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獨具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如何理解“中國式民主”
2009年3月9日上午,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hui) 議舉(ju) 行全體(ti) 會(hui) 議,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委員長吳邦國同誌向大會(hui) 作常委會(hui) 工作報告。他在談到要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hui) 製度時,強調指出,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發展道路,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中國人民選擇的符合我國國情和實際的唯一正確道路,是我國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的唯一正確道路。這番話不僅(jin) 在代表們(men) 中間引起了廣泛共鳴,也在社會(hui) 上產(chan) 生了強烈反響。
一個(ge) 國家選擇什麽(me) 樣的政治發展道路,必須與(yu) 這個(ge) 國家的國情和性質相適應。改革開放30多年來,人們(men) 從(cong) 曆史的比較和現實的感受中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發展道路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經過長期奮鬥和實踐找到的正確道路。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要積極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絕不能照搬西方政治製度的模式,隻有這樣才能在實踐中將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道路堅持好、完善好,才能讓中國式民主顯示出更為(wei) 強大的生命力和巨大優(you) 越性。
怎麽(me) 看“中國式民主”的實踐成效?
所謂“中國式民主”,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發展道路的一個(ge) 概括。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不僅(jin) 我國經濟發展取得舉(ju) 世矚目的成就,而且人們(men) 在社會(hui) 生活中享有的廣泛自由、各種民主權利的保障和政治參與(yu) 的程度,與(yu) 30多年前相比,變化之大也是有目共睹的。但也有少數人認為(wei)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成就顯著,而民主政治幾乎在“原地踏步”。事實果真如此嗎?
其實,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鄧小平同誌曾指出:“隻搞經濟體(ti) 製改革,不搞政治體(ti) 製改革,經濟體(ti) 製改革也搞不通。”熟悉政治經濟學的人都明白,經濟與(yu) 政治緊密相連,沒有政治的進步,經濟也很難發展下去。很難設想,改革開放以來,如果沒有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的進步相伴隨、相適應、相匹配,中國經濟建設能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
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我們(men) 一直堅持兩(liang) 條腿走路,經濟體(ti) 製改革每推進一步,政治體(ti) 製改革也深化一步。由此,中國民主製度不斷健全,民主形式日益豐(feng) 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當家作主的權利,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30多年來,我們(men) 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dang) 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人民代表大會(hui) 製度、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多黨(dang) 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民族區域自治製度以及基層群眾(zhong) 自治製度在實踐中始終得到堅持和完善,對人民的生活影響廣泛而深刻,對中國的發展作用重大而顯著。還有諸如以擴大黨(dang) 內(nei) 民主帶動人民民主、政府決(jue) 策民主化、建設司法民主等民主實踐,其成就同樣十分顯著,其影響同樣至為(wei) 深遠。
應該說,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成就,百姓的感受最為(wei) 真切,也最有發言權。今天,在中國社會(hui) 生活每一個(ge) 細節,人們(men) 都能感受到民主形式的豐(feng) 富和擴展,公民的民主權利和合法權益日益得到保障。越來越多的普通公民通過各種合法途徑影響公共決(jue) 策與(yu) 公共管理,表達民主要求,主張民主權利。也正是在這種參與(yu) 中,中國民主政治的內(nei) 涵不斷豐(feng) 富,價(jia) 值和意義(yi) 不斷實現,魅力得到更充分展現。
從(cong) 民主的形式看,選舉(ju) 、協商等民主形式較為(wei) 普遍。比如,順應公民對選舉(ju) 民主的要求,有關(guan) 投票製度、選舉(ju) 製度不斷建立和完善,公民的選舉(ju) 權和被選舉(ju) 權不斷擴大。從(cong) 農(nong) 村基層幹部直選情況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農(nong) 村居民的平均參選率在80%以上,有的地方高達90%以上,全國60多萬(wan) 個(ge) 村委會(hui) 基本上實現了直接選舉(ju) 。還比如,順應公民對協商民主的要求,建立專(zhuan) 家谘詢和論證評估製度、社會(hui) 聽證和公示製度等,就一些重大決(jue) 策廣泛聽取和吸納專(zhuan) 家和民眾(zhong) 意見。
從(cong) 民主涉及領域看,凡是關(guan) 係人民群眾(zhong) 切身利益的公共決(jue) 策、公共管理、公共事務,都在積極建立和完善各種製度和形式,支持和擴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參與(yu) 。比如全國人大堅持民主立法,這幾年在製定勞動合同法、就業(ye) 促進法、物權法等過程中,從(cong) 座談會(hui) 到論證會(hui) ,從(cong) 常委會(hui) 審議到大會(hui) 審議,充分聽取社會(hui) 各方麵的意見,“開門立法”從(cong) 嚐試逐漸走向製度化。還比如,各級政府建立政務公開製度,相關(guan) 旁聽製度、信訪製度、信息公開製度也在不斷建立和完善等等。
從(cong) 民主參與(yu) 渠道看,除了傳(chuan) 統的麵對麵、電話等交流溝通方式外,電視、網絡、手機等載體(ti) 被日益廣泛應用。特別是網絡,已經成為(wei) 民眾(zhong) 政治參與(yu) 的一個(ge) 重要渠道,成為(wei) 黨(dang) 和政府聽取民意的一個(ge) 重要途徑。胡錦濤總書(shu) 記、溫家寶總理與(yu) 網民在線交流,各級領導重視網絡輿情,紛邀網民“灌水拍磚”……一係列事件反映出,網絡民主正成為(wei) 中國政治文明的新鮮符號。
所以說,“中國式民主”與(yu) 我國的經濟社會(hui) 發展相協調,與(yu) 人民群眾(zhong) 政治參與(yu) 積極性不斷提高相適應,合乎中國國情,合乎時代進步潮流,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中國式民主”好在什麽(me) 地方?
