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hui) 、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hui) 、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上的講話

(2021年5月28日)

習(xi) 近平

各位院士,同誌們(men) ,朋友們(men) :

  今天,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hui) 、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hui) 和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隆重開幕了。這是我們(men) 在“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曆史交匯點、開啟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時刻,共商推進我國科技創新發展大計的一次盛會(hui) 。

  首先,我代表黨(dang) 中央,向大會(hui) 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在各個(ge) 崗位辛勤奉獻的科技工作者,致以誠摯的慰問!5月30日是第五個(ge) 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我向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致以節日的問候!

  今年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一百周年。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ge) 曆史時期,我們(men) 黨(dang) 都高度重視科技事業(ye) 。從(cong) 革命時期高度重視知識分子工作,到新中國成立後吹響“向科學進軍(jun) ”的號角,到改革開放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an) 力”的論斷;從(cong) 進入新世紀深入實施知識創新工程、科教興(xing) 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不斷完善國家創新體(ti) 係、建設創新型國家,到黨(dang) 的十八大後提出創新是第一動力、全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科技事業(ye) 在黨(dang) 和人民事業(ye) 中始終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發揮了十分重要的戰略作用。

  黨(dang) 的十九大以來,黨(dang) 中央全麵分析國際科技創新競爭(zheng) 態勢,深入研判國內(nei) 外發展形勢,針對我國科技事業(ye) 麵臨(lin) 的突出問題和挑戰,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麵謀劃科技創新工作。我們(men) 堅持黨(dang) 對科技事業(ye) 的全麵領導,觀大勢、謀全局、抓根本,形成高效的組織動員體(ti) 係和統籌協調的科技資源配置模式。我們(men) 牢牢把握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以隻爭(zheng) 朝夕的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搶抓全球科技發展先機,在基礎前沿領域奮勇爭(zheng) 先。我們(men) 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帶動作用,努力在原始創新上取得新突破,在重要科技領域實現跨越發展,推動關(guan) 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加強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融合。我們(men) 全麵部署科技創新體(ti) 製改革,出台一係列重大改革舉(ju) 措,提升國家創新體(ti) 係整體(ti) 效能。我們(men) 著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營造良好人才創新生態環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充分激發廣大科技人員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我們(men) 擴大科技領域開放合作,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積極參與(yu) 解決(jue) 人類麵臨(lin) 的重大挑戰,努力推動科技創新成果惠及更多國家和人民。

  2016年我們(men) 召開了全國科技創新大會(hui) 、兩(liang) 院院士大會(hui) 和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2018年我們(men) 召開了兩(liang) 院院士大會(hui) 。幾年來,在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科技界和社會(hui) 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國科技實力正在從(cong) 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cong) 點的突破邁向係統能力提升,科技創新取得新的曆史性成就。

  ——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取得重要進展。基礎研究整體(ti) 實力顯著加強,化學、材料、物理、工程等學科整體(ti) 水平明顯提升。在量子信息、幹細胞、腦科學等前沿方向上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成功組織了一批重大基礎研究任務,“嫦娥五號”實現地外天體(ti) 采樣返回,“天問一號”開啟火星探測,“懷柔一號”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ti) 全天監測器衛星成功發射,“慧眼號”直接測量到迄今宇宙最強磁場,500米口徑球麵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毫秒脈衝(chong) 星,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雪龍2”號首航南極,76個(ge) 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62比特可編程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祖衝(chong) 之號”成功問世。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通過驗收。

  ——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新跨越。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藍等領域積極搶占科技製高點。“海鬥一號”完成萬(wan) 米海試,“奮鬥者”號成功坐底,北鬥衛星導航係統全麵開通,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發射,“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世界最強流深地核天體(ti) 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首次實現千萬(wan) 核心並行第一性原理計算模擬,“墨子號”實現無中繼千公裏級量子密鑰分發。“天鯤號”首次試航成功。“國和一號”和“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取得新突破。

  ——高端產(chan) 業(ye) 取得新突破。C919大飛機準備運營,時速600公裏高速磁浮試驗樣車成功試跑,最大直徑盾構機順利始發。北京大興(xing) 國際機場正式投運,港珠澳大橋開通營運。智能製造取得長足進步,人工智能、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走在全球前列,5G移動通信技術率先實現規模化應用。新能源汽車加快發展。消費級無人機占據一半以上的全球市場。甲醇製烯烴技術持續創新帶動了我國煤製烯烴產(chan) 業(ye) 快速發展。

