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件信息
  • 係列節目《偉(wei) 大的曆史變革》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的改革全麵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各領域基礎性製度框架基本確立,許多領域實現曆史性變革、係統性重塑、整體(ti) 性重構,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新局麵。係列節目《偉(wei) 大的曆史變革》聚焦全麵深改“成績單”。

主要內容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hui) 第三次全體(ti) 會(hui) 議即將在北京召開,重點研究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的改革全麵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各領域基礎性製度框架基本確立,許多領域實現曆史性變革、係統性重塑、整體(ti) 性重構,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新局麵。係列節目《偉(wei) 大的曆史變革》聚焦全麵深改“成績單”。

  創新是改革開放的生命。新時代,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始終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國產(chan) C919大飛機,就是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我國科技領域不斷自主創新,實現曆史性跨越的重要成果之一。

  6月14日,國產(chan) 大飛機C919再添新航線。當天上午,東(dong) 航C919客機搭載162名旅客,從(cong) 上海虹橋機場飛往廣州白雲(yun) 機場,正式開啟第四條商業(ye) 定期航線。

  讓中國大飛機翱翔藍天,承載著國家意誌、民族夢想、人民期盼。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14年5月在上海考察期間還曾登上展示樣機。

  C919大型客機研製成功是中國創新驅動戰略的重大時代成果。十多年來,我們(men) 堅持自主創新,攻克了100多項重大技術難關(guan) 。目前,科研人員仍在進行新的攻關(guan) 。

  C919大型客機基本型總設計師馬顯超:“我們(men) 要不斷接受市場和客戶的反饋,對飛機不斷進行改進優(you) 化,加快C919大型客機的係列化發展,比如,我們(men) 正在研究的C919高原型,這裏邊也有很多技術挑戰。世界科技巔峰,我們(men) 都要奮勇攀登。”

  不僅(jin) 僅(jin) 是國產(chan) 大飛機,最近,探月工程也傳(chuan) 來好消息,嫦娥六號實現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麵自動采樣返回,再次創造了中國航天的世界紀錄。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創新實力從(cong) 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一些領域從(cong) “跟跑”轉向了“並跑”,甚至“領跑”。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谘詢研究院院長、研究員潘教峰:“在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像5G通信、高鐵,應當說這些領域在全球處在領先位置。這樣一些重大成就的取得,背後凸顯出創新已經成為(wei) 全社會(hui) 的普遍共識。正是在這樣一些共識下,我們(men) 才有了過去十年大刀闊斧的科技領域改革。”

  發展理念的引領有多重要?十幾年前,中國正處在一個(ge) 重要的曆史關(guan) 口:經過幾十年高速發展,經濟增速開始下滑,粗放發展方式難以為(wei) 繼,而新動能不足。麵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敏銳把握大勢,提出“必須把創新作為(wei) 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中國進入創新驅動發展的新階段。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把科技體(ti) 製改革作為(wei) 全麵深化改革的重點,部署推進一係列重大科技發展和改革舉(ju) 措。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黨(dang) 委書(shu) 記、研究員劉冬梅:“科技體(ti) 製改革始終都是堅持問題導向,也就是說破除一切束縛創新發展的體(ti) 製機製障礙。我們(men) 以前走的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路子,我們(men) 的原始創新能力不足,我們(men) 的創新體(ti) 係整體(ti) 能力不夠強,關(guan) 鍵核心技術受製於(yu) 人,存在著被‘卡脖子’的風險。”

  我國北鬥工程建設之初,導航衛星的核心部件“星載原子鍾”就曾受製於(yu) 人。當時,這項技術被少數國家壟斷,而我國從(cong) 國外購買(mai) 卻受到百般限製。有的關(guan) 鍵核心技術“買(mai) 不來”,而我國首艘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曾遇到的問題則是“買(mai) 不到”。當初,製造載人艙所需要的鈦合金材料沒有人能夠提供。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楊銳:“實際上是三個(ge) ,一個(ge) 是強度要提高,韌性和焊接性還要保障。這三個(ge) 去掉任何一個(ge) 條件都可以做,但是三個(ge) 同時做全世界都沒有。這個(ge) 做不出來,萬(wan) 米潛器就做不了。”

  “實踐反複告訴我們(men) ,關(guan) 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mai) 不來、討不來的。”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隻有把關(guan) 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cong) 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不斷完善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優(you) 化創新生態,打好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劉冬梅:“我們(men) 在科技計劃項目改革方麵,比如實施了‘賽馬製’‘揭榜掛帥’等新管理機製,最突出的就是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條件下關(guan) 鍵核心技術新型舉(ju) 國體(ti) 製的構建,主要是發揮黨(dang) 和政府對於(yu) 重大任務的領導和組織作用。”

  潘教峰:“為(wei) 什麽(me) 叫新型舉(ju) 國體(ti) 製?一方麵要攻得出來,就是解決(jue) 問題,另一方麵要轉得出去,形成產(chan) 業(ye) 市場競爭(zheng) 力。”

  黨(dang) 的十九屆四中全會(hui) 提出,構建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條件下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新型舉(ju) 國體(ti) 製。與(yu) 過去的舉(ju) 國體(ti) 製相比,新型舉(ju) 國體(ti) 製進一步創新,強化黨(dang) 和國家對重大科技創新的領導,同時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把政府、市場、社會(hui) 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協同創新的合力。