2009年4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了《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這個(ge) 計劃提出,國家將繼續加強民主法治建設,健全民主製度,豐(feng) 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強化行政執法和司法中的人權保障,提高公民權利與(yu) 政治權利的保障水平。可以想見,隨著這個(ge) 計劃的實施,必將進一步賦予“中國式民主”新的豐(feng) 富內(nei) 涵。
“中國式民主”,深深紮根於(yu) 中國大地,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yi) 民主理論與(yu) 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基本原則為(wei) 指導,借鑒了人類政治文明包括西方民主的有益成果,吸收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和製度文明中的民主性因素,中國特色十分鮮明。
觀點·聲音
◎評判一種民主製度好不好、發展的水平和程度如何,根本鑒別標準就是要看它是否促進、保證了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進步,成果是否為(wei) 廣大人民群眾(zhong) 所享用。符合這種標準的民主,就是好製度、好道路,就應總體(ti) 上肯定。
◎民主還是國產(chan) 的好,中國的民主模式給世界提供一種新的可能。
◎冷靜地看待西方民主,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製度模式和發展道路,是一個(ge) 民族走向成熟的標誌。
◎我國決(jue) 不能搞西方的多黨(dang) 製,決(jue) 不能走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錯誤道路,因為(wei) 那是取亂(luan) 之道、取禍之道。
它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人民民主。沒有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就沒有新中國,也就沒有人民民主,這是被曆史證明了的客觀事實。中國人民當家作主,是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下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zheng) 實現的。中國的民主政治製度,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中國人民創建的。中國民主政治製度的發展和完善,是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下進行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從(cong) 根本上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
它是由最廣大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在中國,公有製經濟是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經濟基礎。在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國家堅持公有製為(wei) 主體(ti) 、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堅持按勞分配為(wei) 主體(ti) 、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這就從(cong) 經濟基礎上決(jue) 定了中國的民主不受資本的操縱,不是少數人的民主,是最廣大人民的民主。在中國,享有民主權利的人民範圍包括一切不被法律剝奪政治權利的人。
它是以人民民主專(zhuan) 政作為(wei) 可靠保障的民主。一方麵,在人民內(nei) 部實行最廣泛的民主,用民主和法治的方式解決(jue) 人民內(nei) 部矛盾,尊重和保障人權,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麵,依法製裁破壞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危害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權利和民主權利、貪汙賄賂和瀆職等各種犯罪行為(wei) ,維護法律秩序,保護國家和人民利益。
它是以民主集中製為(wei) 根本組織原則和活動方式的民主。充分發揚民主,集體(ti) 議事,使人民的意願和要求得到充分表達和反映,在此基礎上集中正確意見,集體(ti) 決(jue) 策,使人民的意願和要求得以落實和滿足,反對無政府主義(yi) 的“大民主”,反對把個(ge) 人意誌淩駕於(yu) 集體(ti) 之上。
正是具備這些特點,使“中國式民主”具有內(nei) 在優(you) 勢,在國家和人民的政治生活中,在中國的發展進步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它能夠實現最廣泛的人民民主。13億(yi) 中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都享有民主權利,但是,不同黨(dang) 派、不同階層、不同團體(ti) 、不同社會(hui) 群體(ti) ,有著不同層次、不同領域、不同階段的民主需求。“中國式民主”之所以具有十分豐(feng) 富的民主形式,正是為(wei) 了適應和滿足這一需求。通過不同形式的民主實踐,各個(ge) 層麵的政治訴求得到充分表達,最廣大人民的民主權利和合法權益得到實現和保障。
