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嘎、央宗姐妹 新華社發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和妹妹有幸在天安門廣場,與(yu) 數萬(wan) 人一起在國旗下高唱《我愛你中國》,還參加了盛大的慶典,這是我們(men) 作為(wei) 普通牧民永生難忘的珍貴記憶。”從(cong) 北京回到家鄉(xiang) ,西藏自治區隆子縣玉麥鄉(xiang) 卓嘎和央宗姐妹難掩內(nei) 心的激動。
金秋的高原,已是寒氣襲人。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hui) 上的講話,像一股暖流在卓嘎、央宗姐妹和全鄉(xiang) 百姓的心中湧動。“中國夢,連接著首都和邊疆,是我們(men) 各族兄弟姐妹共同的奮鬥夢想。”卓嘎說。
從(cong) 拉薩出發,往東(dong) 南方向驅車約400公裏來到山南市隆子縣。之後,再從(cong) 縣城經鬥玉鄉(xiang) 行進200公裏左右,順蜿蜒而上的山路翻越海拔4600多米的日拉山,這才來到祖國西南邊陲——玉麥鄉(xiang) 。
2017年10月2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給卓嘎、央宗姐妹的回信中提出“做神聖國土的守護者、幸福家園的建設者”。這也是卓嘎、央宗姐妹一家祖孫三代幾十年的心願和追求。
玉麥鄉(xiang) 由於(yu) 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以單一的牧業(ye) 為(wei) 主,不產(chan) 一粒糧食。過去,百姓生活十分艱苦,許多村民最終選擇了外遷。為(wei) 了守護好玉麥的每一寸土地,在20世紀很長一段時間裏,在這個(ge) 國土麵積3000多平方公裏的偏僻山鄉(xiang) ,隻有卓嘎、央宗和她們(men) 的父親(qin) 桑傑曲巴居住,被外界稱為(wei) “三人鄉(xiang) ”。
“如果我們(men) 搬走,這片祖國的土地上就再沒有人守護了!”父親(qin) 的一句話,成了父女三人半個(ge) 多世紀放牧巡邊、守家護國的唯一理由。從(cong) 1959年玉麥鄉(xiang) 成立,父親(qin) 桑傑曲巴擔任了29年的鄉(xiang) 長,2001年去世;1988年,姐姐卓嘎開始接替父親(qin) 擔任鄉(xiang) 長,一幹就是23年;妹妹央宗在鄉(xiang) 裏做了17年副鄉(xiang) 長兼鄉(xiang) 婦聯主任。
20世紀80、90年代,在媒體(ti) 的報道下,玉麥“三人鄉(xiang) ”放牧守邊的事跡傳(chuan) 遍了祖國大江南北。來自祖國內(nei) 地的信件也第一次翻越崇山峻嶺,來到卓嘎、央宗的麵前。央宗回憶說,那一年姐姐竟然收到了很多求愛信。“當時阿爸說,我們(men) 姐妹要是嫁出玉麥,那麽(me) 誰來放牧守邊?”於(yu) 是,我倆(lia) 向阿爸發誓,一生守在玉麥。因此,卓嘎35歲、央宗27歲才結婚成家。
“在玉麥生活,有許多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但都沒有動搖過我們(men) 堅守玉麥的決(jue) 心。”今年59歲的卓嘎說。不僅(jin) 如此,2017年,央宗的兒(er) 子索朗頓珠大學畢業(ye) 後主動回到家鄉(xiang) 工作,成為(wei) 守護國土、建設家園新的力量。
在黨(dang) 和政府關(guan) 心下,玉麥鄉(xiang) 的生產(chan) 生活條件不斷得到改善。1996年,兩(liang) 戶人家從(cong) 紮日鄉(xiang) 回遷到玉麥,玉麥由此徹底告別了“三人鄉(xiang) ”。2001年,紮日鄉(xiang) 到玉麥鄉(xiang) 的公路修通,使玉麥真正擺脫了與(yu) 世隔絕的生存狀態。接著,學校、電站、衛生院等基礎設施又相繼建成……
“特別是總書(shu) 記回信後,玉麥鄉(xiang) 又有了新的變化!”卓嘎說,作為(wei) 西藏加快推進邊境小康村建設的樣本,鄉(xiang) 裏修通了標準更高的公路,一棟棟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房拔地而起,旅遊業(ye) 迅速發展,竹編、雞血藤手鐲等當地手工藝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玉麥鄉(xiang) 的發展變化,是黨(dang) 和政府關(guan) 懷的結果,是祖國繁榮富強的縮影。”卓嘎說。幾十年的守邊護國,使卓嘎、央宗姐妹深刻地認識到,有國才能有家,沒有國境的安寧,就沒有萬(wan) 家的平安,更沒有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我們(men) 一定牢記囑托,帶動更多牧民群眾(zhong) 像格桑花一樣紮根雪域邊陲,守護好祖國的一草一木。”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