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 | 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為(wei) 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2020年9月28日)

  我多次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chuan) 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ye) ,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hui) 政治意義(yi) 的工作。曆史文化領域的鬥爭(zheng) 會(hui) 長期存在,我們(men) 必須高度重視考古工作,用事實回擊對中華民族曆史的各種歪曲汙蔑,為(wei) 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第一,繼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我國古代曆史還有許多未知領域,考古工作任重道遠。比如,夏代史研究還存在大量空白,因缺乏足夠的文字記載,通過考古發現來證實為(wei) 信史就顯得特別重要。又比如,“三皇五帝”等史前人物,是神話傳(chuan) 說還是確有其人?也需要考古工作去揭開謎底。要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yu) 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加強考古資源調查和政策需求調研工作,提高考古工作規劃水平。要圍繞一些重大曆史問題作出總體(ti) 安排,集中力量攻關(guan) ,不斷取得新突破。

  第二,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闡釋工作。考古學界要會(hui) 同經濟、法律、政治、文化、社會(hui) 、生態、科技、醫學等領域研究人員,做好出土文物和遺址的研究闡釋工作,把我國文明起源和發展以及對人類的重大貢獻更加清晰、更加全麵地呈現出來。要吸收最新史學研究成果,及時對我國古代曆史部分內(nei) 容進行完善,以完整準確講述我國古代曆史,更好發揮以史育人作用。

  第三,搞好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考古遺跡和曆史文物是曆史的見證,必須保護好、利用好。要建立健全曆史文化遺產(chan) 資源資產(chan) 管理製度,建設國家文物資源大數據庫,加強相關(guan) 領域文物資源普查、名錄公布的統籌指導,強化技術支撐,引導社會(hui) 參與(yu) 。要把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放在第一位,同時要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麵充分發揮作用。要健全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機製,把文物保護管理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編製和實施。要製定“先考古、後出讓”的製度設計和配套政策,對可能存在曆史文化遺存的土地,在依法完成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前不得使用。要深刻汲取國內(nei) 外重大文物災害事故教訓,督察落實主體(ti) 責任,強化隱患整治,增強曆史文化遺產(chan) 防護能力。要加強執法督察,規範舉(ju) 報流程,嚴(yan) 厲打擊文物犯罪。

  第四,加強考古能力建設和學科建設。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yi) 和曆史唯物主義(yi) ,深入進行理論探索,包括探討符合曆史實際的人類文明特別是中華文明的認定標準,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增強中國考古學在國際考古學界的影響力、話語權。要運用科學技術提供的新手段新工具,提高考古工作發現和分析能力,提高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能力。要積極培養(yang) 壯大考古隊伍,讓更多年輕人熱愛、投身考古事業(ye) ,讓考古事業(ye) 後繼有人、人才輩出。

  ※這是習(xi) 近平在主持中共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ti) 學習(xi) 時講話的一部分。

  延伸閱讀

  習(xi) 近平: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學習(xi) 專(zhuan) 欄

《習(xi) 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學習(xi) 專(zhuan) 欄

發布時間:2022年09月21日 14:06 來源:ky体育中心 編輯:許建文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