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科技大會(hui)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hui) 、兩(liang) 院院士大會(hui) 上的講話
(2024年6月24日)
習(xi) 近平
各位院士,同誌們(men) 、朋友們(men) :
這次大會(hui) 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偉(wei) 業(ye) 關(guan) 鍵時期召開的一次科技盛會(hui) 。首先,我代表黨(dang) 中央,向獲得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集體(ti) 和個(ge) 人表示熱烈祝賀!向兩(liang) 院院士和廣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誠摯問候!向與(yu) 會(hui) 的外籍院士和國際科學界的朋友們(men) 表示熱烈歡迎!
科技興(xing) 則民族興(xing) ,科技強則國家強。我們(men) 黨(dang) 曆來高度重視科技事業(ye) 發展。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黨(dang) 中央深入推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任務,確立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奮鬥目標,不斷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充分激發科技人員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有力推進科技自立自強,我國科技事業(ye) 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基礎前沿研究實現新突破,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物質科學、空間科學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微分幾何學兩(liang) 大核心猜想被成功證明,化學小分子誘導人體(ti) 細胞實現重編程,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澱粉實現“技術造物”。戰略高技術領域迎來新跨越,“嫦娥”攬月,“天和”駐空,“天問”探火,“地殼一號”挺進地球深處,“奮鬥者”號探秘萬(wan) 米深海,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商運投產(chan) 。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第一顆6G衛星發射成功,北鬥導航提供全球精準服務,國產(chan) 大飛機實現商飛,高鐵技術樹起國際標杆,新能源汽車為(wei) 全球汽車產(chan) 業(ye) 增添新動力,生物育種、新藥創製、綠色低碳技術助力糧食安全和健康中國、美麗(li) 中國建設。科技體(ti) 製改革打開新局麵,科技管理體(ti) 製實現重塑,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布局,創新主體(ti) 和人才活力進一步釋放。國際開放合作取得新進展,主動發起國際科技合作倡議,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我國作為(wei) 全球創新重要一極的影響力持續提升。這些都為(wei) 建成科技強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新時代科技事業(ye) 發展實踐中,我們(men) 不斷深化規律性認識,積累了許多重要經驗。主要是:堅持黨(dang) 的全麵領導,加強黨(dang) 中央對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觀大勢、謀全局、抓根本,保證科技事業(ye) 發展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立足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發揮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you) 勢,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把科技命脈和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堅持創新引領發展,樹牢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的理念,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保障高水平安全。堅持“四個(ge) 麵向”的戰略導向,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強科技創新全鏈條部署、全領域布局,全麵增強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堅持以深化改革激發創新活力,堅決(jue) 破除束縛科技創新的思想觀念和體(ti) 製機製障礙,切實把製度優(you) 勢轉化為(wei) 科技競爭(zheng) 優(you) 勢。堅持推動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統籌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體(ti) 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yang) 。堅持培育創新文化,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新基因,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使崇尚科學、追求創新在全社會(hui) 蔚然成風。堅持科技開放合作造福人類,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為(wei) 應對全球性挑戰、促進人類發展進步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這些經驗彌足珍貴,必須長期堅持並在實踐中不斷豐(feng) 富發展。
各位院士,同誌們(men) 、朋友們(men) !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深入發展。科學研究向極宏觀拓展、向極微觀深入、向極端條件邁進、向極綜合交叉發力,不斷突破人類認知邊界。技術創新進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躍期,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生物技術等前沿技術集中湧現,引發鏈式變革。與(yu) 此同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科技革命與(yu) 大國博弈相互交織,高技術領域成為(wei) 國際競爭(zheng) 最前沿和主戰場,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發展格局。雖然我國科技事業(ye) 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原始創新能力還相對薄弱,一些關(guan) 鍵核心技術受製於(yu) 人,頂尖科技人才不足,必須進一步增強緊迫感,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搶占科技競爭(zheng) 和未來發展製高點。
黨(dang) 的二十大明確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偉(wei) 業(ye) 的中心任務。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必須充分認識科技的戰略先導地位和根本支撐作用,錨定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我們(men) 要建成的科技強國,應當具有居於(yu) 世界前列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支撐經濟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整體(ti) 躍升,增進人類福祉,推動全球發展。必須具備以下基本要素:一是擁有強大的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持續產(chan) 出重大原創性、顛覆性科技成果。二是擁有強大的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能力,有力支撐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三是擁有強大的國際影響力和引領力,成為(wei) 世界重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四是擁有強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養(yang) 和集聚能力,不斷壯大國際頂尖科技人才隊伍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五是擁有強大的科技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形成世界一流的創新生態和科研環境。
各位院士,同誌們(men) 、朋友們(men) !
