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對曆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曆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堅持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堅持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鮮明提出一係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習(xi) 近平文化思想。在習(xi) 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生命力被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傳(chuan) 承發展中曆久彌新,生機勃勃。曆史文化遺產(chan) 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承載者,延續著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中華文明五千年實證”之良渚遺址,曆經數千年滄桑,在新時代裏煥發新生。我們(men) 也得以從(cong) 這裏回望曆史,感悟中華民族祖先的勤勞智慧和文明之光。
浙江省杭州市餘(yu) 杭區的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遊客絡繹不絕。
在遺址公園不遠處的良渚博物院展出了出土的玉器、陶器、石器等重要文物,參觀者們(men) 在這裏駐足、凝望。
良渚古城遺址,是良渚文化遺存分布最為(wei) 密集、最為(wei) 核心的地區。
浙江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hui) 副主任蔣衛東(dong) :“有了這些考古成果、這些確鑿的學術依據之後,我們(men) 的文化自信,五千年的文明就不是原來的故事傳(chuan) 說了,而是有充分的物證,有現場實證的。”
2003年7月,時任浙江省委書(shu) 記的習(xi) 近平赴良渚調研,對遺址的曆史地位作出闡述——“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在他的直接關(guan) 心和支持下,良渚遺址的考古和建設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果。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臧峰宇:“中國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中國的當代存在,文化遺產(chan) 是一個(ge) 博大精深,承載著中華文明數千年獨特價(jia) 值觀念的係統,保護文化遺產(chan) 意義(yi) 重大,這是我們(men) 麵向未來的文化基礎,在總書(shu) 記心中非常重要。”
良渚遺址的保護,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持續推動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一個(ge) 縮影。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主持以考古、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為(wei) 主題的中央政治局集體(ti) 學習(xi) ,到敦煌莫高窟、殷墟遺址、雲(yun) 岡(gang) 石窟、浙東(dong) 運河文化園、漢中市博物館等曆史文化遺產(chan) 地和博物館考察調研,就文物、考古、非遺等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引領推動下,我國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工作取得重大進展,中華文化煥發新的時代光彩。
在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95周年大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重要講話中強調,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文化自信。他還進一步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清華大學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院院長艾四林:“文化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的靈魂,沒有文化的繁榮發展就沒有中國式現代化,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四個(ge) 自信’的提出表明黨(dang) 曆史自覺、文化自覺達到一個(ge) 新的高度。”
在五千多年漫長文明發展史中,中華文化不斷給予中華兒(er) 女強大的精神力量。
偉(wei) 大的時代催生偉(wei) 大的思想。要把“文化大國”建設成為(wei) “文化強國”,就需要科學的理論掌舵領航。
2023年10月,全國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會(hui) 議在北京召開。會(hui) 議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首次提出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習(xi) 近平文化思想,是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這“兩(liang) 個(ge) 結合”的光輝典範,豐(feng) 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yi) 文化理論。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康震:“習(xi) 近平文化思想最核心的要義(yi) 就是這‘第二個(ge) 結合’,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yi) 的基本原理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隻有讓馬克思主義(yi) 的基本原理與(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才能夠真正使得馬克思主義(yi) 是中國的,傳(chuan) 統文化是現代的。”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傳(chuan) 承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涵養(yang) 全民族精神力量。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以“根脈”“根基”喻指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指出:“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曆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康震:“中國人在五千年的文明當中形成了一套屬於(yu) 自己的,而且行之有效的思想觀念、實踐方法。未來我們(men) 也將緊緊依靠和站在這樣雄厚的基礎上,從(cong) 而能夠更堅定地邁向未來,這就是‘根脈’的作用。所以總書(shu) 記如此熱愛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他是深刻了解到了這其中的真諦。”
