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4月的一天,北京中南海西花廳,政務院總理、中央軍(jun) 委副主席周恩來正在等候從(cong) 朝鮮前線匆匆趕回的誌願軍(jun) 副司令員,他就是洪學智。

  洪學智受誌願軍(jun) 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委派,專(zhuan) 程向周恩來匯報成立誌願軍(jun) 後方勤務司令部的設想。

  朝鮮戰爭(zheng) 時,美國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空軍(jun) 、海軍(jun) 以及機械化的陸軍(jun) 。而誌願軍(jun) 整體(ti) 的武器裝備十分落後,沒有空軍(jun) 參戰,且嚴(yan) 重缺乏防空武器。因此,美國空軍(jun) 在誌願軍(jun) 前後方肆無忌憚,給誌願軍(jun) 後勤工作帶來極大威脅。

  在朝鮮戰場,美軍(jun) 構建起完善的補給體(ti) 係,平均13個(ge) 後勤人員供應一個(ge) 兵。而誌願軍(jun) 1個(ge) 後勤人員大體(ti) 要供應6到10個(ge) 戰士,很多時候隻能靠人力畜力運輸,前線部隊的彈藥給養(yang) 和禦寒棉衣時常難以保障。

  這段曆史畫麵拍攝於(yu) 1950年聖誕節,在天寒地凍的朝鮮,美軍(jun) 前線士兵不僅(jin) 穿著厚實的棉衣,還能吃上後勤部隊用吉普車送來的聖誕大餐。

  在當年美國軍(jun) 方的宣傳(chuan) 影片中,展示了1950年前後,中美兩(liang) 軍(jun) 的禦寒冬裝。

  與(yu) 裏三層外三層,皮靴、手套、防寒帽一應俱全的美軍(jun) 相比,隻有一套單薄棉衣的誌願軍(jun) 軍(jun) 服看起來異常簡陋。

  軍(jun) 事科學院原軍(jun) 事曆史研究部副部長 齊德學:

  第二次戰役,第9兵團直接入朝,沒有換北方的服裝。如果我們(men) 後勤運輸能力很強,那可以直接送上去,不行,所以凍死凍傷(shang) 那麽(me) 多。

  1951年1月22日,第三次戰役結束後,在沈陽召開了誌願軍(jun) 第一次後勤工作會(hui) 議,由時任東(dong) 北軍(jun) 區副政委李富春主持,周恩來、聶榮臻、楊立三、呂正操等人專(zhuan) 程赴沈陽參加會(hui) 議。

  時任誌願軍(jun) 司令部作戰參謀 趙南起:

  沒有後勤保證,勝利沒啥希望。所以運輸在朝鮮戰爭(zheng) 的地位,這是周恩來總理講的,千條萬(wan) 條運輸第一條。

  會(hui) 議決(jue) 定采取一切措施建立兵站運輸線,改變運輸被動的局麵,增調汽車2000輛、大車1000輛、手推車500輛加強運輸。

  此後,誌願軍(jun) 後勤工作雖然有許多改進,但運力增長有限。隨著入朝部隊的成倍增加,後勤保障任務愈加繁重。

  1951年5月19日,中央軍(jun) 委作出加強誌願軍(jun) 後方勤務工作的決(jue) 定,組建誌願軍(jun) 後方勤務司令部。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副司令員洪學智兼任司令員,周純全為(wei) 政委,張明遠為(wei) 副司令,負責管理朝鮮境內(nei) 一切後勤組織與(yu) 設施。

  誌願軍(jun) 後方勤務司令部成立僅(jin) 僅(jin) 一個(ge) 月,朝鮮就遭遇了40年未有的特大洪水災害,鐵路橋梁遭到嚴(yan) 重毀壞,公路橋梁一半被衝(chong) 毀。

  剛剛上任誌願軍(jun) 後方勤務司令部司令員的洪學智,創造性地采取措施搶運物資。他與(yu) 鐵路管理總局協商,采用汽車運輸和漕渡的辦法,並將尚可通車的鐵路連接起來,動用5個(ge) 汽車團1100餘(yu) 輛汽車和6個(ge) 工兵團的漕渡工具,在平壤以北組織倒短運輸。

  至1951年8月底,共1134車皮,約3.4萬(wan) 噸作戰物資被搶運過清川江以南,有效緩解了前方的糧荒。

  經彭德懷批準,洪學智還組織二線部隊和畜力運輸工具,到清川江及以北地區搶運部隊過冬服裝。

  1951年8月18日,在美軍(jun) 地麵部隊發動夏季攻勢的同一天,美國空軍(jun) 開始了以摧毀朝鮮北方鐵路係統為(wei) 主要目標的空中攻勢——絞殺戰。