  ——科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科技界為(wei) 黨(dang) 和政府科學應對疫情提供了科技和決(jue) 策支撐。成功分離出世界上首個(ge) 新冠病毒毒株,完成病毒基因組測序,開發一批臨(lin) 床救治藥物、檢測設備和試劑,研發應用多款疫苗,科技在控製傳(chuan) 染、病毒溯源、疾病救治、疫苗和藥物研發、複工複產(chan) 等方麵提供了有力支撐,打了一場成功的科技抗疫戰。

  ——民生科技領域取得顯著成效。醫用重離子加速器、磁共振、彩超、CT等高端醫療裝備國產(chan) 化替代取得重大進展。運用科技手段構建精準扶貧新模式,為(wei) 貧困地區培育科技產(chan) 業(ye) 、培養(yang) 科技人才,科技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煤炭清潔高效燃燒、鋼鐵多汙染物超低排放控製等多項關(guan) 鍵技術推廣應用,促進了空氣質量改善。

  ——國防科技創新取得重大成就。國防科技有力支撐重大武器裝備研製發展,首艘國產(chan) 航母下水,第五代戰機殲20正式服役。東(dong) 風-17彈道導彈研製成功,我國在高超音速武器方麵走在前列。

  實踐證明,我國自主創新事業(ye) 是大有可為(wei) 的!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為(wei) 的!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以與(yu) 時俱進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氣、堅忍不拔的定力,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勢、搶占先機,直麵問題、迎難而上,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各位院士,同誌們(men) 、朋友們(men) !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環境錯綜複雜,世界經濟陷入低迷期,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麵臨(lin) 重塑,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逆全球化、單邊主義(yi) 、保護主義(yi) 思潮暗流湧動。科技創新成為(wei) 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製高點的競爭(zheng) 空前激烈。我們(men) 必須保持強烈的憂患意識,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突飛猛進,科學研究範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學科交叉融合不斷發展,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加速滲透融合。科技創新廣度顯著加大,宏觀世界大至天體(ti) 運行、星係演化、宇宙起源,微觀世界小至基因編輯、粒子結構、量子調控,都是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的最前沿。科技創新深度顯著加深,深空探測成為(wei) 科技競爭(zheng) 的製高點,深海、深地探測為(wei) 人類認識自然不斷拓展新的視野。科技創新速度顯著加快,以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為(wei) 代表的新興(xing) 科技快速發展,大大拓展了時間、空間和人們(men) 認知範圍,人類正在進入一個(ge) “人機物”三元融合的萬(wan) 物智能互聯時代。生物科學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快速發展。科技創新精度顯著加強,對生物大分子和基因的研究進入精準調控階段,從(cong) 認識生命、改造生命走向合成生命、設計生命,在給人類帶來福祉的同時,也帶來生命倫(lun) 理的挑戰。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科技整體(ti) 水平大幅提升,我們(men) 完全有基礎、有底氣、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機遇,乘勢而上,大展宏圖。同時,也要看到,我國原始創新能力還不強,創新體(ti) 係整體(ti) 效能還不高,科技創新資源整合還不夠,科技創新力量布局有待優(you) 化,科技投入產(chan) 出效益較低,科技人才隊伍結構有待優(you) 化,科技評價(jia) 體(ti) 係還不適應科技發展要求,科技生態需要進一步完善。這些問題,很多是長期存在的難點,需要繼續下大氣力加以解決(jue) 。

  黨(dang) 的十九大確立了到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戰略目標,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提出了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wei) 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ti) 係,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第一,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guan) ,堅決(jue) 打贏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加強基礎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然要求,是我們(men) 從(cong) 未知到已知、從(cong) 不確定性到確定性的必然選擇。要加快製定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基礎研究要勇於(yu) 探索、突出原創,推進對宇宙演化、意識本質、物質結構、生命起源等的探索和發現,拓展認識自然的邊界,開辟新的認知疆域。基礎研究更要應用牽引、突破瓶頸,從(cong) 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國家安全麵臨(lin) 的實際問題中凝練科學問題,弄通“卡脖子”技術的基礎理論和技術原理。要加大基礎研究財政投入力度、優(you) 化支出結構,對企業(ye) 基礎研究投入實行稅收優(you) 惠,鼓勵社會(hui) 以捐贈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形成持續穩定的投入機製。

