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歲的廷·巴特爾跟草原和牧民打了大半輩子交道。上周,他在人民大會(hui) 堂金色大廳領獎台,戴上了代表黨(dang) 內(nei) 最高榮譽的“七一勳章”。
“廷·巴特爾,紮根牧區、苦幹實幹的楷模,投身邊疆牧區建設40多年,探索出保護生態、發展經濟、促進增收新路子,使當地牧民生活發生積極變化。”這簡練的出場介紹,道出這位“草原的孩子”為(wei) “草原母親(qin) ”、為(wei) 牧民群眾(zhong) 所做的實事。
致富路上的奮鬥者
【回城機會(hui) 拱手相讓,他選擇在草原紮根】
盛夏,似火的驕陽,豐(feng) 茂的草原。身體(ti) 壯實的廷·巴特爾收拾完牛圈,正用衣袖擦拭汗水,他的臉龐在陽光下顯得愈發黑紅。
47年前,19歲的廷·巴特爾離開家鄉(xiang) 呼和浩特,到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爾高勒鎮薩如拉圖雅嘎查插隊。
放羊、打草、種樹、剪羊毛……凡是牧區生產(chan) 、牧民生活需要的,他都一樣樣琢磨、弄懂、學會(hui) 。
有一年,嘎查乳品廠因連年虧(kui) 損準備停產(chan) 。廷·巴特爾知道後,想方設法協調來一批生產(chan) 設備,將手工生產(chan) 變為(wei) 機器批量生產(chan) 。後來廠子扭虧(kui) 為(wei) 盈,牧民們(men) 還得到分紅。
廷·巴特爾肯吃苦、愛鑽研,很快成為(wei) 知青“標兵”,21歲時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並擔任嘎查長。
20世紀70年代末,知青開始陸續返城。廷·巴特爾說:“草原需要有人來建設。”他把機會(hui) 拱手相讓,從(cong) 此在草原紮下根。
在生產(chan) 實踐中不斷摸索嚐試、總結經驗,廷·巴特爾帶著牧民實現了明顯增收。
【扶貧公司賠了算他的,賺了都分給牧民】
進入新世紀,多數牧民的日子越過越好,可仍有20多戶牧民生活比較困難,廷·巴特爾看在眼裏、愁在心裏。
“我們(men) 黨(dang) 員幹部要先站出來。”身為(wei) 嘎查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他帶動嘎查“兩(liang) 委”班子成員慷慨捐出基礎母羊,設立“流動扶貧羊群”項目,把羊群承包給貧困戶飼養(yang) 。每年羊毛收入和80%的成活羊羔歸貧困戶所有,20%的成活羊羔歸嘎查集體(ti) 。
為(wei) 進一步帶領牧民致富,2003年,他自掏腰包建起牛業(ye) 扶貧公司,並承諾“公司賠了算我的,賺了都分給牧民”。
之後的十幾年,公司收入都拿來為(wei) 牧民繳納醫保費用,對考上大學的牧民子女資助,給購買(mai) 優(you) 良牛種、搞棚圈建設的牧民補貼。2018年公司解散時,他把公司235頭牛和16萬(wan) 元全部資產(chan) 分給牧民。
“他帶頭,我們(men) 跟著學、照著做,一年純收入30多萬(wan) 元。”說起廷·巴特爾,嘎查牧民雲(yun) 亮滿心敬佩,“我們(men) 跟著他過上了好日子。”
綠色發展排頭兵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
漫步在廷·巴特爾家的牧場,隻見天藍水碧、草長鶯飛。“三四十年前這裏卻是牧草稀疏、白沙遍地。”廷·巴特爾說。
20世紀80年代初,內(nei) 蒙古牧區推行草畜雙承包責任製。分到基礎母畜,牧民紛紛擴大養(yang) 殖規模,養(yang) 殖規模漸漸超出草原承載力。薩如拉圖雅嘎查位於(yu) 渾善達克沙地西北邊緣,草場沙化更為(wei) 明顯。
