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七一勳章”獲得者|西藏隆子縣玉麥鄉原鄉長卓嘎——“我願像格桑花一樣紮根在雪域邊陲”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1

  西藏隆子縣玉麥鄉(xiang) 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南麓,上世紀很長一段時間,玉麥鄉(xiang) 僅(jin) 有卓嘎(見圖,本報記者徐馭堯攝)和她的父親(qin) 桑傑曲巴、她的妹妹央宗一戶人家,被外界稱作“三人鄉(xiang) ”。

  幾十年來,卓嘎秉持“家是玉麥、國是中國”的堅定信念,以抵邊放牧、巡邏的方式守護數千平方公裏的國土,國旗掛遍走過的每一條路,踐行了“再苦再累也要守好祖國每一寸土地”的承諾。

  “讓五星紅旗永遠在我們(men) 祖祖輩輩放牧的土地上飄揚”

  玉麥鄉(xiang) ,離隆子縣城不過200公裏,卻隔著幾座大山,幾成邊陲孤島。1960年,卓嘎的父親(qin) 桑傑曲巴被任命為(wei) 西藏隆子縣玉麥鄉(xiang) 鄉(xiang) 長,是玉麥鄉(xiang) 第一任鄉(xiang) 長,從(cong) 此這個(ge) 家庭便與(yu) 玉麥血脈相連。即使其他人家陸續遷出,玉麥鄉(xiang) 隻剩桑傑曲巴和他的兩(liang) 個(ge) 女兒(er) ,一家人也未曾動搖:“這裏是我們(men) 國家的土地,必須有人來守!”

  家是玉麥,國是中國——這是身為(wei) 共產(chan) 黨(dang) 員的桑傑曲巴給卓嘎、央宗最刻骨銘心的教育。在卓嘎的記憶裏,阿爸製作國旗的情景曆曆在目……那一天,桑傑曲巴從(cong) 外麵回家,帶了幾塊紅布和黃布。“阿爸是要給我們(men) 做新衣服嗎?”卓嘎和妹妹開心極了,而桑傑曲巴則精心縫製了三麵鮮豔的五星紅旗,“這是我們(men) 中國的國旗,比我們(men) 的生命還重要!”

  三麵國旗,一麵掛在村頭最大的鬆樹上,另外兩(liang) 麵被阿爸掛在巡邊放牧的路上……從(cong) 那時起,卓嘎就記住了,“守護好祖先留下來的這片牧場,就是守衛了國家。”

  十幾歲,卓嘎開始學著阿爸,開啟自己巡邊放牧的人生。玉麥的雨季,見不到太陽,蚊蟲多,有時候還會(hui) 遭遇泥石流。瘦弱的少女沒有畏懼,趕著百餘(yu) 頭犛牛,走過玉麥1000多平方公裏的牧場、密林,一路上懸掛鮮豔的國旗。“玉麥是我們(men) 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再苦再累也要守好祖國每一寸土地。”堅守,從(cong) 小就鐫刻在卓嘎心頭……

  1988年,卓嘎擔任玉麥鄉(xiang) 鄉(xiang) 長,妹妹央宗任副鄉(xiang) 長。1996年,兩(liang) 戶人家從(cong) 紮日鄉(xiang) 回遷到玉麥,隆子縣也是第一次向這裏派了兩(liang) 名幹部,玉麥由此徹底告別了“三人鄉(xiang) ”。

  上世紀90年代,有媒體(ti) 報道了玉麥“三人鄉(xiang) ”的情況,卓嘎一家人放牧守邊的事跡傳(chuan) 遍了祖國大江南北。來自祖國內(nei) 地的信件也第一次翻越崇山峻嶺,來到卓嘎、央宗的麵前,其中還有一些求愛信。卓嘎回憶道:“當時阿爸說,我們(men) 姐妹要是嫁出玉麥,誰來放牧守邊?我們(men) 告訴阿爸,一生守在玉麥,嫁就嫁在玉麥,讓五星紅旗永遠在我們(men) 祖祖輩輩放牧的土地上飄揚!”

  “我們(men) 巡邊放牧,就是要報答黨(dang) 的恩情,就是要為(wei) 國家盡一份職責”

  1996年7月,麵對鮮紅的黨(dang) 旗,卓嘎成為(wei) 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黨(dang) 員。“阿爸說,是黨(dang) 領導西藏百萬(wan) 農(nong) 奴翻身得解放,讓我們(men) 有了土地。我們(men) 巡邊放牧,就是要報答黨(dang) 的恩情,就是要為(wei) 國家盡一份職責。”卓嘎說。

  卓嘎每天天剛亮就趕著犛牛出門,一路翻山越嶺,一直走到夜色降臨(lin) 。多少個(ge) 巡邊放牧的日子,寂寞和單調襲來時,卓嘎總會(hui) 撫摸著隨身攜帶的國旗。再看看眼前,雲(yun) 杉挺拔、樺樹青翠,漫山的杜鵑花,“我們(men) 的土地多美啊,我要永遠守護好。”卓嘎腳下自製的牛皮鞋破了縫、壞了補,一年不知要穿壞幾雙……