  科技攻關(guan) 要堅持問題導向,奔著最緊急、最緊迫的問題去。要從(cong) 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在石油天然氣、基礎原材料、高端芯片、工業(ye) 軟件、農(nong) 作物種子、科學試驗用儀(yi) 器設備、化學製劑等方麵關(guan) 鍵核心技術上全力攻堅,加快突破一批藥品、醫療器械、醫用設備、疫苗等領域關(guan) 鍵核心技術。要在事關(guan) 發展全局和國家安全的基礎核心領域,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先進製造、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前瞻部署一批戰略性、儲(chu) 備性技術研發項目,瞄準未來科技和產(chan) 業(ye) 發展的製高點。要優(you) 化財政科技投入,重點投向戰略性、關(guan) 鍵性領域。

  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融合,關(guan) 鍵是要確立企業(ye) 創新主體(ti) 地位。要增強企業(ye) 創新動力,正向激勵企業(ye) 創新,反向倒逼企業(ye) 創新。要發揮企業(ye) 出題者作用,推進重點項目協同和研發活動一體(ti) 化,加快構建龍頭企業(ye) 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ti) 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ti) ,發展高效強大的共性技術供給體(ti) 係,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

  現代工程和技術科學是科學原理和產(chan) 業(ye) 發展、工程研製之間不可缺少的橋梁,在現代科學技術體(ti) 係中發揮著關(guan) 鍵作用。要大力加強多學科融合的現代工程和技術科學研究,帶動基礎科學和工程技術發展,形成完整的現代科學技術體(ti) 係。

  第二,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國家創新體(ti) 係整體(ti) 效能。世界科技強國競爭(zheng) ,比拚的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都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

  國家實驗室要按照“四個(ge) 麵向”的要求,緊跟世界科技發展大勢,適應我國發展對科技發展提出的使命任務,多出戰略性、關(guan) 鍵性重大科技成果,並同國家重點實驗室結合,形成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體(ti) 係。

  國家科研機構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wei) 導向,著力解決(jue) 影響製約國家發展全局和長遠利益的重大科技問題,加快建設原始創新策源地,加快突破關(guan) 鍵核心技術。

  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要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chan) 力、培養(yang) 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結合起來,發揮基礎研究深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you) 勢,成為(wei) 基礎研究的主力軍(jun) 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jun) 。要強化研究型大學建設同國家戰略目標、戰略任務的對接,加強基礎前沿探索和關(guan) 鍵技術突破,努力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為(wei) 培養(yang) 更多傑出人才作出貢獻。

  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要發揮市場需求、集成創新、組織平台的優(you) 勢,打通從(cong) 科技強到企業(ye) 強、產(chan) 業(ye) 強、經濟強的通道。要以企業(ye) 牽頭,整合集聚創新資源,形成跨領域、大協作、高強度的創新基地,開展產(chan) 業(ye) 共性關(guan) 鍵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及產(chan) 業(ye) 化、科技資源共享服務,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ti) 化配置,提升我國產(chan) 業(ye) 基礎能力和產(chan) 業(ye) 鏈現代化水平。

  各地區要立足自身優(you) 勢,結合產(chan) 業(ye) 發展需求,科學合理布局科技創新。要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或區域科技創新中心,使之成為(wei) 世界科學前沿領域和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全球科技創新要素的匯聚地。

  第三,推進科技體(ti) 製改革,形成支持全麵創新的基礎製度。要健全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充分發揮國家作為(wei) 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支持周期長、風險大、難度高、前景好的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抓係統布局、係統組織、跨界集成,把政府、市場、社會(hui) 等各方麵力量擰成一股繩,形成未來的整體(ti) 優(you) 勢。要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wei) 政府更好結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jue) 定性作用,通過市場需求引導創新資源有效配置,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

