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習(xi) 近平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為(wei) 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
縱觀曆史,中華文明具有獨特文化基因和自身發展曆程,植根於(yu) 中華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與(yu) 時代共進步,有著旺盛生命力。
我國浩如煙海的文獻典籍記錄了中國3000多年的曆史,同時在甲骨文發明以前在中華大地還有1000多年的文明發展史、超過百萬(wan) 年的人類發展史並沒有文字記載。考古學者將埋藏於(yu) 地下的古代遺存發掘出土,將塵封的曆史揭示出來,將對它們(men) 的解讀和認識轉化為(wei) 新的曆史知識。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曆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認識曆史離不開考古學。當今中國正經曆廣泛而深刻的社會(hui) 變革,也正進行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偉(wei) 大實踐創新。我們(men) 的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曆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曆史正確方向之上。我多次強調,各級黨(dang) 委(黨(dang) 組)和領導幹部應該盡可能多地學習(xi) 和掌握一些我國曆史知識。今天,我們(men) 以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yi) 為(wei) 題舉(ju) 行第二十三次集體(ti) 學習(xi) ,目的是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
2020年9月22日,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國家主席、中央軍(jun) 委主席習(xi) 近平在京主持召開教育文化衛生體(ti) 育領域專(zhuan) 家代表座談會(hui) 並發表重要講話,就“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hui) 發展聽取意見和建議。新華社記者 鞠鵬/攝
一、充分認識我國考古工作的重大成就和重要意義(yi)
考古學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學科。百萬(wan) 年的人類起源史和上萬(wan) 年的人類史前文明史,主要依靠考古成果來建構。即使是有文字記載以後的文明史,也需要通過考古工作來參考、印證、豐(feng) 富、完善。曆史文化遺產(chan) 不僅(jin) 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jin) 屬於(yu) 我們(men) ,也屬於(yu) 子孫後代。保護好、傳(chuan) 承好曆史文化遺產(chan) 是對曆史負責、對人民負責。我們(men) 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曆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豐(feng) 富全社會(hui) 曆史文化滋養(yang) 。
我國很早就有了考古學研究。1921年,我國開始對仰韶文化遺跡進行考察,我國現代考古學由此誕生,即將走過百年曆程。新中國成立後,我們(men) 黨(dang) 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建立健全考古工作體(ti) 係,專(zhuan) 業(ye) 隊伍不斷壯大,工作規模不斷擴大,重要發現層出不窮,學術研究和技術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國際學術話語權明顯提升。即使是在六、七十年代,我國在秦始皇陵兵馬俑、馬王堆漢墓、河姆渡遺址等考古工作中也取得了重大成果。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考古工作進入快速發展時期。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黨(dang) 中央把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工作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多次就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工作提出要求,到地方考察時也看了不少當地重要曆史文化遺產(chan) 。去年8月,我在敦煌研究院主持召開座談會(hui) 並就文物保護和研究工作發表了講話。
2020年5月11日至12日,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國家主席、中央軍(jun) 委主席習(xi) 近平在山西考察。這是5月11日下午,習(xi) 近平在大同市雲(yun) 岡(gang) 石窟考察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情況。新華社記者 劉彬/攝
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鬥,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曆史軸線,增強了曆史信度,豐(feng) 富了曆史內(nei) 涵,活化了曆史場景。概括起來講,主要有以下幾個(ge) 方麵。
一是考古發現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曆史脈絡。我國考古發現的重大成就實證了我國百萬(wan) 年的人類史、一萬(wan) 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最新考古成果表明,我國是東(dong) 方人類的故鄉(xiang) ,同非洲並列人類起源最早之地;北京猿人在50萬(wan) 年前就發明人工用火術,為(wei) 全球最早之一;早在1萬(wan) 年前,我們(men) 的先人就種植粟、水稻,農(nong) 業(ye) 起源同西亞(ya) 北非並列第一;我國在樂(le) 器、獨木舟、水利設施、天文等方麵的發明發現也是全球最早或最早者之一。考古成果還說明了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ti) 、家國一體(ti) 的形成發展過程,揭示了中國社會(hui) 賴以生存發展的價(jia) 值觀和中華民族日用而不覺的文化基因。這些重大成就為(wei) 我們(men) 更好研究中華文明史、塑造全民族曆史認知提供了一手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文化、社會(hui) 、曆史意義(yi) 。
二是考古發現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我國考古發現的重大成就充分說明,我國在新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等各個(ge) 時代的古代文明發展成就上都走在世界前列,我國先民在培育農(nong) 作物、馴化野生動物、尋醫問藥、觀天文察地理、製造工具、創立文字、發現和發明科技、建設村落、營造都市、建構和治理國家、創造和發展文化藝術等各個(ge) 領域都取得了令人讚歎的成就。這些重大成就展示了中華民族開拓創新、與(yu) 時俱進、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是蘊涵著豐(feng) 富知識、智慧、藝術的無盡寶藏,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三是考古發現展示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續至今、從(cong) 未中斷的文明。長期以來,中華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無、交流借鑒,向世界貢獻了深刻的思想體(ti) 係、豐(feng) 富的科技文化藝術成果、獨特的製度創造,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進程。中國古代農(nong) 業(ye) 技術、“四大發明”以及漆器、絲(si) 綢、瓷器、生鐵和製鋼技術、郡縣製、科舉(ju) 製等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鮮明的獨創性。這些重大成就展示了我國在悠久曆史進程中為(wei) 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的突出貢獻,也展示了中華民族以和為(wei) 貴的和平性格、海納百川的包容特質、天下一家的大國氣度。
長期以來,我國考古工作取得重大進展,考古發現取得豐(feng) 碩成果。廣大考古工作者風餐露宿、青燈黃卷,展現了深厚的愛國情懷、堅定的學術誌向、頑強的工作作風。在這裏,我代表黨(dang) 中央,向全國廣大考古工作者致以誠摯的問候!
