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中國革命的聖地。1944年,正是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毛澤東(dong) 發表了《為(wei) 人民服務》的著名演講,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也成為(wei) 延安精神的重要內(nei) 涵。其實,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百年曆史中,在革命、建設、改革的不同階段,“為(wei) 人民服務”就像一根紅線始終貫穿其中,成為(wei) 黨(dang) 的根本宗旨。毛澤東(dong) 之所以會(hui) 發表這篇影響深遠的演講,還要從(cong) 一個(ge) 普通戰士——張思德講起。

  在延安棗園革命舊址西北側(ce) 有一個(ge) “為(wei) 人民服務”廣場。當年,毛澤東(dong) 就是在這裏,在戰士張思德的追悼會(hui) 上,發表了那篇影響深遠的演講。

  張思德是一名普通的警衛戰士。他參加過長征,打過仗,負過傷(shang) ,開過荒,也燒過炭。不論什麽(me) 崗位,他總是衝(chong) 鋒在前。1944年,響應黨(dang) 中央提出的大生產(chan) 運動號召,張思德主動報名到陝北安塞的山中執行燒炭任務。

  中共延安市委黨(dang) 校副校長劉延生說:“燒炭的時候窯裏溫度很高,有的木炭出窯的時候還帶著火星,人在旁邊烤得非常難受,但每次出炭,張思德都是搶先鑽到窯的最裏邊去撿木炭,用來包手的破布一不小心就著火了,非常辛苦而且危險。”

  1944年9月5日,張思德和戰友正在挖一個(ge) 新炭窯,準備多燒些木炭。快完工的時候,窯頂突然崩塌。生死關(guan) 頭,張思德用力推出了身邊的戰友,自己卻被壓在了窯裏。

  得知張思德犧牲的消息,毛澤東(dong) 心情十分悲痛,他提出要為(wei) 張思德開追悼會(hui) 。1944年9月8日,在追悼大會(hui) 上毛澤東(dong) 發表演講。他說,我們(men) 這個(ge) 隊伍完全是為(wei) 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wei) 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張思德同誌是為(wei) 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這篇演講,既是悼念革命戰士的祭文,更是為(wei) 人民服務的宣言。

  其實,在這之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陝甘寧邊區執政的實踐中也一直在體(ti) 現為(wei) 人民服務這一宗旨。比如,調整征糧政策、精兵簡政、開展大生產(chan) 運動等,都是為(wei) 減輕民眾(zhong) 負擔而實施的政策,讓邊區政府贏得了民眾(zhong) 的真誠擁護,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也成為(wei) 延安精神的重要內(nei) 涵。

  北京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王炳林說:“延安精神的內(nei) 容非常豐(feng) 富,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是其中核心內(nei) 容之一。共產(chan) 黨(dang) 一成立就明確是為(wei) 中國人民謀幸福,是為(wei) 中華民族謀複興(xing) 的,但是這樣一個(ge) 理論的認知是在實踐當中逐步明確起來的,理論的概括也是逐步提升的。從(cong) 毛澤東(dong) 在張思德追悼會(hui) 上的演講,為(wei) 人民服務,到我們(men) 中共七大寫(xie) 入黨(dang) 章,把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作為(wei) 我們(men) 黨(dang) 的根本宗旨提升起來,這應該說是在理論上的一種升華。”

  在河南省蘭(lan) 考縣焦裕祿同誌紀念館裏,有一把破舊的藤椅被當成寶貝一樣珍藏著。因為(wei) 肝疼,焦裕祿生前時常用鋼筆、雞毛撣子等頂住肝部止疼。時間久了,藤椅的右側(ce) 被頂出了一個(ge) 大窟窿,但他卻一直舍不得換新的。

  1962年冬天,焦裕祿剛剛來到蘭(lan) 考擔任縣委書(shu) 記的時候,眼前的情景讓他格外心痛。上半年大旱,風沙打毀了20多萬(wan) 畝(mu) 麥子;下半年內(nei) 澇,淹壞了30多萬(wan) 畝(mu) 莊稼,10萬(wan) 畝(mu) 鹽堿地的禾苗也堿死了。老百姓吃不飽飯,到處都是逃荒的災民。

  臨(lin) 危受命來到蘭(lan) 考的焦裕祿沒有半點猶豫,麵對在蘭(lan) 考肆虐多年的“三害”——內(nei) 澇、風沙、鹽堿,他決(jue) 心大幹一場,徹底改變蘭(lan) 考的麵貌。焦裕祿組建了“三害”調查隊,在全縣展開了大規模的追洪水、查風口、探流沙的調查研究工作。當時,他已經有慢性肝病,別人勸他在家裏聽匯報,他卻執意不肯。

  風裏、雨裏、沙窩裏,靠著一雙鐵腳板和那輛破舊的自行車,焦裕祿和調查隊跋涉上千公裏,把縣裏大大小小的風口、沙丘、淤塞的河渠等摸得清清楚楚,挨個(ge) 兒(er) 編了號、繪了圖。在這份紮實調查的基礎上,蘭(lan) 考縣委作出了治理“三害”的規劃,這也成為(wei) 未來蘭(lan) 考巨變的起點。

