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七一勳章”獲得者丨“高原最美格桑花”卓嘎:戍邊的衛士,國家的坐標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點擊觀看視頻

  6月29日,身著藏南地區傳(chuan) 統藏裝,60歲的玉麥鄉(xiang) 原鄉(xiang) 長卓嘎站在人民大會(hui) 堂金色大廳,接過“七一勳章”。那一刻,她的心情無比激動。

  作為(wei) “愛國守邊精神”的傳(chuan) 承者,卓嘎幾十年如一日,紮根祖國邊陲,以抵邊放牧、抵邊巡邏的方式,守護祖國邊疆,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再苦再累也要守好祖國每一寸土地”的誓言,譜寫(xie) 了愛國守邊的動人故事與(yu) 時代讚歌。

  神聖國土的守護者

這是“七一勳章”獲得者卓嘎(6月29日攝)。

  【堅守:“三人鄉(xiang) ”傳(chuan) 奇】

  玉麥鄉(xiang) 隸屬西藏山南市隆子縣,位於(yu) 中印邊境。

  1995年之前的十幾年裏,卓嘎、她的妹妹央宗及父親(qin) 桑傑曲巴,是這片土地上僅(jin) 有的居民。

  一棟房子,既是鄉(xiang) 政府,也是他們(men) 的家。

  數十年間,這個(ge) 位於(yu) 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偏遠鄉(xiang) 村,每年大雪封山半年之久,是真正的“孤島”。

  印度洋季風每年給這裏帶來充沛的雨水,但玉麥看似肥沃的土地卻怎麽(me) 也長不出莊稼。“每運一次糧食,隻能靠人背馬馱,徒步穿越羊腸山道和沼澤遍地的森林,再翻越海拔近5000米的日拉山,才能抵達40多公裏外最近的一條公路。”卓嘎回憶道。

  1962年後,一批批的人來了,又遷走了。

  1983年,政府決(jue) 定將玉麥僅(jin) 剩的3戶人家搬到鄰近條件較好的曲鬆。

  “爸啦,我們(men) 就留在這裏,不要再回玉麥了。”回憶起年輕的自己和妹妹勸說父親(qin) 的情景,卓嘎至今感慨萬(wan) 千,“年輕人總想去更好的地方、過更好的生活,‘家國情懷’對於(yu) 那時的我們(men) 而言僅(jin) 僅(jin) 隻是一個(ge) 概念。”

  “我的夢裏都是玉麥,那是我們(men) 的故鄉(xiang) ,我們(men) 必須回去!”桑傑曲巴卻堅定地說。

  僅(jin) 僅(jin) 過了一個(ge) 冬天,在父親(qin) 的堅持下,卓嘎和妹妹又默默跟隨父親(qin) 回到了玉麥,一家三口人又開始了幾乎與(yu) 世隔絕的生活。

  【守護:手繡國旗】

  玉麥很大,境域麵積達3644平方公裏。

  “如果我們(men) 走了,這塊國土就沒人了!”父親(qin) 的這句話,卓嘎和妹妹記了一輩子。

  至今,卓嘎依然記得,有一天,父親(qin) 翻箱倒櫃找出平日裏做衣服用的紅布和黃布,又裁又剪。

  當時的她在想,父親(qin) 一定是在給她和妹妹做新衣。

  看著父親(qin) 穿針引線,將黃布剪裁成“看似像花又不是花的圖形”,並精心地將它們(men) 縫製在長方形的紅布上。姐妹倆(lia) 不禁好奇地問道:“這是什麽(me) ?”

  父親(qin) 神秘地笑著說:“這是中國最寶貴的東(dong) 西。”

  那一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ge) 小小角落上,一麵五星紅旗迎風飄揚。那是父親(qin) 親(qin) 手縫製的國旗。

  後來,隻要父親(qin) 走出大山,總會(hui) 購買(mai) 新的國旗。

  姐妹倆(lia) 開始明白了,守護腳下的土地,就是守護國家。

  為(wei) 了守邊,桑傑曲巴自1960年玉麥鄉(xiang) 成立起便擔任鄉(xiang) 長,一幹就是29年。1988年,卓嘎從(cong) 父親(qin) 手中接過接力棒,在鄉(xiang) 長任上一幹就是23年。

  到1999年,玉麥已發展至5戶22人,人均年收入超過西藏農(nong) 牧民平均水平,達2143元。

  同年,總投入近4000萬(wan) 元的曲玉公路開工建設。自那年起,玉麥開始在一些重要的日子舉(ju) 行莊嚴(yan) 的升國旗儀(yi) 式,那是鄉(xiang) 民寄托愛國情懷的樸素方式。

  幸福家園的建設者

這是卓嘎肖像(6月28日攝)。

  【回信:深深的牽掛】

  “我們(men) 經常在電視上看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到邊遠山區看望慰問群眾(zhong) ,就萌生了告訴總書(shu) 記我們(men) 生活很好的念頭。沒想到總書(shu) 記真的給我們(men) 回信了。”卓嘎難掩激動。

  2017年10月2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卓嘎、央宗姐妹回信,肯定她們(men) 父女兩(liang) 代接力為(wei) 國守邊的行為(wei) ,感謝長期為(wei) 守邊固邊忠誠奉獻的同誌,勉勵廣大農(nong) 牧民紮根邊陲,守護好國土,建設好家鄉(xiang) 。

