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件信息
主要內容

  【文字實錄】

  大家好,我是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的邵聲。

  大家一定都聽說過“休克療法”這個(ge) 詞。它原本是一個(ge) 醫學術語,20世紀80年代中期,被美國經濟學家薩克斯引入到經濟學領域。“休克療法”以英美國家的新自由主義(yi) 理論為(wei) 基礎,主張通過激進的私有化、市場化和自由化改革來推動經濟轉型。

  1992年,為(wei) 了擺脫通貨膨脹、債(zhai) 務危機,俄羅斯照搬照抄新自由主義(yi) 理論,在國內(nei) 全麵推行“休克療法”,結果不僅(jin) 沒能擺脫困境,反而陷入了更嚴(yan) 重的經濟危機。事實上,從(cong) 20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發展中國家也和俄羅斯一樣,因為(wei) 套用西方的理論和經驗,在現代化過程中頻頻遭遇挫折。

  與(yu) 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一時期的中國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並保持堅定的信心和決(jue) 心,結果不僅(jin) 創造出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hui) 長期穩定的兩(liang) 大奇跡,還開辟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總結黨(dang) 的曆史經驗時指出,“不論過去、現在和將來,我們(men) 都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堅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正因如此,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將“必須堅持自信自立”,作為(wei) 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那麽(me) ,這種自信自立從(cong) 何而來?又有哪些具體(ti) 的表現呢?

  自信自立源於(yu) 我們(men) 對馬克思主義(yi) 的信仰。馬克思主義(yi) 對西方資本主義(yi) 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資本至上、兩(liang) 極分化、物欲膨脹、殖民掠奪等現象進行了總結反思,指出社會(hui) 發展應當把滿足人的真實需要,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麵的發展作為(wei) 最終目標。正是在馬克思主義(yi) 這種以人為(wei) 中心的發展理念的指引下,我們(men) 黨(dang) 在探索發展道路時,既不刻舟求劍,也不照搬照抄,而是始終以人民群眾(zhong) 的真實需要為(wei) 出發點和落腳點,並以此開辟出具有共同富裕、和諧共生等特征的中國式現代化。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們(men) 進一步聚焦“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動社會(hui) 發展從(cong) “有沒有”到“好不好”的深刻轉變。這些年,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反複強調“高質量發展”,就是這個(ge) 原因。改革開放之初,由於(yu) 經濟底子薄,人民生活水平低,我們(men) 更關(guan) 注經濟高速增長,更關(guan) 心老百姓吃得飽、穿得暖等基本民生問題。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們(men) 現在在生產(chan) 能力和生活水平上都有了大幅度提升,老百姓關(guan) 心的問題也逐漸從(cong) “衣食無憂”轉向“高品質生活”。比如,人們(men) 現在不僅(jin) 要求有學上、有醫看、有房住,更要求上好學、看良醫、住好房。

  對於(yu) 這些問題,我們(men) 並不像一些國家一樣,簡單地甩給市場去解決(jue) ,而是積極探索有效市場和有為(wei) 政府更好結合,針對人民群眾(zhong) 最關(guan) 心的領域,精準提供基本公共服務。

  截至2022年,中國人均GDP超過1.2萬(wan) 美元,形成世界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ti) ;義(yi) 務教育入學率接近100%;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5億(yi) 人,基本養(yang) 老保險覆蓋達10.5億(yi) 人。這些成就的取得,不僅(jin) 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ti) 人民,也生動地展現了馬克思主義(yi) 以人為(wei) 中心的發展理念。

  自信自立也源於(yu) 我們(men) 對中國國情的深刻把握。中國目前有14多億(yi) 人口,大致相當於(yu) 10個(ge) 俄羅斯、3個(ge) 歐盟、4個(ge) 美國的人口。如此量級的人口整體(ti) 邁入現代化社會(hui) ,可以說是“前無古人”,沒法“抄作業(ye) ”。同時,大有大的難處,我們(men) 資源總量大,但人口基數也大,這麽(me) 一算,我們(men) 又是世界上人均占有量較低的資源小國。比如,我們(men) 的人口數量約占世界的18%,而耕地麵積隻占世界的8%左右。

  如何解決(jue) 這種矛盾?老牌資本主義(yi) 國家在遇到類似問題時,往往通過對外擴張、殖民掠奪來解決(jue) ,而這種做法顯然不適用於(yu) 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中國。一些發展中國家在遇到這類問題時,則寄希望於(yu) 糧食進口、國際貿易來解決(jue) ,而這種辦法顯然也不適合中國。因為(wei) ,作為(wei) 一個(ge) 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大國,如果我們(men) 自己不能解決(jue) 自己的吃飯問題,那麽(me) 整個(ge) 世界都幫不上忙。

  在這方麵,中國長期實踐和總結出來的經驗是: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全體(ti) 人民的辛勤勞動和創新創造發展壯大自己。比如,我們(men) 通過研發雜交水稻,提高糧食畝(mu) 產(chan) 量,解決(jue) 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最近10年,我們(men) 繼續堅守“18億(yi) 畝(mu) 耕地紅線”,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guan) ,保持水稻、小麥等品種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縮小玉米、大豆、生豬、奶牛等品種與(yu) 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確保中國人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裏。這對於(yu) 我們(men) 牢牢掌握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有著重要意義(yi) 。

  自信自立還源於(yu) 我們(men) 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五千多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曆久彌新、生生不息,成為(wei) 人類曆史上唯一自古延續至今的文明,靠的正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文化精神。不僅(jin) 如此,我們(men) 傳(chuan) 統文化中蘊含的民本、和合、大同等理念,還與(yu) 馬克思主義(yi) 中的人民主體(ti) 、社會(hui) 和諧、共產(chan) 主義(yi) 等思想相契合,對於(yu) 克服世界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極端個(ge) 人主義(yi) 、資本無序擴張、弱肉強食規則、文明對抗思維等弊病,有很重要的價(jia) 值。

  正像英國哲學家羅素曾經指出的那樣:“中國至高無上的倫(lun) 理品質中的一些東(dong) 西,現代世界極為(wei) 需要。”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繼續傳(chuan) 承中華文化中民為(wei) 邦本、天人合一、天下為(wei) 公等思想,提出精準扶貧、綠色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等主張,為(wei) 共同富裕、和諧共生、和平發展等理念注入了文化精神。

  比如,我們(men) 在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就是基於(yu) 中華文化中的開放包容、和合共生的思維,把中國的和平發展與(yu) 世界的繁榮幸福連接起來。截至2022年,已有151個(ge) 國家、32個(ge) 國際組織與(yu) 中國簽署200餘(yu) 份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文件,跨越不同地域、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文明,共同繪就了一幅美美與(yu) 共、斑斕壯麗(li) 的人類文明畫卷。

  魯迅先生曾說:“什麽(me) 是路?就是從(cong) 沒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cong) 隻有荊棘的地方開辟出來的。”但是如何能夠開辟出新的道路,離不開人的信仰、信念、信心,誌氣、骨氣、底氣。可以說,正是堅持自信自立,中國式現代化才能夠打破“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為(wei) 廣大發展中國家獨立自主邁向現代化提供全新選擇,為(wei) 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提供新的文明理想,這必將對世界曆史進程產(chan) 生深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