界宣布:正式啟動2020珠峰高程測量!

  登頂之路一波三折。天氣瞬息萬(wan) 變,隊裏三次衝(chong) 頂,兩(liang) 番下撤,從(cong) 隊員到指揮員都承受著難以想象的壓力。

  5月11日,在第一次衝(chong) 頂遭遇流雪下撤時,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臨(lin) 時黨(dang) 支部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帳篷裏舉(ju) 行了“不忘初心、迎難而上”主題黨(dang) 日活動。

  鮮紅的黨(dang) 旗掛在帳篷裏最醒目的地方,周圍是從(cong) 1975年到2005年曆次珠峰測繪登山的照片。全體(ti) 參戰黨(dang) 員和隊員一起重溫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回信精神,麵向國旗、黨(dang) 旗集體(ti) 宣誓,立下戰書(shu) 。

  西絨布交會(hui) 點,是所有交會(hui) 點位中最艱險的一個(ge) 。從(cong) 二本營出發到達這個(ge) 點,單程需10多個(ge) 小時,途中要穿過一片冰塔林,跨過數不清的冰裂縫,山上陡坡常常達七八十度,時有巨石滾落。

  青年黨(dang) 員程璐和薛強強主動申請負責這個(ge) 點位。4月的冰河逐漸開化,看似凍結的河麵之下是冰冷刺骨的河水,冰麵和水流之間是數不清的冰縫。去往點位的路上,他們(men) 數次經曆死裏逃生的驚魂瞬間。化雪飲水、方便食品充饑,睡在冰雪與(yu) 碎石之上,他們(men) 在點位足足堅守了整整11個(ge) 日夜,皮膚被曬脫了皮,臉龐黝黑發亮,帳篷下麵的冰雪已被身體(ti) 融化成了水。

  “珠峰高程測量最終登頂成功靠的是什麽(me) ?就像革命先烈們(men) 爬雪山過草地一樣,靠的正是共產(chan) 黨(dang) 員堅定信念、勇往直前的精神。”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臨(lin) 時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國測一大隊隊長李國鵬說。

  這次珠峰高程測量,在我國測繪史上創造了多個(ge) “首次”:我國自主研製的北鬥衛星導航係統首次應用於(yu) 珠峰峰頂大地高的計算,人類首次實現了實測珠峰峰頂重力值,全世界第一次在珠峰地區建立全球高程基準……為(wei) 保證數據收集質量,8名隊員在珠峰峰頂停留150分鍾,創中國人在珠峰峰頂停留時長紀錄,3名隊員毫不猶豫取下了自己的氧氣麵罩,無氧操作了100多分鍾。

  “這不是簡單一個(ge) 紀錄,在空氣稀薄地帶,每多停留一分鍾,都增加一絲(si) 危險。”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總指揮王勇峰說:“為(wei) 了祖國的事業(ye) ,隊員們(men) 心甘情願付出巨大的犧牲。”

  為(wei) 有犧牲多壯誌,敢教日月換新天。從(cong) 二萬(wan) 五千裏長征到十四年抗戰,再到抗美援朝橫掃三千裏沃野;從(cong) 嫦娥探月攀科技高峰到抗疫鬥爭(zheng) 淬火成鋼,再到脫貧攻堅千年夢圓,必勝信念引領一代代共產(chan) 黨(dang) 員矢誌奮鬥,在天地間演繹出尋常時光中難以想象的傳(chuan) 奇。

  千磨萬(wan) 擊還堅勁,越是艱險越向前。麵向未來,我們(men) 堅信共產(chan) 主義(yi) 遠大理想,深信社會(hui) 主義(yi) 前途光明、前景遠大,也深知前進路上並不平坦,甚至布滿荊棘。堅定必勝信念,在磨礪中經受洗禮,在困境中敢於(yu) 勝利,一切將如青年馬克思曾經的預言:“我們(men) 的事業(ye) 並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