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熱點麵對麵·2009》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四、“海嘯”起處神話滅——怎麽(me) 看席卷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 

    2008年9月15日,擁有158年曆史的華爾街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申請破產(chan) 保護。這標誌著美國次貸危機進一步加劇,嚴(yan) 重打擊了金融市場的信心,並引起一係列連鎖反應,使由美國次貸問題引發的金融海嘯很快蔓延全球,從(cong) 發達國家傳(chuan) 導到新興(xing) 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從(cong) 金融領域擴散到實體(ti) 經濟領域。這場金融危機波及範圍之廣、衝(chong) 擊力度之強、影響程度之深,為(wei) 20世紀30年代以來所罕見。麵對這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的人們(men) ,都在積極探討各種應對之策;同時,也正如許多人所指出的,這場金融危機宣告了新自由主義(yi) 神話的破滅,促使人們(men) 對資本主義(yi) 製度本身進行反思。

  國際金融危機是怎麽(me) 釀成的

  回顧國際金融危機的來龍去脈可以看出,這場金融危機的直接導火索是美國的次貸危機,而次貸危機則發端於(yu) 美國的房地產(chan) 泡沫。

  為(wei) 應對2000年前後的互聯網泡沫破滅和2001年“9·11”事件的衝(chong) 擊,美國的中央銀行——聯邦儲(chu) 備委員會(hui) (簡稱美聯儲(chu) )打開了貨幣閘門,從(cong) 2001年1月到2003年6月連續13次降息,將聯邦基金利率從(cong) 6.5%降至1%,創下曆史最低紀錄,想以此刺激國內(nei) 經濟。

  由於(yu) 低利率的環境顯著降低了借貸成本,並形成了房價(jia) 將持續上升的樂(le) 觀預期,促使美國民眾(zhong) 蜂擁進入房地產(chan) 市場。長期以來,美國社會(hui) 過度消費文化根深蒂固,不僅(jin) 一般民眾(zhong) 爭(zheng) 相去買(mai) 房,而且收入較低甚至沒有穩定收入來源的人,也紛紛借助銀行信貸加入了購房大軍(jun) 。由於(yu) 這部分購房者的信用等級較低,因而其房屋貸款被稱為(wei) 次級住房抵押貸款,簡稱次貸。從(cong) 2002年至2006年,美國房地產(chan) 市場持續火爆,房價(jia) 節節攀升,次貸規模也不斷膨脹,總額達到1.5萬(wan) 億(yi) 美元。

  在房地產(chan) 市場持續走高的推動下,美國經濟很快出現了反彈,但顯然這種“繁榮”是建立在越來越大的泡沫基礎上的。麵對日益明顯的通貨膨脹壓力,美聯儲(chu) 又被迫開始加息。從(cong) 2004年6月起,在短短兩(liang) 年內(nei) 連續加息17次。利率的不斷攀升,導致房地產(chan) 市場開始逆轉,房價(jia) 開始下跌,也使購房者的還貸負擔越來越重。次貸人群首當其衝(chong) ,無力按期還本付息,違約比例持續上升,由此導致金融機構的壞賬和損失越來越大,次貸危機開始浮出水麵。2007年4月2日,美國第二大次貸供應商新世紀金融公司宣告破產(chan) ,拉開了美國次貸危機的序幕。隨後次貸債(zhai) 券價(jia) 格不斷下跌,出現拋售風潮,到7—8月份釀成了全麵的危機。

  盡管美聯儲(chu) 和西方主要國家的中央銀行隨即開始聯手行動,多次向金融市場注入資金並大幅降息,仍未能阻止次貸危機的蔓延。2008年3月,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陷入困境,被摩根大通銀行收購;7月,美國兩(liang) 大住房抵押貸款融資機構——房利美、房地美由於(yu) 次貸爆出巨額虧(kui) 損,引起金融界的恐慌。隨後短短幾周,美國多家重量級金融機構也身陷困境。9月15日,美國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申請破產(chan) ,美國第三大投資銀行美林公司被收購。至此,美國次貸危機演變成了一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