  “嫦娥”探月、“神舟”飛天、北鬥全球組網、“奮鬥者”號萬(wan) 米深潛……新時代以來,發揮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優(you) 勢,我國攻克了一係列核心技術難關(guan) ,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而在談到如何攻克鈦合金材料這個(ge) 難題時,“奮鬥者”號研發人員還提到了一個(ge) 關(guan) 鍵——基礎研究。

  楊銳:“我們(men) 通過深入基礎研究,發現了一些新原理,真正做到了世界領先的材料。”

  從(cong) 曆史上看,每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都是從(cong) 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開始的。但過去很長時間,我國基礎研究能力相對薄弱,存在投入不足、重大原始性創新成果少等短板。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我國麵臨(lin) 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dong) 西沒有搞清楚。”

  新時代以來,我國不斷強化基礎研究頂層設計和係統布局,優(you) 化原始創新環境,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yang) ,努力實現更多“從(cong) 0到1”的突破。2012—2023年,全社會(hui) 基礎研究投入從(cong) 499億(yi) 元提高到2212億(yi) 元,基礎研究投入比重連續5年超過6%。

  “天問一號”開啟火星探測、76個(ge) 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首次實現澱粉全人工合成……多年來,廣大科技工作者甘坐“冷板凳”,勇闖“無人區”,取得了一批原創性重大科技成果。

  潘教峰:“基礎研究總體(ti) 來講,我們(men) 正從(cong) 平台積累期走向質量躍升期。我們(men) 已經產(chan) 生了一大批原創性成果。我想在不久的將來,這個(ge) 勢頭保持下去,中國一定會(hui) 產(chan) 生一批能夠開辟新學科方向,或者寫(xie) 入到教科書(shu) 當中,或者引領世界科技發展前沿的重大成果。”

  科技成果研發出來,不能躺在實驗室“睡大覺”。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強調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ti) 產(chan) 業(ye) 和產(chan) 業(ye) 鏈上。而打通科技成果轉化中的堵點,正是科技體(ti) 製機製改革的一項重點。

  鄺允和研發團隊經多年努力,成功突破了海水製氫關(guan) 鍵技術,填補了世界空白,可這項技術如何落地,卻一度讓他們(men) 犯了難。

  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海洋氫能研發中心副主任鄺允:“這個(ge) 需要反反複複論證,還不確定技術能否落地,當時有一種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覺。”

  鄺允的研發團隊苦於(yu) 找不到驗證技術的應用場景,而另一邊,有家企業(ye) 正在為(wei) 關(guan) 鍵技術的缺失發愁。最終,一家新型研發機構——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為(wei) 他們(men) 牽了線。研發團隊、企業(ye) 和研究院三方展開合作。兩(liang) 年多後,全球首台單機規模最大的海水製氫裝置成功投入運營。

  鄺允:“目前,海水製氫技術咱們(men) 國家走在世界前沿,技術快了就能夠搶占先機。”

  在我國,這樣的新型研發機構還有很多。2016年,《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要“發展麵向市場的新型研發機構”,新型研發機構正式納入國家創新體(ti) 係。與(yu) 傳(chuan) 統研發機構主要注重研發相比,新型研發機構把科研與(yu) 市場需求更好地連接起來,成為(wei)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橋梁。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形成了一批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的鏈條和平台。通過修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等法律法規,將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等,盡可能地賦予科技創新的主體(ti) 和人員。2012—2023年,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從(cong) 6000億(yi) 元增長到6.15萬(wan) 億(yi) 元。

  劉冬梅:“近年來,我們(men) 推進以企業(ye) 為(wei) 主導的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使它真正能夠從(cong) 成果研發到應用、到轉化,全鏈條發揮作用。全國統一的技術交易市場,這些年來可以說得到了蓬勃發展。”

  科技創新,關(guan) 鍵在人。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強調聚才、愛才、育才的重要性。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針對人才培養(yang) 、評價(jia) 、激勵、引進等關(guan) 鍵環節推出一係列重大改革舉(ju) 措,為(wei) 科研人員鬆綁減負,支持科學家大膽探索,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劉冬梅:“2016年的時候出台了以知識價(jia) 值為(wei) 導向的分配政策。2018年開始,實行了三輪減負行動,比如,‘破四唯’、精簡報表,讓科研人員有更多時間用於(yu) 科研。”

  2012—2023年,我國全社會(hui) 研發經費投入從(cong) 1.03萬(wan) 億(yi) 元增長到3.3萬(wan) 億(yi) 元;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cong) 第34位上升到第12位,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新征程上,以創新為(wei) 引領,以改革為(wei) 動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我們(men) 必將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境界,也將見證更多這樣的精彩時刻——

  2013年,我國科學家首次觀察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2014年,我國發現甲烷直接轉化的辦法;2015年,暗物質衛星“悟空”上天;2016年,我國科學家領銜繪製全新人類腦圖譜;2017年,“墨子號”實現星地量子通信;2018年,首隻體(ti) 細胞克隆猴誕生;2019年,5G商用牌照正式發放;2020年,北鬥導航係統全麵建成;2021年,神舟兩(liang) 次成功發射,中國人長期駐守太空;2022年,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下水;2023年,“中國天眼”發現納赫茲(zi) 引力波存在關(guan) 鍵證據;2024年,首艘國產(chan) 大型郵輪開啟商業(ye) 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