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年僅(jin) 19歲的蒙古族青年廷·巴特爾(見上圖,新華社記者才揚攝)從(cong) 呼和浩特市高中畢業(ye) 後,同40多名知青插隊到錫林郭勒盟的阿巴嘎旗白音高勒(現洪格爾高勒鎮)薩如拉圖雅大隊。不久,他當選薩如拉圖雅大隊隊長並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1993年當選嘎查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持續至今年6月份。上世紀80年代初,他送走最後一名返城的知青,卻毅然決(jue) 然地留了下來,發誓要帶領廣大牧民建設現代化新牧區。
知青隊伍隻留下了他一個(ge) 人。廷·巴特爾的父親(qin) 廷懋是1955年授銜的少將,“文革”後擔任過內(nei) 蒙古自治區黨(dang) 委第二書(shu) 記、人大常委會(hui) 主任。按理說,他是最具有返城條件的。1981年底,他和嘎查姑娘額爾登其木格結婚。從(cong) 此,這位將軍(jun) 的兒(er) 子把人生的根深深地紮在了那塊偏遠、貧瘠、封閉落後的草原上。
在幾十年的實踐中,這位現代牧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凝結出一套新牧區建設的經驗,不僅(jin) 造福一方牧民,也成為(wei) 全國各地建設現代化農(nong) 牧業(ye) 學習(xi) 的典範。設在他家牧場上的全盟農(nong) 牧民培訓基地已累計培訓區內(nei) 外人員兩(liang) 萬(wan) 多人次。
廷·巴特爾經過核算:一頭牛的收入能頂5隻羊,他建議牧民盡量多養(yang) 牛。麵對牧民們(men) 的不理解,他率先做通妻子的工作,將自家400多隻羊賣掉,全部改養(yang) 肉牛。實踐證明,不僅(jin) 草原得到修養(yang) ,生態恢複,收入也大幅度提升。後來牧民們(men) 紛紛效仿這一成功實踐,取得顯著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廷·巴特爾提出科學劃區輪牧。他把草場科學地劃分為(wei) 9塊,每塊草場都能得到相應的修複時間,僅(jin) 幾年工夫,曾是全嘎查最差的草場就變成最好的草場;牧民爭(zheng) 先恐後地效仿。他還帶領大家不斷創新:流動扶貧羊群、打草不拉草、棚圈建設與(yu) 生態魚塘建設,等等。這些創新來源於(yu) 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深受廣大牧民歡迎。此外,他還帶領群眾(zhong) 積極拓寬增收渠道,成立股份製公司,發展鮮奶加工銷售、風幹肉加工銷售、牧民之家旅遊業(ye) ,等等。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