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如拉圖雅嘎查,過去是廷·巴特爾下鄉(xiang) 的地方,現在是他生活了快50年的家鄉(xiang) 。那彎彎曲曲的河道在廷·巴特爾眼中,就像是家鄉(xiang) 的“鄉(xiang) ”字。
廷·巴特爾是開國少將廷懋的兒(er) 子,下鄉(xiang) 頭一年就趕上了白(雪)災,糧食緊缺。因為(wei) 廷·巴特爾負責清除積雪更需要體(ti) 力,牧民就把自己家孩子的口糧留給了他。之後的日子裏,放牧、釘馬掌、做蒙古袍……牧民們(men) 手把手教會(hui) 了廷·巴特爾在牧區生活的手藝。在一天天的相處中,薩如拉圖雅嘎查也成了廷·巴特爾想留下來生活的家鄉(xiang) ,之後他一次次放棄返城的機會(hui) ,是幾十名知青中唯一紮根牧區50年的人。
1983年,錫林郭勒盟開始推行草畜雙承包製的時候,嘎查草場平均植被蓋度隻有不到30%。當時麵前的小河由於(yu) 泥沙沉積,一到春天漲水就泛濫,分草場時,大夥(huo) 兒(er) 都不想要這片挨著小河的草場。作為(wei) 嘎查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廷·巴特爾把這片草場留給了自己。
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這片本來就半沙漠化的草原上羊群的數量翻了十倍,脆弱的草場承載不了,嚴(yan) 重沙化。時任薩如拉圖雅嘎查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的廷·巴特爾急了,挨家挨戶勸大夥(huo) 兒(er) 穩羊增牛,保護草原。可大夥(huo) 兒(er) 習(xi) 慣了養(yang) 羊,都不願意先嚐試。怎麽(me) 辦?黨(dang) 員帶頭。廷·巴特爾率先賣掉自家的60隻羊,在自家草場上劃區輪牧來養(yang) 牛,還自創了“蹄腿理論”,用蹄腿的數量向牧民說明穩羊增牛的意義(yi) 。
到2005年,廷·巴特爾家養(yang) 不到50頭牛的收入就趕上了嘎查裏的養(yang) 羊大戶,家門前的小河也不再泛濫。那一年,嘎查裏養(yang) 羊最多的大戶也終於(yu) 開始穩羊增牛了。
生態涵養(yang) 和綠色發展也回饋了廷·巴特爾的家鄉(xiang) 。在他的帶領下,薩如拉圖雅嘎查的沙梁上種植了黃柳和沙棘,還建起了風幹肉加工、鮮馬奶加工等產(chan) 業(ye) 項目,嘎查人均年純收入從(cong) 1983年的40多元發展到現在的超過2萬(wan) 元。草原植被蓋度提高到85%以上,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在錫林郭勒草原不斷築牢。
延伸閱讀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