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

  馬玉山,中國工程院院士,寧夏吳忠儀(yi) 表有限責任公司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從(cong) 1991年分配到吳忠儀(yi) 表工作,他已潛心研究控製閥30多年。

  2004年,吳忠儀(yi) 表因為(wei) 對外投資失誤等原因,企業(ye) 經營困難,一度連工資都發不出來,近200名技術人員選擇離開企業(ye) ,去了東(dong) 部發達地區。那時的馬玉山已是控製閥領域有名的專(zhuan) 家,很多企業(ye) 都為(wei) 他開出了“誘人”的條件,但是他都拒絕了。

  車刀、絲(si) 杠、齒輪、遊標卡尺……看著這些熟悉的工具,馬玉山陷入沉思,不能再讓它們(men) 落灰了。他帶領剩餘(yu) 的不到十名技術人員繼續堅持技術創新。馬玉山深知,選擇了堅守就要不斷改革攻堅,為(wei) 企業(ye) 尋找一條出路。

  2010年,中國自動化集團並購吳忠儀(yi) 表,吳忠儀(yi) 表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馬玉山認為(wei) ,專(zhuan) 業(ye) 技術才是安身立命的基本功。他鼓勵企業(ye) 職工進修創新,開發ERP(企業(ye) 資源計劃係統)控製成本,以每年創新25項工藝的速度更新產(chan) 品線,淘汰了40多種落後產(chan) 品,逐步將市場瞄準到定製高端控製閥領域。

  2014年,我國深海采油項目啟動。麵對國外控製閥技術壟斷的困境,馬玉山主動帶隊攻關(guan) 。此前,吳忠儀(yi) 表一直接觸的都是地上控製閥,水下控製閥設計生產(chan) 還是頭一次。

  經過上百種工藝的論證,最終生產(chan) 出了設計水平為(wei) 1500米的水下閘閥和球閥等產(chan) 品,填補了國內(nei) 深水油氣控製閥領域的空白。

  煤炭間接液化項目啟動,從(cong) 石油化工邁向煤化工行業(ye) ,核心部件的60%所需高端控製閥都需要重新立項攻關(guan) ,所有的設計人員都覺得無法突破。但是,煤製油項目迫在眉睫,停車一天的損失就在上千萬(wan) 。

  馬玉山提出了用一種新的結構——軸瓦支撐式結構來解決(jue) 低扭問題,減少摩擦。煤製油項目13個(ge) 主裝置都使用了吳忠儀(yi) 表自主生產(chan) 閥門設備,把大修周期從(cong) 一年延長到了兩(liang) 年,價(jia) 格僅(jin) 為(wei) 國內(nei) 同類產(chan) 品的一半。國產(chan) 閥在煤化工領域把原來進口閥全部擠了出去,此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依托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吳忠儀(yi) 表工程師團隊彎道超車,用15年時間奮力追趕,形成了核心競爭(zheng) 力,440多項發明和實用新型專(zhuan) 利贏得了我國控製閥行業(ye) 未來發展的主動權。

  延伸閱讀

  馬玉山:在控製閥領域打響“中國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