  要重點抓好完善評價(jia) 製度等基礎改革,堅持質量、績效、貢獻為(wei) 核心的評價(jia) 導向,全麵準確反映成果創新水平、轉化應用績效和對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實際貢獻。在項目評價(jia) 上,要建立健全符合科研活動規律的評價(jia) 製度,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務導向型科技項目分類評價(jia) 製度,建立非共識科技項目的評價(jia) 機製。在人才評價(jia) 上,要“破四唯”和“立新標”並舉(ju) ,加快建立以創新價(jia) 值、能力、貢獻為(wei) 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jia) 體(ti) 係。要支持科研事業(ye) 單位探索試行更靈活的薪酬製度,穩定並強化從(cong) 事基礎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的科研人員隊伍,為(wei) 其安心科研提供保障。

  科技管理改革不能隻做“加法”,要善於(yu) 做“減法”。要拿出更大的勇氣推動科技管理職能轉變,按照抓戰略、抓改革、抓規劃、抓服務的定位,轉變作風,提升能力,減少分錢、分物、定項目等直接幹預,強化規劃政策引導,給予科研單位更多自主權,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jue) 定權和經費使用權,讓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從(cong) 繁瑣、不必要的體(ti) 製機製束縛中解放出來!

  創新不問出身,英雄不論出處。要改革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組織管理方式,實行“揭榜掛帥”、“賽馬”等製度。要研究真問題,形成真榜、實榜。要真研究問題,讓那些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科技領軍(jun) 人才掛帥出征,推行技術總師負責製、經費包幹製、信用承諾製,做到不論資曆、不設門檻,讓有真才實學的科技人員英雄有用武之地!

  第四,構建開放創新生態,參與(yu) 全球科技治理。科學技術具有世界性、時代性,是人類共同的財富。要統籌發展和安全,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聚焦氣候變化、人類健康等問題,加強同各國科研人員的聯合研發。要主動設計和牽頭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設立麵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

  科技是發展的利器,也可能成為(wei) 風險的源頭。要前瞻研判科技發展帶來的規則衝(chong) 突、社會(hui) 風險、倫(lun) 理挑戰,完善相關(guan) 法律法規、倫(lun) 理審查規則及監管框架。要深度參與(yu) 全球科技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讓科技更好增進人類福祉,讓中國科技為(wei)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作出更大貢獻!

  第五,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建設全球人才高地。世界科技強國必須能夠在全球範圍內(nei)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我國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

  培養(yang) 創新型人才是國家、民族長遠發展的大計。當今世界的競爭(zheng) 說到底是人才競爭(zheng) 、教育競爭(zheng) 。要更加重視人才自主培養(yang) ,更加重視科學精神、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ang) 培育。要更加重視青年人才培養(yang) ,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頂尖科技人才,穩定支持一批創新團隊,培養(yang) 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我國教育是能夠培養(yang) 出大師來的,我們(men) 要有這個(ge) 自信!要在全社會(hui) 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環境,形成崇尚科學的風尚,讓更多的青少年心懷科學夢想、樹立創新誌向。“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要構築集聚全球優(you) 秀人才的科研創新高地,完善高端人才、專(zhuan) 業(ye) 人才來華工作、科研、交流的政策。

  科技創新離不開科技人員持久的時間投入。為(wei) 了保證科研人員的時間,1961年中央就曾提出“保證科技人員每周有5天時間搞科研工作”。保障時間就是保護創新能力!要建立讓科研人員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機製,讓科技人員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創新和研發活動。各類應景性、應酬性活動少一點科技人員參加,不會(hui) 帶來什麽(me) 損失!決(jue) 不能讓科技人員把大量時間花在一些無謂的迎來送往活動上,花在不必要的評審評價(jia) 活動上,花在形式主義(yi) 、官僚主義(yi) 的種種活動上!

