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le) 其無涯之生。”
1916年春,尚在日本留學的李大釗寄語祖國,“春日載陽,東(dong) 風解凍。遠從(cong) 瀛島,反顧祖邦。”話語簡短,卻充滿了對祖國的思念。西風盡,春歸來,日本的春天已經來臨(lin) ,祖國的春天又在哪裏?再造青春之中華的理想充溢心中,李大釗一氣嗬成寫(xie) 下洋洋萬(wan) 言的《青春》一文,激起無數熱血青年滿腔救國豪情。
《青春》這篇著畢於(yu) 日本的文章,發表在了1916年9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二卷第一號,陳獨秀被文章回環繞梁的韻律、蕩氣回腸的氣魄和精辟透徹的說理深深打動,特別將它安排在第二篇。文章“江流不轉之精神,毅然獨立之氣魄”,驟然傳(chuan) 遍大江南北,對中國舊文化 、舊思想、舊政治產(chan) 生了極大的衝(chong) 擊。
李大釗就此與(yu) 《新青年》結緣,先後發表《布爾什維主義(yi) 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yi) 觀》等文章16篇,既有清新自然的白話詩歌, 也有全麵係統的述理長文, 並且最早在《新青年》宣傳(chuan) 馬克思主義(yi) 這一先進科學思潮,向中國人民介紹了什麽(me) 是“十月革命”,什麽(me) 是“布爾什維主義(yi) ”。而這些廣為(wei) 傳(chuan) 頌的文章,也為(wei) 《新青年》所發起的思想啟蒙運動增添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振聾發聵,催人覺醒!
青春不僅(jin) 僅(jin) 是年齡,更是充滿生機、不斷覺醒的思想。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