  源於(yu) 房地產(chan) 市場的次貸危機為(wei) 什麽(me) 會(hui) 把整個(ge) 金融體(ti) 係拖下水呢?在次貸“病毒”傳(chuan) 播過程中,金融創新及金融衍生品的過度泛濫起到了關(guan) 鍵性作用。長期以來,金融創新曾是美國金融體(ti) 係的顯著優(you) 勢,而次級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一度被認為(wei) 是重要的金融創新,成為(wei) 美國金融機構賺錢的重要手段。次貸證券化,通俗地講就是,放貸機構在借出一筆次貸後,並未就此收手,而是將其“賣給”像“兩(liang) 房”這樣的機構,後者將購買(mai) 來的次貸打包成一種證券化的投資產(chan) 品,由評級機構提供信用評級保障,再由保險公司提供風險安全擔保,最後賣給全世界的投資者。證券化所創造的金融衍生品本來可以起到分散風險、提高金融效率的作用,但由於(yu) 監管不到位,這種金融創新被投機行為(wei) 一波一波地推向高峰,以次貸為(wei) 基礎的金融衍生品越變越複雜,日益與(yu) 房地產(chan) 基本麵相脫節,泡沫被越吹越大,似乎隻要倒騰那些五花八門的證券,財富就可滾滾而來。起初的次貸被逐級放大為(wei) 幾倍、十幾倍甚至幾十倍的金融衍生品,到2006年這種金融衍生品總值達到了數十萬(wan) 億(yi) 美元,在美國金融體(ti) 係中占有舉(ju) 足輕重的地位。最終,當這些創新產(chan) 品的本源——次貸出現問題時,建立在這個(ge) 基礎之上的債(zhai) 券市場,乃至整個(ge) 金融大廈猶如空中樓閣,轟然坍塌。

  那麽(me) ,發生於(yu) 美國的金融危機為(wei) 什麽(me) 會(hui) 迅速擴散到全球呢?這是因為(wei)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ti) ,華爾街是世界金融體(ti) 係的中心之一,美元在國際外匯儲(chu) 備貨幣中居於(yu) 主導地位,因此美國的金融危機很快就產(chan) 生多米諾骨牌效應,殃及全球金融體(ti) 係。一個(ge) 基本的事實是,在今天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各地都處於(yu) 不同程度的金融開放之中。由於(yu) 全球金融機構盤根錯節地聯係在一起,華爾街可以輕而易舉(ju) 地把自己的“有毒”資產(chan) 出售到世界各地。金融危機爆發後,人們(men) 發現,美國的擔保債(zhai) 務憑證大約一半為(wei) 外國的金融機構及投資者所持有。這就不難理解為(wei) 什麽(me) 美國的金融危機會(hui) 演變成全球金融風暴。

  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不僅(jin) 美國的金融業(ye) ,而且包括歐盟在內(nei) 的許多國家的金融機構都遭到重創。華爾街五大投資銀行或申請破產(chan) 或被迫重組,許多金融機構嚴(yan) 重資不抵債(zhai) ,甚至連花旗集團、美國銀行和美國國際集團等金融巨擘都相繼出現問題,不得不尋求政府救助;歐盟國家也有許多重量級銀行,如匯豐(feng) 銀行控股集團、瑞銀集團、德意誌銀行、蘇格蘭(lan) 皇家銀行等,因購買(mai) 美國“有毒”資產(chan) 而出現巨額虧(kui) 損。其中,蘇格蘭(lan) 皇家銀行在2008年虧(kui) 損280億(yi) 英鎊,創下英國企業(ye) 的曆史最高虧(kui) 損紀錄。