  玉麥的雨季,高山峽穀雲(yun) 遮霧罩,山洪、泥石流常常不期而至。有一次山洪暴發,卓嘎姐妹眼看著不遠處的洪水裹挾著山石和草木呼嘯而過,心裏不禁一陣陣發顫;落石常常從(cong) 天而降,砸傷(shang) 吃草的牛群,姐妹倆(lia) 一邊心疼地撫摸受傷(shang) 的犛牛,一邊繼續放牧巡邊……

  今年雨季的一天,記者跟著卓嘎走上她的巡邊路。泥濘的草場、成群的蚊蟲、陡峭的山坡,在這海拔3600多米的高原上,這位瘦弱的六旬老人爬上山坡,靈巧地撥開一叢(cong) 杜鵑,一頭紮進濕漉漉的樹林中……幾十年來,這條巡邊路她走了成千上萬(wan) 遍,哪裏的路該怎樣走、哪裏適合懸掛國旗和刻畫標記,她都熟稔於(yu) 胸。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玉麥鄉(xiang) 發生了可喜變化:2016年全鄉(xiang) 人口已增至9戶32人,人均年收入達到5萬(wan) 多元。在黨(dang) 的十九大召開之際,卓嘎和妹妹央宗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寫(xie) 信,匯報為(wei) 國守邊的經曆體(ti) 會(hui) 和家鄉(xiang) 的發展變化,表達同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一起繼續堅持放牧守邊、報答黨(dang) 恩的決(jue) 心。

  2017年10月2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卓嘎、央宗姐妹回信,高度評價(jia) 她們(men) 父女兩(liang) 代接力為(wei) 國守邊的行為(wei) ,並希望她們(men) “繼續傳(chuan) 承愛國守邊的精神,帶動更多牧民群眾(zhong) 像格桑花一樣紮根在雪域邊陲,做神聖國土的守護者、幸福家園的建設者”。

  “3年多來,我們(men) 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囑托,看好守好祖國疆域上的一草一木。”據卓嘎介紹,她的大女兒(er) 巴桑卓嘎大學畢業(ye) 後,回到玉麥從(cong) 事鄉(xiang) 村振興(xing) 專(zhuan) 幹的工作;央宗的兒(er) 子索朗頓珠,如今已是玉麥村第一書(shu) 記。

  “繼續做神聖國土的守護者、幸福家園的建設者”

  近年來,玉麥鄉(xiang) 的發展日新月異:一條嶄新的公路從(cong) 山外一直修到村裏,將玉麥與(yu) 外麵的世界連得更緊,從(cong) 村裏到縣城隻需4個(ge) 小時左右車程;2020年全鄉(xiang) 人口已增加到67戶234人,家家戶戶住上了裝配式小樓;村裏的旅遊、家庭民宿發展勢頭良好,卓嘎帶頭將自家房屋作為(wei) 玉麥旅遊的展示窗口……

  進入夏季,卓嘎大部分時間還是趕著犛牛放牧巡邊;假期時段,有不少外地遊客來玉麥,她還要做好玉麥發展曆史的宣講。

  玉麥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胡學民介紹,卓嘎雖然年紀大了,但有時間還是會(hui) 參加鄉(xiang) 裏的巡邊行動,“全鄉(xiang) 的幹部群眾(zhong) 都以卓嘎為(wei) 榜樣,持續開展‘重走桑傑曲巴巡邊路’活動,當好神聖國土的守護者。”

  近兩(liang) 年,卓嘎結合自己一家人愛國守邊的經曆,開展宣講活動50多次。在玉麥鄉(xiang) 開展的人居環境整治、生態環境保護等工作中,她持續發揮著示範引領作用。

  如今,這個(ge) 邊境小鎮處處煥發著生機:民宿和飯店裏遊客進進出出;校園裏傳(chuan) 出孩子們(men) 琅琅的讀書(shu) 聲;鄉(xiang) 史館、遊客服務中心正在建設;鄉(xiang) 政府前的小廣場上,五星紅旗高高飄揚……

  卓嘎小時候沒有讀過書(shu) ,會(hui) 說的普通話不多。記者離開玉麥時,請她用普通話說一句最想說的話,她脫口而出“家是玉麥,國是中國。”

  在雪域高原,到處可見紅紅白白的格桑花,稈莖纖細,卻經得起風雪;花瓣小巧,更耐得住嚴(yan) 寒。卓嘎說:“我願像格桑花一樣紮根在雪域邊陲,繼續做神聖國土的守護者、幸福家園的建設者。”

【“七一勳章”獲得者風采】

發布時間:2021年07月21日 07:53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楊安琪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