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一場科技盛會(hui) 在北京舉(ju) 行,習(xi) 近平出席並發表重要講話。這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他第四次出席兩(liang) 院院士大會(hui) 、第二次出席中國科協全國代表大會(hui) 。科技創新已經成為(wei) 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在這場共商推進我國科技創新發展大計的盛會(hui) 上,總書(shu) 記強調了哪些重點呢?
時隔五年,兩(liang) 場科技盛會(hui) 再相遇
在當天的大會(hui) 上,習(xi) 近平首先向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表達了節日問候,因為(wei) 兩(liang) 天之後——5月30日,就是第五個(ge) “全國科技工作者日”。
這個(ge) 節日起源於(yu) 2016年5月30日召開的“科技三會(hui) ”——全國科技創新大會(hui) 、兩(liang) 院院士大會(hui) 、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總書(shu) 記當時在會(hui) 上發出了向世界科技強國進軍(jun) 的號召。當年年底,5月30日被設立為(wei) “全國科技工作者日”。
△人民大會(hui) 堂(總台央視記者郭鴻拍攝)
兩(liang) 院院士大會(hui) 原本是每兩(liang) 年舉(ju) 辦一次,去年因為(wei) 疫情原因沒有舉(ju) 辦。去年5月29日,在第四個(ge) “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到來之際,習(xi) 近平給袁隆平、鍾南山、葉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他在信中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戰勝困難的有力武器。
△大會(hui) 現場(總台央視記者石丞拍攝)
28日的人民大會(hui) 堂,“星”光熠熠。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來了。去年9月,就是在人民大會(hui) 堂,敢醫敢言的他被頒授“共和國勳章”。鍾南山在院士大會(hui) 結束後告訴《時政新聞眼》,接下來他將投入國家實驗室的建設工作,目前手頭有20多個(ge) 攻關(guan) 課題,多數與(yu) 新冠肺炎診療有關(guan) 。
△鍾南山院士(總台央視記者史偉(wei) 拍攝)
張伯禮院士也是去年給總書(shu) 記寫(xie) 信的25名科技工作者之一。28日當天,張伯禮向《時政新聞眼》透露,目前他正在做重大新藥研製,解決(jue) “卡脖子”技術難題。他做了一個(ge) 生動比喻:“卡脖子”不好受,卡了你呼吸道怎麽(me) 喘氣?
△2021年2月25日,張伯禮院士在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總結表彰會(hui) 上講話。(圖/視覺中國)
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是清華大學副校長,去年10月曾為(wei) 中央政治局集體(ti) 學習(xi) 講解過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問題。戴瓊海院士也來自清華大學。今年4月總書(shu) 記考察清華大學成像與(yu) 智能技術實驗室時,他曾為(wei) 總書(shu) 記作過講解。
△薛其坤院士(左)與(yu) 戴瓊海院士(右)(總台央視記者範一鳴、盧心雨拍攝)
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科技工作者們(men) 用愛國情懷、學術造詣和科學視角,讓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feng) 碑矗立在祖國大地上。
“攻堅戰”與(yu) “主力軍(jun) ”
在28日的大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發表了重要講話。他強調,要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guan) ,堅決(jue) 打贏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當天約3000人參加大會(hui) 。(總台央視記者耿小龍拍攝)
去年8月24日,習(xi) 近平在主持召開經濟社會(hui) 領域專(zhuan) 家座談會(hui) 時曾指出,要充分發揮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you) 勢,打好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此後,“打好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先後寫(xie) 入了“十四五”規劃建議和“十四五”規劃綱要。
△2021年5月22日,“祝融號”火星車安全駛離著陸平台,到達火星表麵,開始巡視探測。(圖/國家航天局)
打贏攻堅戰,離不開主力軍(jun) 。在28日的大會(hui) 上,習(xi) 近平強調,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國家創新體(ti) 係整體(ti) 效能。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有多重要?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針對今年工作提出了八項重要任務,其中列在第一的就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28日的大會(hui) 上,總書(shu) 記指出,世界科技強國競爭(zheng) ,比拚的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2020年11月10日,“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資料圖)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包括哪些力量?總書(shu) 記在28日的大會(hui) 上是這樣說的: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都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
創新不問出身,英雄不論出處
前不久,習(xi) 近平在福建考察一家光學鏡頭製造企業(ye) 時說了令人振奮的一句話:創新不問“出身”,隻要誰能為(wei) 國家作貢獻就支持誰。
總書(shu) 記的這一思考由來已久。2016年4月19日,他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hui) 上說:“可以探索搞揭榜掛帥,把需要的關(guan) 鍵核心技術項目張出榜來,英雄不論出處,誰有本事誰就揭榜。”今年3月,實行“揭榜掛帥”、“賽馬”等製度被明確寫(xie) 入了“十四五”規劃綱要。
△2020年5月30日,李蘭(lan) 娟院士(中)獲頒第二屆全國創新爭(zheng) 先獎章。(圖/視覺中國)
在28日的兩(liang) 院院士大會(hui) 、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hui) 上,總書(shu) 記強調,創新不問出身,英雄不論出處。要改革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組織管理方式,實行“揭榜掛帥”、“賽馬”等製度。要研究真問題,形成真榜、實榜。他指出,要讓那些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科技領軍(jun) 人才掛帥出征,要讓有真才實學的科技人員英雄有用武之地!
△李玉院士團隊選育的木耳,幫助陝西柞水縣脫貧致富。這是“榆黃蘑”品種。(圖/視覺中國)
要善於(yu) 做“減法”
28日當天,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有一段話尤其引發了與(yu) 會(hui) 代表的強烈共鳴。他在談到人才問題時說:“決(jue) 不能讓科技人員把大量時間花在一些無謂的迎來送往活動上,花在不必要的評審評價(jia) 活動上,花在形式主義(yi) 、官僚主義(yi) 的種種活動上!”
現場的掌聲代表著人們(men) 的心聲。在每次的兩(liang) 院院士大會(hui) 上,習(xi) 近平幾乎都要談到為(wei) 科技工作者“鬆綁減負”的問題。
在2014年的大會(hui) 上,習(xi) 近平指出,黨(dang) 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提出了改革院士製度的要求,主要就是要突出學術導向,減少不必要的幹預。
△C919是我國首款按照最新國際適航標準製造的,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噴氣式民用飛機。這是去年12月C919在武漢天河機場試飛。(圖/視覺中國)
在2016年的大會(hui) 上,習(xi) 近平指出,不要以出成果的名義(yi) 幹涉科學家的研究,不要用死板的製度約束科學家的研究活動。他當時談到,要“讓經費為(wei) 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而不能讓人的創造性活動為(wei) 經費服務”,可謂切中肯綮。
△2021年5月,貴陽,參會(hui) 者在數博會(hui) 上觀看一款能澆花、遞送飲料、踢球的智能機器人。(圖/視覺中國)
在2018年的大會(hui) 上,總書(shu) 記強調,不能讓繁文縟節把科學家的手腳捆死了,不能讓無窮的報表和審批把科學家的精力耽誤了!當時也是引起了與(yu) 會(hui) 代表的強烈共鳴。
正如總書(shu) 記在今年的大會(hui) 上所說,科技管理改革不能隻做“加法”,要善於(yu) 做“減法”。
△2021年3月23日,淩晨4點,星空閃耀珠穆朗瑪峰。(圖/視覺中國)
在2014年6月9日的兩(liang) 院院士大會(hui) 上,習(xi) 近平曾經意味深長地說,不能總是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是建黨(dang) 百年之際新的召喚。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