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

  潘從(cong) 明,甘肅省金川集團銅業(ye) 有限公司貴金屬冶煉分廠提純工序工序長,一個(ge) 從(cong) 鎳礦廢渣中提取稀貴金屬的“大國工匠”。

  貴金屬被稱為(wei) “工業(ye) 維生素”,天宮、蛟龍、天眼等大國重器,一旦缺少了貴金屬,都將無從(cong) 談起。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wei) 了發展“兩(liang) 彈一星”,我國用73噸優(you) 質小麥、15噸上等對蝦,才能從(cong) 國外換取500克鉑族貴金屬。但鉑族貴金屬的提煉,需要60多種試劑,涉及800多個(ge) 化學方程式。

  3年間,“啃”下了120多本專(zhuan) 業(ye) 書(shu) 籍,寫(xie) 下30餘(yu) 萬(wan) 字學習(xi) 筆記,一邊學習(xi) 、一邊思考、一邊實驗……就是在這個(ge) 過程中,潘從(cong) 明發現,每種雜質含量的變化都會(hui) 導致貴金屬料液的顏色發生細微的變化,然而能不能根據顏色來判斷雜質的含量、種類,行業(ye) 內(nei) 沒有依據,潘從(cong) 明心裏也沒有底。於(yu) 是,他每天晚上下班的時候,都會(hui) 觀察當天料液的顏色變化情況,深紅色、紫紅色、血紅色、黃紅色……記不住他就用孩子的彩筆做成比色卡,再與(yu) 化學檢驗結果對照。

  成千上萬(wan) 次的觀察記錄、實驗驗證後,潘從(cong) 明的“顏色判斷法”終於(yu) 與(yu) 化學檢驗結果一致,淬煉出了一雙通過顏色就能判斷貴金屬精準度、純度的“火眼金睛”。

  調整工藝、選擇合適的精煉次數又是更大的挑戰,有時候近千次的失敗都換不來一次成功,但潘從(cong) 明從(cong) 不氣餒。在貴金屬溶液萃取金後,潘從(cong) 明更換了近100個(ge) 技術方案,對1500個(ge) 方案細節進行了實驗優(you) 化,才取得成功。

  正是憑著這種勁頭,潘從(cong) 明研發的從(cong) 鎳礦廢渣中提取貴金屬的新型工藝,顛覆了沿用30多年的傳(chuan) 統工藝,已在全國被廣泛應用,推動我國貴金屬冶金技術實現了由國內(nei) 空白到國際領先水平的跨越式提升。

  26年來,潘從(cong) 明以“顏色判斷法”為(wei) 基礎,一舉(ju) 攻克了貴金屬冶煉的三大世界性難題,從(cong) 一名默默無聞的普通工人,成長為(wei) 全國勞模、“大國工匠”。如今,他不僅(jin) 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持續攻克著技術難題,而且源源不斷培養(yang) 優(you) 秀人才,推動貴金屬精煉方麵技術創新、匠心傳(chuan) 承。

  延伸閱讀

  潘從(cong) 明:十年磨劍 精益求“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