    由於(yu) 金融是現代社會(hui) 經濟的神經中樞,金融危機的惡果對實體(ti) 經濟影響也日益顯現。西方發達經濟體(ti) 相繼陷入嚴(yan) 重的衰退之中,工業(ye) 生產(chan) 、出口、投資和就業(ye) 等諸多經濟指標全麵惡化。美國2008年第四季度GDP負增長6.8%,創27年來單季降幅最大紀錄;2009年第一季度繼續下滑,GDP負增長5.5%,6月失業(ye) 率達到9.5%,創25年來的最高紀錄。日本經濟也出現了35年來單季最大幅度的萎縮,歐元區經濟至今也仍在衰退之中。金融危機並未就此打住,由於(yu) 外部需求減少、資金加速外流等因素,直接對中國、墨西哥、冰島、俄羅斯以及東(dong) 歐經濟體(ti) 等造成了嚴(yan) 重衝(chong) 擊,不少國家經濟陷入衰退,社會(hui) 穩定麵臨(lin) 巨大挑戰。

  國際金融危機是否已經見底

  金融危機爆發以後,各國紛紛推出諸多穩定金融、刺激經濟的舉(ju) 措,應對政策之多、力度之大,實屬曆史罕見,用於(yu) 應對危機的各項資金更達到天文數字之巨。截至2009年4月,美國政府前後推出的計劃總額近1.5萬(wan) 億(yi) 美元,歐盟各國總和超過3萬(wan) 億(yi) 歐元,日本也達到25萬(wan) 億(yi) 日元。

  麵對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世界各國和國際金融機構加強了協調與(yu) 合作。2008年11月和2009年4月分別在紐約和倫(lun) 敦召開了20國集團領導人金融峰會(hui) ,就合作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加強金融監管、推進國際金融體(ti) 係改革等問題達成一係列共識,增強了國際社會(hui) 合力應對金融危機的信心。

  在世界各國合作和應對措施的刺激下,一些國家部分經濟指標出現了一些回暖跡象。在金融危機的源頭美國,2009年2月新屋銷量出現了7個(ge) 月來的首次增長並連續增長3個(ge) 月,反映未來經濟走勢的領先經濟指數4月出現了10個(ge) 月來的首次增長,5月繼續增長,股市強勁反彈。從(cong) 3月9日低點至7月17日,道瓊斯指數回升超過30%,標準普爾500指數反彈39%,納斯達克指數上漲近49%。

  知識點

  中國積極參與(yu) 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國際合作

  ◎自2008年華盛頓金融峰會(hui) 以來,與(yu) 有關(guan) 國家和地區簽署了5800億(yi) 元人民幣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

  ◎參與(yu) 清邁倡議多邊化項下的貨幣儲(chu) 備庫建設。

  ◎參與(yu) 國際金融公司貿易融資計劃。

  ◎成立“與(yu) 美洲開發銀行合作聯係機製”。

  ◎中美兩(liang) 國進出口銀行洽談簽署了200億(yi) 美元貿易融資協議。

  ◎承諾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出資400億(yi) 美元等。

  ◎組織企業(ye) 采購團赴歐洲進行采購,采購額達136億(yi) 美元。

  據此,國內(nei) 外不少專(zhuan) 家學者持樂(le) 觀的態度,認為(wei) 國際金融危機盡管很嚴(yan) 重,但目前出台的政策措施正在顯現出好的效果,相對於(yu) 前期金融、經濟形勢的急劇惡化,目前世界經濟下行趨勢漸緩,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經濟複蘇勢頭初現,將在近期觸底反彈。

  那麽(me) ,國際金融危機是不是真的如大家所願,已經開始好轉了呢?事實上,對國際金融危機具體(ti) 走向作出準確判斷是非常困難的。當前,不論是美國還是歐盟國家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chan) 狀況還不明朗,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新興(xing) 市場國家、發展中國家各項應對舉(ju) 措實施效果還有待觀察。但綜合目前各方麵情況看出,全球經濟複蘇信號尚不明顯,國際金融危機還在擴散蔓延,世界經濟衰退的基本態勢沒有改變,金融體(ti) 係存在的問題沒有解決(jue) ,實體(ti) 經濟惡化超出預期,全球經濟複蘇可能經曆較長和曲折的過程。還是以美國為(wei) 例。在金融危機的衝(chong) 擊下,美國民眾(zhong) 改變了借貸消費的觀念,雖然6月消費物價(jia) 指數、零售銷售額略有增長,但消費需求仍處於(yu) 較低水平,5月消費信貸仍為(wei) 負增長且信用卡違約創新高,失業(ye) 率等多項指標也在繼續惡化,這說明美國經濟發展動力不足問題還未解決(jue) 。