它能夠匯聚最廣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在實現廣泛的民主權利的同時,正確集中各方意見,協調不同利益,集體(ti) 行使權力,科學作出決(jue) 策,保證人民意誌和利益的實現,維護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它既尊重多數,又保護少數,從(cong) 而有利於(yu) 發揮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優(you) 勢,充分調動各個(ge) 方麵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匯聚各個(ge) 群體(ti) 的意見、智慧、力量,增強黨(dang) 和國家的活力,集中力量辦大事,形成了共同推動中國發展進步的強大合力。
它能夠保持國家長期穩定發展。穩定是一個(ge) 國家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首要條件。中國的民主政治製度,使政權具有高度的穩定性,政策具有明顯的連續性,保證了經濟社會(hui) 發展戰略得以長期堅持和實施。正如一位美國學者評論的那樣,“中國政體(ti) 不會(hui) 出現經常變更而導致經濟、外交、政治、貿易等政策缺乏連貫性,用最低管理成本取得了比其他國家更大的成績。1978年以來的30年取得了年均增長9.8%的發展速度……證明中國政體(ti) 的‘奇妙之處’”。
毋庸諱言,作為(wei) 一個(ge) 發展中國家,由於(yu) 受幾千年封建傳(chuan) 統的影響,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製度還不夠成熟和完備,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這主要表現在:人民在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條件下當家作主管理國家和社會(hui) 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ye) 的權利在某些方麵還沒有得到充分實現;有法不依、執法不嚴(yan) 、違法不究的現象依然存在;官僚主義(yi) 作風、腐敗現象在一些部門和地方滋生和蔓延;對權力運行進行製約和監督的有效機製有待進一步完善;全社會(hui) 的民主觀念和法律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yu) 尚需擴大。中國民主政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必須通過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ti) 製改革,不斷完善各方麵製度和體(ti) 製機製。
為(wei) 什麽(me) 要破除對西方民主的迷信?
中國古代有這樣一句話:“橘生淮南則為(wei) 橘,生於(yu) 淮北則為(wei) 枳。”講的是“橘”這種水果生在淮南地區就是“橘”,如果移植到淮北地區則變成了“枳”。為(wei) 什麽(me) 會(hui) 出現這種現象呢?是因為(wei) 兩(liang) 地水土的差異。它告訴我們(men) ,適合於(yu) 此時此地的事情,如果不顧客觀條件差異拿到彼時彼地去推行,往往會(hui) 導致適得其反的結果。
網友提問
網友:有人提出,一方麵要堅持黨(dang) 的領導,一方麵又堅持人民當家作主,這兩(liang) 者是否矛盾?
答:這兩(liang) 者並不矛盾。黨(dang) 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我們(men) 黨(dang) 來自人民,黨(dang) 和各級政府的一切權力都是人民給的。黨(dang) 的唯一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共產(chan) 黨(dang) 就是要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zhong) 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hui) 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ye) ,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zhong) 自身的根本利益。同時,黨(dang) 隻有領導人民創造各種有效的當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堅持依法治國,才能充分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鞏固和發展黨(dang) 的執政地位。正因為(wei) 堅持黨(dang) 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原則,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才具有不可比擬的特點和優(you) 勢。因此,我們(men) 說,堅持黨(dang) 的領導與(yu) 人民當家作主是完全一致的。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情況並不少見。比如,有人認為(wei) 西方民主就是好,主張把它搬到中國來。那麽(me) 這到底能否行得通呢?先不談西方民主是好是壞,如果不顧曆史傳(chuan) 統和現實國情硬要“移植”到中國來,會(hui) 不會(hui) 水土不服由“橘”變為(wei) “枳”,導致結果事與(yu) 願違呢?