  美軍(jun) 飛機集中攻擊鐵路線,企圖在90天內(nei) 摧毀朝鮮北部的鐵路係統。到1951年8月底,朝鮮北部1200公裏的鐵路中,僅(jin) 有斷斷續續的290公裏能夠通行。

  9月7日,彭德懷在給中央軍(jun) 委代總參謀長聶榮臻的電報中反映了前方的困難:“早晚秋風襲人,戰士單著,近旬病員大增,洪水衝(chong) ,敵機炸,橋斷路崩,存物已空,糧食感困難,冬衣如何適時運到,在在逼人。”

  為(wei) 統一指揮鐵路係統反絞殺戰鬥爭(zheng) ,經同朝方協商,成立了以劉居英為(wei) 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前方運輸司令部。在中朝聯合鐵道運輸司令部領導下,具體(ti) 負責協調指揮朝鮮北方鐵路係統的搶修、運輸和防空鬥爭(zheng) 。同時,在二線的各軍(jun) 和各兵團直屬隊也被動員起來,加修、加固和拓寬了公路。

  經過這些努力,使誌願軍(jun) 的後勤保障工作,從(cong) 1951年底開始,逐步扭轉了被動局麵。

  今天的清川江橋,是連通朝鮮南北鐵路的重要橋梁。抗美援朝戰爭(zheng) 期間,為(wei) 了保護這座大橋,許多誌願軍(jun) 官兵付出了寶貴的生命。

  其中,就有鐵道兵最著名的戰鬥英雄——楊連第。點擊??下方視頻,看“一級英雄楊連第”的事跡!

  在公路戰線上,由誌願軍(jun) 後方勤務司令部統一組織指揮,沿途修築了許多水下橋和8000餘(yu) 個(ge) 汽車掩蔽所。

  1951年9月,在誌願軍(jun) 後方勤務司令部統一組織下,誌願軍(jun) 二線各軍(jun) 以及所有的機關(guan) 勤務人員、當地群眾(zhong) 全部投入搶修。

  數十萬(wan) 軍(jun) 民冒著敵機的轟炸掃射,日夜奮戰,公路、橋梁、渡口隨炸隨修,有效地保障了公路交通。

  而為(wei) 了確保公路運輸安全,在2500餘(yu) 公裏的主要公路幹線上,誌願軍(jun) 後方勤務司令部設置了1300餘(yu) 組防空哨,為(wei) 行駛的汽車提供防空報警。

  時任公安第18師第53團政治處幹事 劉興(xing) 業(ye) :

  有了防空哨兵以後,我們(men) 的物資就保證源源不斷地運到前線。我們(men) 的戰士編了一個(ge) 順口溜,聲聲槍響傳(chuan) 敵情,條條火龍頓時停,空中強盜看不見,運輸鐵流穿梭行。

圖:誌願軍(jun) 高炮部隊

  在反絞殺戰的鬥爭(zheng) 中,誌願軍(jun) 高炮部隊為(wei) 掩護鐵路、公路運輸,采取集中兵力、重點保衛的方針,共擊落敵機260餘(yu) 架,擊傷(shang) 敵機1070餘(yu) 架。美軍(jun) 航空兵甚至拒絕執行轟炸任務,將新成川至高原鐵路一線稱為(wei) “死亡之穀”。

  此外,誌願軍(jun) 空軍(jun) 在反絞殺戰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到1952年6月,誌願軍(jun) 空軍(jun) 共有9個(ge) 師18個(ge) 團的殲擊機部隊參戰,擊落美機123架,擊傷(shang) 43架。

  最終,誌願軍(jun) 空軍(jun) 和蘇聯空軍(jun) ,在清川江北到鴨綠江南這一空域打出了一個(ge) 米格走廊,大大減弱了美軍(jun) 的空軍(jun) 優(you) 勢。

  至1952年6月,曆時10個(ge) 月的美國空軍(jun) 絞殺戰,終於(yu) 以失敗而宣告結束。

  彭德懷曾多次表示,現代戰爭(zheng) ,打的就是後勤。抗美援朝戰爭(zheng) 的勝利,前方廣大指戰員的功勞算一半,後勤保障的功勞算一半!

  在朝鮮戰場,誌願軍(jun) 以鐵路運輸和公路運輸相結合,以搶修、搶運和防空鬥爭(zheng) 相結合,構築了前後貫通、縱橫交錯的鐵血動脈,解決(jue) 了能不能有飯吃、能不能打勝仗這個(ge) 戰略性重大問題,形成了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