    坦率地說,國際金融危機也給中國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我國經濟外部需求明顯收縮,部分行業(ye) 產(chan) 能過剩,企業(ye) 生產(chan) 經營困難,城鎮失業(ye) 人員增多,經濟增長下行的壓力明顯加大。為(wei) 應對金融危機的衝(chong) 擊,我國及時調整宏觀經濟政策,果斷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迅速出台了擴大內(nei) 需的10項措施,形成了進一步擴大內(nei) 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措施,實施總額4萬(wan) 億(yi) 元的投資計劃。現在,這些舉(ju) 措已取得明顯成效、呈現出積極變化,國內(nei) 消費需求比較旺盛,投資需求穩步提高,社會(hui) 大局保持穩定。同時,作為(wei) 國際社會(hui) 負責任的成員,我國積極參與(yu) 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國際合作,盡最大努力向有關(guan) 國家和地區提供幫助和支持。

  總之,當前整個(ge) 國際經濟金融形勢依然複雜嚴(yan) 峻,如果各國能夠通力合作,同舟共濟,共克時艱,世界經濟將有希望逐步走出金融危機的寒冬;反之,金融危機或許還將進一步深化和蔓延,世界經濟也將可能繼續惡化甚至長期停滯。

  人們(men) 可以從(cong) 國際金融危機中得到什麽(me) 啟示

  這場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造成的影響是巨大的,留給世人的教訓也是深刻的。中國有句古訓:前車之轍,後車可鑒。那麽(me) ,這場金融危機帶給我們(men) 的啟示是什麽(me) ,從(cong) 中可以得到哪些教訓?

  從(cong) 美國爆發次貸危機到引發金融危機再蔓延全球,全球金融領域存在的各種問題首先暴露出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曾打過形象的比喻:“漲潮的時候,把石頭都掩蓋起來了,而退潮的時候,這些石頭都會(hui) 暴露出來。”從(cong)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些國家疏於(yu) 監管,一些金融機構受利益驅動,利用數十倍的金融杠杆進行超額融資,在獲取高額利潤的同時,卻把巨大的風險留給整個(ge) 世界,最後以危機形式爆發出來。因而有許多學者提出,要汲取金融危機的教訓,在推動我國金融健康發展的過程中,正確處理好虛擬經濟與(yu) 實體(ti) 經濟的關(guan) 係,既要積極發展虛擬經濟,又要確保與(yu) 實體(ti) 經濟相適應;處理好金融創新與(yu) 有效監管的關(guan) 係,既要大力推進金融創新,又要建立健全金融監管機製,防範金融風險的發生;處理好金融自主與(yu) 對外開放的關(guan) 係,既要穩妥推進金融對外開放,又要堅持金融發展的獨立自主。

  當然,正如金融危機影響正從(cong) 金融領域擴散到其他領域一樣,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也不僅(jin) 僅(jin) 是金融領域出現了問題,而是有著深刻的社會(hui) 製度根源。因而,更多的人開始從(cong) 深層次上對資本主義(yi) 進行反思,重新審視資本主義(yi) 製度的利弊。美國前財長保爾森離職後,去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的課題就是“資本主義(yi) 的崩潰及其未來”。美國《華盛頓郵報》一位專(zhuan) 欄作家認為(wei) ,目前美國資本主義(yi) 體(ti) 製麻煩纏身,前景不明。這些“體(ti) 製麻煩”正是金融危機暴露出來的資本主義(yi) 製度的弊端。

