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北平協和醫院,一聲嘹亮的嬰兒(er) 啼哭響徹了產(chan) 房。這位新生兒(er) 的父母還沒來得及給這個(ge) 剛剛出生的孩子想好名字,出生登記材料上隻寫(xie) 著“袁小孩”三個(ge) 字。
當時為(wei) 袁小孩接生的婦產(chan) 科大夫是被稱作“萬(wan) 嬰之母”的林巧稚。林巧稚是中國婦產(chan) 學科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人,袁小孩是她接生的5萬(wan) 多名嬰兒(er) 中的一個(ge) ,她沒有想到,這個(ge) 孩子將成為(wei) 未來家喻戶曉的“雜交水稻之父”。
袁小孩在兄弟姊妹六人中排行老二,小名叫“二毛”,因出生於(yu) 北平,取名為(wei) 袁隆平。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轟然爆發。隨後,東(dong) 北三省全部被日本關(guan) 東(dong) 軍(jun) 占領。華北局勢驟然緊張起來,袁隆平一家決(jue) 定南遷,開始顛沛流離的生活。
年幼的袁隆平跟隨家人一起輾轉江西、湖南、湖北、重慶,但父母對他的教育一絲(si) 都沒放鬆。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同年,袁隆平成為(wei) 新中國第一批學農(nong) 的大學生。
1953年7月,23歲的袁隆平從(cong) 西南農(nong) 業(ye) 大學畢業(ye) ,他拿著湖南省農(nong) 林廳的一封介紹信,來到湘西的安江農(nong) 校擔任老師。
1956年,周恩來提出係統地利用蘇聯科學的最新成果,製訂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的任務,並向全國人民發出“向現代科學進軍(jun) ”的號召。
毛主席也提出要大力提高糧食的產(chan) 量和其他農(nong) 作物的產(chan) 量,尤其要增加稻穀的種植麵積,並且要積極繁育和推廣優(you) 良的農(nong) 作物品種。
這個(ge) 消息傳(chuan) 到安江後,年輕的袁隆平備受鼓舞。他立下決(jue) 心,要研製出一種新的、高產(chan) 的農(nong) 作物。
當時國內(nei) 的一切都遵照蘇聯的經驗,於(yu) 是袁隆平也決(jue) 定從(cong) 米丘林、李森科的“無性雜交”開始研究。
袁隆平:
那時候在教學的同時,我開始學習(xi) 米丘林遺傳(chuan) 學、李森科的學說,我們(men) 搞了很多的實驗,都是“無性雜交”,將月光花嫁接到紅薯上。
由於(yu) 袁隆平的精心培植,月光花與(yu) 紅薯的嫁接很成功,紅薯獲得了大豐(feng) 收。
袁隆平乘勝追擊,用無性雜交的方式培育了一係列新的農(nong) 作物,這些農(nong) 作物不論是個(ge) 頭還是產(chan) 量,都超過它們(men) 原本的性狀。
如果把這些植物作為(wei) 種子保留下去,是否就可以解決(jue) 農(nong) 作物高產(chan) 的需求?
袁隆平:
你把種子播下去了,還是一樣的,依然故我,西瓜是西瓜,南瓜是南瓜,沒有什麽(me) 變化,我們(men) 走了五六年彎路,一直到1959年我才猛醒,搞錯了。
如何讓雜交優(you) 勢保存下來成了難題。
1957年的一天,在圖書(shu) 館苦苦尋找答案的袁隆平看到了這樣一則新聞:英國和美國的三個(ge) 遺傳(chuan) 學家,根據孟德爾、摩爾根的學說,研究出遺傳(chuan) 物質的分子結構模型,獲得了諾貝爾獎。
雖然那時候袁隆平並不算深入地了解遺傳(chuan) 學,但基於(yu) 多年對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經驗的研究,他近乎本能地判斷出,他想研究的高產(chan) 農(nong) 作物就藏在基因學的密碼裏。於(yu) 是他開始偷偷學習(xi) 起了《遺傳(chuan) 學》。
正當袁隆平埋頭圖書(shu) 館學習(xi) 時,新中國正麵臨(lin) 著最嚴(yan) 重的經濟困難,從(cong) 1959年到1961年,中國農(nong) 田連續幾年遭受大麵積自然災害,食物極度缺乏。
向忠發 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鎮秀建村村民:
那個(ge) 時候太苦了,他帶著學生跟我們(men) 到山上去摘野菜,我就跟袁老師說,跟那些學生說,這個(ge) 水稻的品種太差了,打也打不出稻穀。
當時,農(nong) 村普遍處於(yu) 低產(chan) 缺糧的狀態,隻有育出真正高產(chan) 的水稻種子才能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問題。在偷偷學完孟德爾、摩爾根的《遺傳(chuan) 學》後,袁隆平便立即在自己的半畝(mu) 試驗田裏全都種上了試驗水稻。
袁隆平打算采用係統選育法,找到水稻群體(ti) 裏長勢超群的單株水稻,加以培養(yang) ,然後再優(you) 中選優(you) ,最後經過優(you) 勝劣汰,將遺傳(chuan) 性最好的品種培育出來。時光不負有心人,在苦尋了一個(ge) 月後,袁隆平有了重大的發現。
袁隆平:
我們(men) 在水稻田裏麵選種,我就突然發現一株很優(you) 異的水稻,穗子又大又整齊,籽粒很飽滿,我如獲至寶。
1962年春天,袁隆平將這些“鶴立雞群”的種子播種在試驗田裏。自從(cong) 播種後,袁隆平幾乎寸步不離,天天死守在稻田裏,灌水施肥,滅蟲除草,並且還將稻苗各個(ge) 階段的生長特性,及時準確地記錄下來。
然而,成功並不像袁隆平所盼望的如期而至,試驗水稻讓他大失所望。
袁隆平:
完全不像我當年選得那麽(me) 好,早的早,遲的遲,高的高,矮的矮,穗子也不夠大,在千把株裏麵沒有一株,能夠像我頭年選得那麽(me) 好。
大半年的期待突然落空,心底的失望不言而喻。可就在失望之中,坐在田埂上的袁隆平卻突然靈光閃現。
他馬上起身數了數高矮不齊的水稻,分離比例恰好符合孟德爾、摩爾根遺傳(chuan) 學上的分離規律。水稻自花授粉,純係品種是不會(hui) 分離的。這時,袁隆平篤定,自己前一年選到的那株鶴立雞群的水稻一定是一株天然的雜交稻。既然有天然雜交稻的存在,就有培育出“人工雜交稻”的可能。
那時的他並沒有預料到探索雜交水稻這條路上有多少坎坷和艱辛,但他相信隻要摸清這株天然雜交稻的規律和奧秘,能讓天下人吃飽飯的夢想終究實現。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