現在距離實現建成科技強國目標隻有11年時間了。我們(men) 要以“十年磨一劍”的堅定決(jue) 心和頑強意誌,隻爭(zheng) 朝夕、埋頭苦幹,一步一個(ge) 腳印把這一戰略目標變為(wei) 現實。
第一,充分發揮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優(you) 勢,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完善黨(dang) 中央對科技工作集中統一領導的體(ti) 製,加強戰略規劃、政策措施、重大任務、科研力量、資源平台、區域創新等方麵的統籌,構建協同高效的決(jue) 策指揮體(ti) 係和組織實施體(ti) 係,凝聚推動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要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決(jue) 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各方麵作用,調動產(chan) 學研各環節的積極性,形成共促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的工作格局。要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優(you) 化定位和布局,完善國家實驗室體(ti) 係,增強國家創新體(ti) 係一體(ti) 化能力。要保持戰略定力,堅持有所為(wei) 有所不為(wei) ,突出國家戰略需求,在若幹重要領域實施科技戰略部署,凝練實施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項目,形成競爭(zheng) 優(you) 勢,贏得戰略主動。要提高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完善競爭(zheng) 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投入機製,強化麵向重大科學問題的協同攻關(guan) ,同時鼓勵自由探索,努力提出原創基礎理論、掌握底層技術原理,築牢科技創新根基和底座。
第二,紮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融合的基礎是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要聚焦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針對集成電路、工業(ye) 母機、基礎軟件、先進材料、科研儀(yi) 器、核心種源等瓶頸製約,加大技術研發力度,為(wei) 確保重要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自主安全可控提供科技支撐。要瞄準未來科技和產(chan) 業(ye) 發展製高點,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科技創新,培育發展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未來產(chan) 業(ye) 。要積極運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推動產(chan) 業(ye) 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融合的關(guan) 鍵是強化企業(ye) 科技創新主體(ti) 地位。要充分發揮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龍頭作用,鼓勵中小企業(ye) 和民營企業(ye) 科技創新,支持企業(ye) 牽頭或參與(yu) 國家重大科技項目。要引導企業(ye) 與(yu) 高校、科研機構密切合作,麵向產(chan) 業(ye) 需求共同凝練科技問題、聯合開展科研攻關(guan) 、協同培養(yang) 科技人才,推動企業(ye) 主導的產(chan) 學研融通創新。
融合的途徑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要依托我國產(chan) 業(ye) 基礎優(you) 勢和超大規模市場優(you) 勢,加強國家技術轉移體(ti) 係建設,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場服務,促進自主攻關(guan) 產(chan) 品推廣應用和迭代升級,使更多科技成果從(cong) 樣品變成產(chan) 品、形成產(chan) 業(ye) 。要做好科技金融這篇文章,引導金融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第三,全麵深化科技體(ti) 製機製改革,充分激發創新創造活力。要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針對我國科技創新組織化協同化程度不高,科技資源分散、重複等問題,深化科技管理體(ti) 製改革,統籌各類創新平台建設,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完善區域科技創新布局,強化央地協同聯動,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高地。要改進科技計劃管理,深化科技經費分配和管理使用機製改革,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提升科技創新投入效能。
近年來,為(wei) 科研人員鬆綁減負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但也有不少科研人員反映,各種非學術負擔仍然較重。要堅持“破四唯”和“立新標”相結合,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動規律的分類評價(jia) 體(ti) 係和考核機製。要完善科技獎勵、收入分配、成果賦權等激勵製度,讓更多優(you) 秀人才得到合理回報、釋放創新活力。要持續整治濫發“帽子”、“牌子”之風,讓科研人員心無旁騖、潛心鑽研,切實減少為(wei) 報項目、發論文、評獎勵、爭(zheng) 資源而分心傷(shang) 神。