  各位院士,同誌們(men) 、朋友們(men) !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是國家科學技術界和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學術機構,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要發揮兩(liang) 院作為(wei) 國家隊的學術引領作用、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作用、創新人才培養(yang) 作用,解決(jue) 重大原創的科學問題,勇闖創新“無人區”,突破製約發展的關(guan) 鍵核心技術,發現、培養(yang) 、集聚一批高素質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要強化兩(liang) 院的國家高端智庫職能,發揮戰略科學家作用,積極開展谘詢評議,服務國家決(jue) 策。

  中國科協要肩負起黨(dang) 和政府聯係科技工作者橋梁和紐帶的職責,堅持為(wei) 科技工作者服務、為(wei) 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wei) 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wei) 黨(dang) 和政府科學決(jue) 策服務,更廣泛地把廣大科技工作者團結在黨(dang) 的周圍,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yang) 優(you) 良學風。要堅持麵向世界、麵向未來,增進對國際科技界的開放、信任、合作,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作出更大貢獻。

  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方麵和工程科技領域的最高榮譽稱號。兩(liang) 院院士是國家的財富、人民的驕傲、民族的光榮。黨(dang) 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以來,我們(men) 改革院士製度,取得積極成效。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提出深化院士製度改革,讓院士稱號進一步回歸榮譽性、學術性。在院士評選中要打破論資排輩,杜絕非學術性因素的影響,加強社會(hui) 監督,維護院士稱號的純潔性。

  這裏,我給院士們(men) 提幾點希望。

  ——希望廣大院士做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表率。在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心係祖國和人民,不畏艱難,無私奉獻,為(wei) 科學技術進步、人民生活改善、中華民族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新時代更需要繼承發揚以國家民族命運為(wei) 己任的愛國主義(yi) 精神,更需要繼續發揚以愛國主義(yi) 為(wei) 底色的科學家精神。廣大院士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響應黨(dang) 的號召,聽從(cong) 祖國召喚,保持深厚的家國情懷和強烈的社會(hui) 責任感,為(wei) 黨(dang) 、為(wei) 祖國、為(wei) 人民鞠躬盡瘁、不懈奮鬥!

  ——希望廣大院士做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表率。科學以探究真理、發現新知為(wei) 使命。一切真正原創的知識,都需要衝(chong) 破現有的知識體(ti) 係。“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廣大院士要勇攀科學高峰,敢為(wei) 人先,追求卓越,努力探索科學前沿,發現和解決(jue) 新的科學問題,提出新的概念、理論、方法,開辟新的領域和方向,形成新的前沿學派。要攻堅克難、集智攻關(guan) ,瞄準“卡脖子”的關(guan) 鍵核心技術難題,帶領團隊作出重大突破。

  ——希望廣大院士做堅守學術道德、嚴(yan) 謹治學的表率。誠信是科學精神的必然要求。廣大院士要做學術道德的楷模,堅守學術道德和科研倫(lun) 理,踐行學術規範,讓學術道德和科學精神內(nei) 化於(yu) 心、外化於(yu) 行,涵養(yang) 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培育嚴(yan) 謹求是的科學文化。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院士們(men) 要更加專(zhuan) 注於(yu) 科研,盡量減少兼職,更加聚焦本專(zhuan) 業(ye) 領域。

  ——希望廣大院士做甘為(wei) 人梯、獎掖後學的表率。“江山代有才人出”,“自古英雄出少年”。廣大院士要在創新人才培養(yang) 中發揮識才、育才、用才的導師作用。“才者,材也,養(yang) 之貴素,使之貴器。”要言傳(chuan) 身教,發揚學術民主,甘做提攜後學的鋪路石和領路人,大力破除論資排輩、圈子文化,鼓勵年輕人大膽創新、勇於(yu) 創新,讓青年才俊像泉水一樣奔湧而出。

  各級黨(dang) 委和政府要充分尊重人才,對院士要政治上關(guan) 懷、工作上支持、生活上關(guan) 心,認真聽取包括院士在內(nei) 的廣大科研人員意見,加強對科研活動的科學管理和服務保障,為(wei) 科研人員創造良好創新環境。

  各位院士,同誌們(men) 、朋友們(men) !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已經開啟,向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進軍(jun) 的號角已經吹響。讓我們(men) 團結起來,勇於(yu) 創新、頑強拚搏,為(wei) 建成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不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延伸閱讀

  兩(liang) 院院士大會(hui) 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在京召開 習(xi) 近平發表重要講話

  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wei) 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人民日報評論員: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新華社評論員: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央視快評: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習(xi) 近平和科技工作者的七個(ge) 溫暖瞬間

  第四次出席兩(liang) 院院士大會(hui) ,習(xi) 近平為(wei) 科技創新“劃重點”

發布時間:2021年05月28日 21:24 來源:新華社 編輯:宿黨輝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