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兩(liang) 個(ge) 夢,第一個(ge) 夢叫作禾下乘涼夢。夢見我這個(ge) 試驗田的水稻長得比高粱還高,穗子有掃帚那麽(me) 長,籽粒有花生米那麽(me) 大,我好高興(xing) ,我就坐在我的稻穗下乘涼,這叫禾下乘涼夢。第二個(ge) 夢叫作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
1987年,袁隆平將自己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的獎金1.5萬(wan) 美元全部捐出來,成立了雜交水稻獎勵基金會(hui) 。後來,他又捐出“世界糧食獎“12.5萬(wan) 美元等在內(nei) 的更多獎金,成立農(nong) 業(ye) 科學技術獎勵基金會(hui) 。
早在上個(ge) 世紀70年代初期,袁隆平就開始了雜交水稻人才培養(yang) 的計劃。那時,雜交水稻“三係法”剛配套成功,袁隆平就將自己的兩(liang) 位助手李必湖與(yu) 尹華奇送進武漢大學和湖南農(nong) 業(ye) 大學繼續深造。
袁隆平把雜交水稻研究看作是一項遠大的事業(ye) ,要代代有傳(chuan) 人,他要求學生們(men) 不僅(jin) 要重視專(zhuan) 業(ye) 知識學習(xi) ,還應該放眼了解世界科技信息。
“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畢生的追求。為(wei) 了實現雜交水稻覆蓋全球的夢想,袁隆平將菲律賓作為(wei) 這個(ge) 夢想的首選之地。
菲律賓是典型的熱帶國家,屬於(yu) 海洋性氣候,一年都可以種植水稻,人口眾(zhong) 多又以稻米作主食,且地理位置優(you) 越。如果雜交稻可以在菲律賓推廣成功,就打開了進軍(jun) 東(dong) 南亞(ya) 的大門,可以向東(dong) 南亞(ya) 其他國家推進。
在艱苦的條件下,袁隆平和助手們(men) 開始了數年的探索。終於(yu) 在2000年底,他們(men) 育成了適合菲律賓土壤氣候的熱帶雜交水稻高產(chan) 組合。
這些組合耐旱耐澇,一經種植,就讓當地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大豐(feng) 收,相比菲律賓常規稻而言,雜交稻實現了每公頃增長近三倍的奇跡。這一係列的育成,打破了中國雜交水稻品種不適合在熱帶種植的斷言。
20世紀90年代,袁隆平受聘為(wei) 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首席顧問,他和他的團隊成為(wei) 空中飛人,常年提供技術谘詢和技術指導,推廣和發展雜交稻技術。
2018年,塞拉利昂總統專(zhuan) 程來到中國,邀請袁隆平及其團隊前往該國推廣雜交水稻技術。
圖:袁隆平和非洲總統
40年間,中國已在亞(ya) 洲、非洲、美洲的4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試驗、示範,其中有10多個(ge) 國家已經開始商業(ye) 化種植,年種植麵積達800萬(wan) 公頃。
世界上有超過30億(yi) 人口以大米為(wei) 食,而全球可耕地麵積隻占陸地麵積的五分之一。如何靠現有土地養(yang) 活不斷增長的人口,這是一個(ge) 世界性難題。
於(yu) 是,在20世紀90年代,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把雜交水稻列為(wei) 發展中國家糧食安全首選措施,請求中國提供相關(guan) 技術培訓。雜交水稻成為(wei) 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的中國方案。
從(cong) 1984年開始,國際雜交水稻培訓班在長沙先後舉(ju) 辦了400多期,來自亞(ya) 非拉的50多個(ge) 發展中國家的2000多名技術人員都參加了雜交水稻的培訓。
從(cong) 開班起,袁隆平就是培訓班的主講人,盡管他已是一位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但他仍不改在安江農(nong) 校任教的本色,在教室裏、實驗室、試驗田中親(qin) 自指導學員。
年近九十,袁隆平又有了第三個(ge) 夢想。他帶著最新的科研團隊又開展了一項新的課題——海水稻。
2016年,在袁隆平的帶領下,青島海水稻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員從(cong) 國內(nei) 外獲得了多種耐鹽堿度高的野生水稻資源,它們(men) 中最高的能達到千分之十二,這為(wei) 海水稻的篩選培育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2017年5月,青島海水稻中心熱鬧非凡,袁隆平特意趕來,查看首批海水稻的試種情況。
9月,水稻成熟,中國權威專(zhuan) 家組測評,在含鹽度達到千分之六的鹽水中,直接灌溉下,海水稻畝(mu) 產(chan) 突破600公斤,追平了淡水稻的平均畝(mu) 產(chan) 。
海水稻第一次測產(chan) 成功後,好消息不斷傳(chuan) 來,袁隆平的團隊帶著海水稻走出了國門,在迪拜成功種植。他們(men) 將沙漠變成綠洲,為(wei) 解決(jue) 沙漠地區的糧食短缺問題做出最大努力。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