“草原是我們(men) 的命根子,不能惡化下去,得趕快想辦法。”廷·巴特爾挨家挨戶號召人們(men) 圍欄輪牧,但接受者寥寥。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1986年,他賣掉自家60隻羊,圈起300多畝(mu) 草場封育,第二年打下9馬車草,相當於(yu) 其他牧民1000畝(mu) 草場的打草量。牧民們(men) 看到效果,紛紛向他學習(xi) 。
【牧民學他“減羊增牛”,草原漸漸恢複“元氣”】
“保護草原生態,減輕草原負荷,還得從(cong) 養(yang) 殖上做文章。”1993年,廷·巴特爾擔任嘎查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後,用更多心力解決(jue) 草原生態與(yu) 牧業(ye) 生產(chan) 之間的矛盾。
1998年,他把家裏200多隻羊全都賣掉,改養(yang) 肉牛,還琢磨出一套“蹄腿理論”。
“一頭牛的收入頂不頂5隻羊?”“一頭牛4條腿,5隻羊20隻蹄子,哪個(ge) 對草場破壞大?”他耐心地向牧民們(men) 介紹、解釋、示範,學他“減羊增牛”的牧民越來越多,草原漸漸恢複“元氣”。他還鼓勵牧民發展奶食品加工和生態旅遊業(ye) ……
堅持草畜平衡、綠色發展,廷·巴特爾的理念和做法產(chan) 生以點帶麵的示範效應,被推廣到內(nei) 蒙古不少牧區,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保障了牧民收入。
無私奉獻傳(chuan) 經驗
【有牧民來訪,他毫無保留地交流經驗】
廷·巴特爾與(yu) 老伴兒(er) 居住的房屋附近,有一座藍頂白牆的彩鋼房,裏麵擺著桌椅,還有一塊塊圖文並茂的展板,展示他發展畜牧業(ye) 的智慧和成果。
這是2010年由當地政府支持建成的一處農(nong) 牧民培訓基地,年均接待2萬(wan) 餘(yu) 人次。在這個(ge) 大講堂裏,廷·巴特爾現身說法,無償(chang) 傳(chuan) 授生態保護、科學養(yang) 畜、算賬理財等經驗。
盡管忙碌,隻要有牧民來訪,廷·巴特爾都會(hui) 放下手頭的活兒(er) ,毫無保留地與(yu) 他們(men) 交流經驗。“隻要我的做法對大夥(huo) 兒(er) 有用,我就有責任和義(yi) 務全部傳(chuan) 授給他們(men) 。”
【步入晚年仍發揮餘(yu) 熱,初心不改】
“現在大夥(huo) 兒(er) 想增收,可以朝‘四點平衡’努力,也就是收入最高、支出最低、勞動強度最小、生態最好。”在一塊塊圖文並茂的展板前,廷·巴特爾正在給到訪的牧民們(men) 講解增收的好辦法。
牧民們(men) 若有所思地點點頭,不時向他提問。“把牛控製在多少頭比較好?”“過冬掉膘太多怎麽(me) 辦?”……廷·巴特爾一一進行耐心解答。
有一次,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20多名想回鄉(xiang) 創業(ye) 的大學畢業(ye) 生來找廷·巴特爾學習(xi) 。年輕人回鄉(xiang) 創業(ye) 的這股熱情深深打動了廷·巴特爾,他越講越起勁,從(cong) 自己設計的棚圈設施,到自建生態魚塘,再到家裏的循環節水網絡,都詳細演示、講解。年輕人學得十分投入,在他家待了一整天。
40多年前,廷·巴特爾做了紮根草原的人生抉擇,風雨砥礪,昂首奮進。如今,步入晚年的他依舊發揮餘(yu) 熱,初心不改。
“跟大夥(huo) 兒(er) 一起保護草原、過好日子,以前我是這麽(me) 做的,以後也要繼續這麽(me) 做下去。”他說。
延伸閱讀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