  危機暴露了資本主義(yi) 經濟製度的弊端。20世紀80年代以後,新自由主義(yi) 在資本主義(yi) 世界占據了主導地位,它極力倡導自由化,推行全麵私有化,主張國家幹預最小化,給經濟領域各項製度打上了“自由放任”的烙印。新自由主義(yi) 的推廣,不僅(jin) 導致對市場的自由放任,而且使居民收入增長長期停滯,貧富差距迅速拉大,更加凸顯了資本主義(yi) 私有製的內(nei) 在缺陷。據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統計,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大公司主管平均收入是普通全職工人平均工資的40倍,而進入21世紀擴大到了367倍。因而,澳大利亞(ya) 總理陸克文認為(wei) ,國際金融危機是30年來推行新自由主義(yi) 的惡果,也宣告了轟轟烈烈的新自由主義(yi) 實踐已經失敗。美國學者弗朗西斯·福山也提出,金融危機使新自由主義(yi) 經濟模式走入了死胡同。

  危機暴露了資本主義(yi) 政治製度的弊端。在資本主義(yi) 社會(hui) ,政治製度設計從(cong) 根本上是為(wei) 資本家利益服務的,這一點在金融危機中暴露無遺。有學者分析,美國作為(wei) 金融資本最發達的地方,也正是政治製度為(wei) 資本貪婪服務得最好的地方。危機爆發前,美國政府放鬆監管,促使金融資本無限擴張,使華爾街變成了一個(ge) 瘋狂逐利的“大賭場”,金融大亨們(men) 賺足腰包;危機爆發後,美國政府的救市努力,又是用所有納稅人的錢去維護金融資本家利益,而陷入困難的窮人沒有得到多少救助,更有甚者,這些資本家一麵出手向政府要錢,一麵仍給自己發放巨額獎金。

  危機暴露了資本主義(yi) 道德體(ti) 係的弊端。在某種意義(yi) 上說,金融是一種信用關(guan) 係,而信用關(guan) 係是以社會(hui) 的道德基礎為(wei) 條件的。一些人見利忘義(yi) ,損害公眾(zhong) 利益,喪(sang) 失了道德底線,正是金融危機的一個(ge) 重要原因。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對資本主義(yi) 道德體(ti) 係提出了批判,認為(wei) 金融危機正是源於(yu) 資本主義(yi) 的唯利是圖、貪婪以及道德淪喪(sang) 。正因如此,《紐約時報》某專(zhuan) 欄作家呼籲:“我們(men) 需要的不光是金融救援,我們(men) 需要的是道德救援。”

  20世紀8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yi) 社會(hui) 出現了一係列新的變化,但資本主義(yi) 社會(hui) 的基本矛盾沒有變,金融危機本質上是傳(chuan) 統資本主義(yi) 周期性經濟危機的現代版,是資本主義(yi) 製度自身無法根本解決(jue) 的問題。這正應了我國一句古話“萬(wan) 變不離其宗”,印證了馬克思關(guan) 於(yu) 資本主義(yi) 發展規律論述的正確性,也更加堅定了我們(men) 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的信心和決(jue) 心。

  深度閱讀

  1.胡錦濤:《攜手合作同舟共濟——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二次金融峰會(hui) 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09年4月3日。

  2. 溫家寶:《堅定信心 加強合作 推動世界經濟新一輪增長》,《人民日報》2009年1月29日。

  相關(guan) 鏈接

  1. 國紀平:《過度創新與(yu) 金融風暴——初析國際金融危機的成因、危害及應對(上)》,《人民日報》2008年11月5日。

  2. 國紀平:《呼喚公平合理的國際金融新秩序——初析國際金融危機的成因、危害及應對(下)》,《人民日報》2008年11月6日。

  3.國紀平:《攜手推動世界經濟早日複蘇》,《人民日報》2009年4月1日。

發布時間:2012年08月30日 13:35 來源:學習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編輯:朱子豔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