  【巨變:美麗(li) 的玉麥】

  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興(xing) 邊富民行動“十三五”規劃》,對“十三五”時期深入推進興(xing) 邊富民行動,支持邊境地區加快發展作出全麵部署。

  與(yu) 全國其他邊境地區一樣,玉麥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開始一一變為(wei) 現實。

  同年,國家投資超過5億(yi) 元,總裏程50公裏四季保通的曲玉柏油路開工建設;國家電網進駐,玉麥鄉(xiang) 家家戶戶實現WiFi覆蓋;總投資1.2億(yi) 元,建設的67棟“幸福美麗(li) 邊境小康示範鄉(xiang) ”裝配式結構藏式民房、衛生院、鄉(xiang) 村兩(liang) 級行政辦公樓等同步興(xing) 建。

  歲月如同橫跨玉麥鄉(xiang) 的那條潺潺河水,經久不息地流淌著。到2020年,曾經的“三人鄉(xiang) ”已發展成了67戶234人、下轄兩(liang) 個(ge) 行政村的邊陲小康鄉(xiang) 。

  如今,走在幹淨整潔的玉麥鄉(xiang) 間柏油小道上,看著炊煙嫋嫋的家庭旅館、建設中的鄉(xiang) 史館、遊客接待中心,新玉麥正在發生著新的變化。

  2020年,玉麥鄉(xiang) 人均純收入達34012元,是同年西藏自治區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倍多。

  這個(ge) 曾經的“三人鄉(xiang) ”,已成為(wei) 幸福、美麗(li) 的小康鄉(xiang) ,迸發著前所未有的活力與(yu) 生機。

  家是玉麥 國是中國

7月10日,卓嘎(右)給女兒(er) 巴桑卓嘎講述她為(wei) 國守邊的故事。

  【傳(chuan) 承:三代人的接力】

  曾經,沒有學校的現實一度成為(wei) 卓嘎的煩惱——因為(wei) 她知道,孩子是玉麥最大的希望。

  “2019年,玉麥鄉(xiang) 家門口的附設幼兒(er) 園正式開學,三個(ge) 班共有18個(ge) 孩子。2020年,玉麥小學開學,目前一年級有8名學生、二年級有2名學生。”卓嘎說,“接受現代教育,是為(wei) 了更好地傳(chuan) 承愛國守邊的精神。”

  2017年,玉麥鄉(xiang) 曆史上第一個(ge) 大學生——央宗的兒(er) 子索朗頓珠大學畢業(ye) ,並光榮地成為(wei) 玉麥鄉(xiang) 的一名公務員。

  2019年,卓嘎的大女兒(er) 巴桑卓嘎大學畢業(ye) 。如今她已是玉麥鄉(xiang) 紐林塘村的一名鄉(xiang) 村振興(xing) 專(zhuan) 幹。

  2021年,卓嘎的二女兒(er) 其米卓嘎也大學畢業(ye) 歸來。

  “我爺爺、媽媽和姨媽是全國人民學習(xi) 的榜樣,所以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傳(chuan) 承弘揚好愛國守邊的精神。”巴桑卓嘎說,“比起很多地方,玉麥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作為(wei) 一名鄉(xiang) 村振興(xing) 專(zhuan) 幹,我一定會(hui) 擔起振興(xing) 玉麥的使命,和大家一起把家鄉(xiang) 建設得更好。”

7月10日,卓嘎在通向玉麥的盤山公路上留影。

  【愛國:每個(ge) 人都是一個(ge) 坐標】

  7月的玉麥,輕紗般的薄霧懸掛翠綠山穀間,仿佛一條聖潔的哈達敬獻給執著守望的人們(men) 。

  “新搬遷的居民,時常會(hui) 向我詢問巡邊路上遇到的問題。”卓嘎說,現在玉麥的人多了,年輕人巡邊走得更遠、更高,年長的鄉(xiang) 民就在附近放牧守土。“見過外麵的大千世界後,和父親(qin) 一樣,我也越發地摯愛這片生養(yang) 我的美麗(li) 牧場。”

  如今的卓嘎,和父親(qin) 桑傑曲巴一樣,依然堅守初心,努力引領著鄉(xiang) 親(qin) 在玉麥這片熱土上堅韌而又幸福地生活。

  沒有轟轟烈烈,隻有默默堅守。沒有豪言壯語,隻有赤子情懷。

  玉麥變了,但不變的是玉麥人的忠誠與(yu) 擔當。

  摸著自己剛獲頒授的“七一勳章”,卓嘎說:“這個(ge) 勳章,屬於(yu) 玉麥、屬於(yu) 西藏和長期堅守祖國邊陲的各族群眾(zhong) 。”

  今天的邊陲玉麥,戶戶是哨點,人人是哨兵。玉麥的每個(ge) 人,都是國家的坐標。

  延伸閱讀

  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七一勳章”獲得者|西藏隆子縣玉麥鄉(xiang) 原鄉(xiang) 長卓嘎——“我願像格桑花一樣紮根在雪域邊陲”

  【最美奮鬥者】玉麥鄉(xiang) 卓嘎、央宗姐妹:守護好祖國邊陲一草一木

【“七一勳章”獲得者風采】

發布時間:2021年07月19日 19:33 來源:新華社 編輯:宿黨輝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