讓源遠流長的中華文脈綿延賡續,讓古老的智慧豐(feng) 盈當代文化建設,首先,就是要進一步保護中華大地上的珍貴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
燕山腳下、秦嶺之旁、良渚古城之側(ce) 、嶺南鳳凰山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親(qin) 自批準建成的“一總三分”的中國國家版本館,就像中華文化的“種子庫”,浩瀚的中華文明基因在這裏依托現代科技力量得以保存、賡續。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體(ti) 製機製進一步築牢。
2017年1月,《關(guan) 於(yu) 實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印發,這是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動延續中華文脈、傳(chuan) 承中華文化基因。
艾四林:“這些年一直在加強頂層設計,從(cong) 頂層上、從(cong) 總體(ti) 上係統規劃,同時加強各個(ge) 部門之間相互協調,在政策支持力度上,在資金的支持力度上,大大加強了,這種重視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不僅(jin) 要保護,還要推動文物活起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火起來,並賦予它們(men) 全新的時代內(nei) 涵。
夕陽西下,華燈初上,一場由中外音樂(le) 家奉獻的長城音樂(le) 會(hui) 正在上演。在長城腳下舉(ju) 辦這樣的活動,對長城文化與(yu) 精神活化利用,這也是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一項工作內(nei) 容。
長城是我國現存體(ti) 量最大、分布最廣的文化遺產(chan) 。多年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持續推動長城的保護工作,也在思考著如何依托於(yu) 長城帶給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更大的精神力量。
2019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麵深化改革委員會(hui) 會(hui) 議。會(hui) 議審議通過了《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2021年,《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印發。《規劃》提出要著力將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打造為(wei) 弘揚民族精神、傳(chuan) 承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誌。
目前,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等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正在紮實推進。
從(cong) 創建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打造文物保護利用改革“試驗田”,到整體(ti) 保護和活態傳(chuan) 承,讓文化遺產(chan) 走進普通人生活,再到深入推進文旅融合,不斷豐(feng) 富旅遊的文化內(nei) 涵……賡續五千餘(yu) 年不斷的中華文脈開枝散葉、綿延勃發,更好適應時代發展和人民需求。
康震:“大家正是因為(wei) 頂層設計的思想,所以才能夠在具體(ti) 實踐當中對每一座樓閣、每一條道路,甚至每一條小船都能夠修建、完善得非常細膩。真正是讓頂層設計和理念落實到了具體(ti) 實踐當中,進入到了老百姓的內(nei) 心當中。”
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綿延不絕,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百年曆史生生不息。
“紅色資源是我們(men) 黨(dang) 艱辛而輝煌奮鬥曆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話語彰顯了紅色文化對於(yu) 中華民族的重要曆史意義(yi) ,也體(ti) 現了在新時代弘揚紅色文化的必要性。
艾四林:“總書(shu) 記多次強調中國革命曆史是最好的營養(yang) 劑,反複強調把紅色基因傳(chuan) 承好,把紅色故事講好,把時代新人育好,這些都是體(ti) 現總書(shu) 記對紅色文化的高度重視。”
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囑托,各地充分運用科技與(yu) 文化、藝術相結合的手段,讓蕩氣回腸的紅色曆史再次鮮活起來。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在新時代融會(hui) 貫通、生機勃勃。在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活了起來,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到處出現新的“文化熱”。
康震:“中華文明是曆史悠久的文明,中華文化是讓我們(men) 驕傲和自豪的文化,我們(men) 在這裏生活,我們(men) 也從(cong) 這裏走向世界,這就是一個(ge) 自信的中國,也是一個(ge) 文化自信的中國。”
江山壯麗(li) ,人民豪邁,前程遠大。闊步行進在複興(xing) 之路的偉(wei) 大征程上,我們(men) 比曆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堅定文化自信,更有信心、更有能力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2013年 圓明園鼠首、兔首回歸祖國
2014年 文藝工作座談會(hui) 召開
2015年 西漢海昏侯墓考古取得重要發現
2016年 中國“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
2017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施行
2018年 《關(guan) 於(yu) 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幹意見》印發
2019年 亞(ya) 洲文明對話大會(hui) 在北京舉(ju) 辦
2020年 “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
2021年 《關(guan) 於(yu) 在城鄉(xiang) 建設中加強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的意見》印發
2022年 “兩(liang) 個(ge) 結合”寫(xie) 入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
2023年 首屆“良渚論壇”在浙江省杭州市舉(ju) 辦
2024年 我國成功當選2024—2028年度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政府間委員會(hui) 委員國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