何況,西方民主究竟好不好,不能由西方國家說了算,也不能由少數人說了算,而應該好好考察考察、檢驗檢驗。
說起“民主”的概念,不是今天才有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最初的意思是“人民的統治”,其實這隻是奴隸主和自由民的民主,奴隸是不包括在內(nei) 的。近現代的西方民主,產(chan) 生於(yu) 資產(chan) 階級反對封建王權的鬥爭(zheng) 中,是資產(chan) 階級革命的產(chan) 物。它的發展經曆了一個(ge) 漸進、漫長、曲折的曆程。我們(men) 不妨從(cong) 西方選舉(ju) 製度來看,普選製是英國最先提出的,但直到1832年,20歲以上的英國居民中隻有7%的人享有選舉(ju) 權。1867年選舉(ju) 改革降低了財產(chan) 資格的限製,享有選舉(ju) 權人數的比例提高到16%。1884年再次降低財產(chan) 資格,使得比例提高到28%。1918年規定30歲以上的婦女享有選舉(ju) 權,這一比例才提高到78%,直到1970年才實行18歲以上的男女公民平等地享有選舉(ju) 權。法國直到1974年,才規定18歲以上的男女平等地享有選舉(ju) 權。而在美國,達到這一標準是在1971年。由此可見,西方民主絕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經過幾個(ge) 世紀的發展才有今天的樣子。
還要看到,西方民主在不同的國家,具體(ti) 的模式也是不一樣的。就政治體(ti) 製形式來說,有的是總統製,有的是議會(hui) 製,還有的是半議會(hui) 半總統製。拿“三權分立”來說,在西方主要國家真正實行的隻是極少數,絕大多數都未實行,立法權與(yu) 行政權沒有分立,個(ge) 別的甚至司法權與(yu) 立法權也沒有分立。拿多黨(dang) 製來說,號稱實行多黨(dang) 製,但有的是一黨(dang) 獨大,有的是多黨(dang) 競爭(zheng) 傾(qing) 軋。拿議會(hui) 製度來說,各國議員的產(chan) 生辦法、議會(hui) 的職權、議會(hui) 的議事程序、議會(hui) 內(nei) 部的組織結構都各有特點,而且差異很大。因此,所謂西方民主,其實並沒有一個(ge) 統一的模式。
不可否認,西方民主包含著一些反映曆史進步的內(nei) 容,在資本主義(yi) 發展過程中曾起到過積極作用。但從(cong) 本質上說,它反映和維護的是資產(chan) 階級的統治和利益,本身存在種種難以克服的矛盾和弊端。就選舉(ju) 來說,“一人一票”、“機會(hui) 均等”等動人辭藻似乎是說每個(ge) 人都可以競選總統,但實際的參選者如果沒有雄厚的資金,根本不可能登上競選的舞台。比如在美國,即使競選一個(ge) 州長,沒有數千萬(wan) 的美元拉選票,也隻能望“位”興(xing) 歎。美國政治學教授托馬斯·戴伊和哈蒙·齊格勒在《民主的嘲諷》一書(shu) 中,把美國富人民主的狀況描述為(wei) “精英民主”,即“治理美國的是精英,不是民眾(zhong) ”。這些精英“大多出自富裕、受過良好教育、聲望卓著、名流、白人……等等社會(hui) 集團”。資產(chan) 階級精英統治下的西方民主,根本背離了民主是多數人的統治的基本原則,是對民主的褻(xie) 瀆和嘲諷。
事實上,有些發展中國家就曾認為(wei) 西方民主就是好,極力把它“移植”到本國去,結果非但沒有給人民帶來福祉,反而“水土不服”,使國家陷入了社會(hui) 動蕩的境地,使人民生活更加貧困。20世紀90年代初蘇東(dong) 劇變之後,在西方“民主化”思潮影響下,一些非洲國家或主動或被動地充當了西方民主的“實驗品”,不顧國情的照搬不僅(jin) 沒有帶來繁榮和穩定,反而連續發生軍(jun) 事政變,使人民遭受摧殘,國民經濟崩潰,社會(hui) 發生倒退。
曆史和現實反複告訴我們(men) ,對西方民主一定要全麵地、曆史地、具體(ti) 地看。既不能把民主的作用絕對化,更不能把西方民主形式絕對化。如果把西方的“三權分立”、多黨(dang) 製、直選製度作為(wei) 唯一的民主形式,這實際上是對西方民主的迷信。我們(men) 要發展“中國式民主”,必須破除這種迷信。
走自己的路——這是中國在飽經滄桑、曆經磨難之後的經驗總結,也是中華民族麵向未來、不斷發展的方向指南。隻要我們(men) 堅持從(cong) 中國國情出發,同時借鑒吸收人類政治文明包括西方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ti) 製改革,我們(men) 就一定能夠不斷發展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
相關(guan) 鏈接
1.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人民日報》2005年10月20日。
2.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人民日報》2009年4月14日。
深度閱讀
1.胡錦濤:《高舉(ju)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旗幟為(wei) 奪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新勝利而奮鬥》,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2.吳邦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hui) 常務委員會(hui) 工作報告》,《人民日報》2009年3月17日。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