二、做好我國考古工作和曆史研究
我多次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chuan) 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ye) ,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hui) 政治意義(yi) 的工作。曆史文化領域的鬥爭(zheng) 會(hui) 長期存在,我們(men) 必須高度重視考古工作,用事實回擊對中華民族曆史的各種歪曲汙蔑,為(wei) 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第一,繼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我國古代曆史還有許多未知領域,考古工作任重道遠。比如,夏代史研究還存在大量空白,因缺乏足夠的文字記載,通過考古發現來證實為(wei) 信史就顯得特別重要。又比如,“三皇五帝”等史前人物,是神話傳(chuan) 說還是確有其人?也需要考古工作去揭開謎底。要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yu) 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加強考古資源調查和政策需求調研工作,提高考古工作規劃水平。要圍繞一些重大曆史問題作出總體(ti) 安排,集中力量攻關(guan) ,不斷取得新突破。
2019年9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yi) 式在北京人民大會(hui) 堂金色大廳隆重舉(ju) 行。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國家主席、中央軍(jun) 委主席習(xi) 近平向“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樊錦詩頒授獎章。新華社記者 王曄/攝
第二,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闡釋工作。考古學界要會(hui) 同經濟、法律、政治、文化、社會(hui) 、生態、科技、醫學等領域研究人員,做好出土文物和遺址的研究闡釋工作,把我國文明起源和發展以及對人類的重大貢獻更加清晰、更加全麵地呈現出來。要吸收最新史學研究成果,及時對我國古代曆史部分內(nei) 容進行完善,以完整準確講述我國古代曆史,更好發揮以史育人作用。
第三,搞好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考古遺跡和曆史文物是曆史的見證,必須保護好、利用好。要建立健全曆史文化遺產(chan) 資源資產(chan) 管理製度,建設國家文物資源大數據庫,加強相關(guan) 領域文物資源普查、名錄公布的統籌指導,強化技術支撐,引導社會(hui) 參與(yu) 。要把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放在第一位,同時要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麵充分發揮作用。要健全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機製,把文物保護管理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編製和實施。要製定“先考古、後出讓”的製度設計和配套政策,對可能存在曆史文化遺存的土地,在依法完成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前不得使用。要深刻汲取國內(nei) 外重大文物災害事故教訓,督察落實主體(ti) 責任,強化隱患整治,增強曆史文化遺產(chan) 防護能力。要加強執法督察,規範舉(ju) 報流程,嚴(yan) 厲打擊文物犯罪。
第四,加強考古能力建設和學科建設。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yi) 和曆史唯物主義(yi) ,深入進行理論探索,包括探討符合曆史實際的人類文明特別是中華文明的認定標準,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增強中國考古學在國際考古學界的影響力、話語權。要運用科學技術提供的新手段新工具,提高考古工作發現和分析能力,提高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能力。要積極培養(yang) 壯大考古隊伍,讓更多年輕人熱愛、投身考古事業(ye) ,讓考古事業(ye) 後繼有人、人才輩出。
三、用好考古和曆史研究成果
在曆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wei) 大民族精神和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精神力量,要結合新的實際發揚光大。要通過深入學習(xi) 曆史,加強考古成果和曆史研究成果的傳(chuan) 播,教育引導廣大幹部群眾(zhong) 特別是青少年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曆史脈絡,認識中華文明取得的燦爛成就,認識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
要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曆史故事。要運用我國考古成果和曆史研究成果,通過對外宣傳(chuan) 、交流研討等方式,向國際社會(hui) 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講清楚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讓世界了解中國曆史、了解中華民族精神,從(cong) 而不斷加深對當今中國的認知和理解,營造良好國際輿論氛圍。
各級黨(dang) 委和政府要牢固樹立保護曆史文化遺產(chan) 責任重大的觀念,關(guan) 心愛護考古工作者,積極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麵的支持,為(wei) 考古事業(ye) 、文物保護、曆史研究創造良好條件。
※這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2020年9月28日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ti) 學習(xi) 時的講話。
延伸閱讀
習(xi) 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ti) 學習(xi) 時強調 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