第四,一體(ti) 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ye) 發展,構築人才競爭(zheng) 優(you) 勢。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yang) 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內(nei) 在一致、相互支撐。要增強係統觀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體(ti) 製機製一體(ti) 改革,完善科教協同育人機製,加快培養(yang) 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you) 良的創新型人才隊伍。
當前,我國人才培養(yang) 與(yu) 科技創新供需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要堅持以科技創新需求為(wei) 牽引,優(you) 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創新人才培養(yang) 模式,切實提高人才自主培養(yang) 水平和質量。要把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作為(wei) 重中之重,著力培養(yang) 造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jun) 人才和創新團隊,著力培養(yang) 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要突出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yang) ,對他們(men) 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精心引導、熱忱關(guan) 懷,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脫穎而出。
要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形成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人才製度體(ti) 係,構築匯聚全球智慧資源的創新高地。
人才成長和發展,離不開創新文化土壤的滋養(yang) 。要持續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hui) 氛圍,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激勵廣大科研人員誌存高遠、愛國奉獻、矢誌創新。要加強科研誠信和作風學風建設,推動形成風清氣正的科研生態。
第五,深入踐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推動科技開放合作。科技進步是世界性、時代性課題,唯有開放合作才是正道。國際環境越複雜,我們(men) 越要敞開胸懷、打開大門,統籌開放和安全,在開放合作中實現自立自強。
要深入踐行國際科技合作倡議,拓寬政府和民間交流合作渠道,發揮共建“一帶一路”等平台作用,牽頭組織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支持各國科研人員聯合攻關(guan) 。要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深度參與(yu) 全球科技治理,同世界各國攜手打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國際科技發展環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戰,讓科技更好造福人類。
各位院士,同誌們(men) 、朋友們(men) !
建設科技強國,科技戰線重任在肩、使命光榮!希望兩(liang) 院院士作為(wei) 科技界傑出代表,衝(chong) 鋒在前、勇挑重擔,當好科技前沿的開拓者、重大任務的擔綱者、青年人才成長的引領者、科學家精神的示範者,為(wei) 我國科技事業(ye) 發展再立新功!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自覺把學術追求融入建設科技強國的偉(wei) 大事業(ye) ,銳意進取、追求卓越,創造出無愧時代、不負人民的新業(ye) 績!
建設科技強國,是全黨(dang) 全國的共同責任。各級黨(dang) 委和政府要認真貫徹黨(dang) 中央決(jue) 策部署,切實加強對科技工作的組織領導、科學管理,全力做好服務保障。各級領導幹部要重視學習(xi) 科技新知識,增強領導和推動科技工作的本領。
各位院士,同誌們(men) 、朋友們(men) !
把我國建設成為(wei) 科技強國,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夢想,一代又一代中華兒(er) 女為(wei) 之殫精竭慮、不懈奮鬥。現在,曆史的接力棒已經交到了我們(men) 這一代人手中。我們(men) 要樹立雄心壯誌,鼓足幹勁、發憤圖強、團結奮鬥,朝著建成科技強國的宏偉(wei) 目標奮勇前進!
延伸閱讀
全國科技大會(hui)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hui) 兩(liang) 院院士大會(hui) 在京召開 習(xi) 近平為(wei)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等頒獎並發表重要講話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