  那時候,焦裕祿經常下鄉(xiang) 考察,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河南蘭(lan) 考縣朱莊社區居民魏善民還記得焦書(shu) 記到他們(men) 村,帶著大家一起種泡桐,翻淤壓沙的情景。在他印象中,這個(ge) 縣委書(shu) 記總是穿著打補丁的舊衣裳,但每次到村裏,他總是會(hui) 帶些錢和糧票,貼補給困難群眾(zhong) 。

  心裏裝著全體(ti) 人民,卻唯獨沒有他自己,長期超負荷的工作,讓焦裕祿的病情越來越嚴(yan) 重。1964年5月,因為(wei) 肝癌晚期,醫治無效,年僅(jin) 42歲的焦裕祿永遠離開了。

  過去50多年,魏善民和家人一直悉心照顧著一棵泡桐樹,它是當年焦裕祿帶領大家種樹時親(qin) 手栽下的,人們(men) 給它起了個(ge) 特殊的名字:“焦桐”。習(xi) 近平曾在他的詞作《念奴嬌·追思焦裕祿》中寫(xie) 道:“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當年風沙肆虐的蘭(lan) 考,如今已是泡桐的林海。它們(men) 不僅(jin) 擋住了風沙,改善了環境,還成為(wei) 製作樂(le) 器的原材料,幫助蘭(lan) 考人民脫了貧。而焦裕祿精神也跨越時空,成為(wei) 鼓舞一代又一代黨(dang) 員領導幹部執政為(wei) 民的強大思想動力。

  在四川涼山州昭覺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來自阿土列爾村也就是人們(men) 常說的“懸崖村”的某色爾布一家去年剛剛搬到這裏。最近,他正在附近的學校打工,收入增加了很多。

  這樣的收入,若放在幾年前,大概是某色爾布想都不敢想的。那個(ge) 時候,他和家人住在一個(ge) 幾乎與(yu) 世隔絕的偏僻山村,村民進出需要攀爬懸崖上這段800米長的藤梯,這裏也因此被稱為(wei) “懸崖村”。路,嚴(yan) 重製約了懸崖村的發展,也成了當地的一道脫貧難題。

  2012年底,包括懸崖村的貧困戶在內(nei) ,中國仍有9899萬(wan) 貧困人口。全麵小康路上一個(ge) 也不能少,這是我們(men) 黨(dang) 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黨(dang) 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舉(ju) 全國之力,全麵打響脫貧攻堅戰。

  2016年,懸崖村所在的涼山州、昭覺縣兩(liang) 級財政出資,將危險的藤梯改造成了堅固的鋼梯。村裏通了自來水,電力供應穩定了,還通上了寬帶。

  2020年5月,懸崖村迎來了曆史性時刻,作為(wei) 四川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的一部分,懸崖村的84戶貧困戶搬進了昭覺縣城邊的新家。某色爾布的新家在沐恩邸社區,這裏安置了6000多名來自各個(ge) 村的貧困群眾(zhong) 。

  四川涼山州昭覺縣沐恩邸社區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石一阿西說:“通過技能培訓,像烹飪、電工、焊工之類的,鼓勵他們(men) 去外出務工。縣城周邊有五個(ge) 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跟產(chan) 業(ye) 園對接提供一些崗位,讓社區裏的居民去就業(ye) 。針對社區裏部分沒有勞動力,不能外出務工的人,給他政策兜底,都享受了低保。”

  這天,某色爾布的妻子又回了趟懸崖村,照看家裏的臍橙果園。這些樹苗是2016年村裏無償(chang) 發放給貧困戶的,這兩(liang) 年的收成不錯,某色爾布估計,今年果園的收入差不多還能有兩(liang) 萬(wan) 塊。對於(yu) 未來,他信心滿滿。

  不僅(jin) 僅(jin) 是懸崖村,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8年脫貧攻堅戰,我國現行標準下9899萬(wan) 農(nong) 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ge) 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wan) 個(ge) 貧困村全部出列,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解決(jue) ,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並鍛造形成了脫貧攻堅精神。

  北京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王炳林說:“脫貧攻堅精神其中一個(ge) 非常重要的內(nei) 容就是不負人民。這種為(wei) 民的情懷,始終貫穿到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血脈之中。共產(chan) 黨(dang) 為(wei) 什麽(me) 能夠成功呢?就是因為(wei) 他深深紮根在人民群眾(zhong) 當中,真心實意為(wei) 群眾(zhong) 去謀福利,為(wei) 了人民群眾(zhong) 的幸福生活而奮鬥。”

  100年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就是為(wei) 了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延續千百年的絕對貧困在我們(men) 這一代人的手裏曆史性地得到解決(jue) ,豐(feng) 收的喜悅屬於(yu) 每一個(ge) 中國人。接下來我們(men) 還要鄉(xiang) 村振興(xing) ,還要不斷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未來,就像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說的,隻要我們(men)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就一定能夠不斷推動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wei) 明顯的實質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