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習(xi) 近平
今天,中央政治局進行第二十九次集體(ti) 學習(xi) ,內(nei) 容是新形勢下加強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政治局已經兩(liang) 次就生態文明建設相關(guan) 題目進行集體(ti) 學習(xi) ,這是第三次。安排這次學習(xi) ,目的是把握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分析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麵臨(lin) 的新形勢,推動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們(men) 加強黨(dang) 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麵領導,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一係列重大戰略部署。在“五位一體(ti) ”總體(ti) 布局中,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中一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基本方略中,堅持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是其中一條;在新發展理念中,綠色是其中一項;在三大攻堅戰中,汙染防治是其中一戰;在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目標中,美麗(li) 中國是其中一個(ge) 。這充分體(ti) 現了我們(men) 對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在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發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我們(men) 全麵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係統謀劃生態文明體(ti) 製改革,一體(ti) 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開展了一係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決(jue) 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文明建設從(cong) 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曆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我先後就甘肅祁連山生態破壞、陝西秦嶺北麓違建別墅、青海木裏礦區非法開采等典型案例作出指示批示,有關(guan) 地方和部門嚴(yan) 肅查處和追責了一批失職瀆職的人員。9年來,藍天白雲(yun) 重新展現,綠色版圖不斷擴展,綠色經濟加快發展,能耗物耗不斷降低,濃煙重霾有效抑製,黑臭水體(ti) 明顯減少,城鄉(xiang) 環境更加宜居,美麗(li) 中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成為(wei) 全黨(dang) 全社會(hui) 的共識和行動。根據美國航天局衛星數據,2000年至2017年間,全球新增綠化麵積中約四分之一來自中國。我國引領全球氣候變化談判進程,積極推動《巴黎協定》的簽署、生效、實施,宣布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成就,也得到了國際社會(hui) 廣泛肯定。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hui) 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國家主席、中央軍(jun) 委主席習(xi) 近平出席會(hui) 議並發表重要講話。 新華社記者 王曄/攝
實踐表明,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不僅(jin) 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you) 美生態環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wei) 安全的發展,走出一條生產(chan) 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生態環境修複和改善,是一個(ge) 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堅持不懈、奮發有為(wei) 。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仍然麵臨(lin) 諸多矛盾和挑戰,生態環境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從(cong) 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沒有到來,生態環境質量同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設美麗(li) 中國的目標相比,同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要求相比,都還有較大差距。我國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有一個(ge) 過程,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所占比重依然較高,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高技術產(chan) 業(ye) 尚未成長為(wei) 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能源結構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重點區域、重點行業(ye) 汙染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jue)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任務艱巨,資源環境對發展的壓力越來越大。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是國際潮流所向、大勢所趨,綠色經濟已經成為(wei) 全球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製高點。一些西方國家對我國大打“環境牌”,多方麵對我國施壓,圍繞生態環境問題的大國博弈十分激烈。
2022年3月30日,黨(dang) 和國家領導人習(xi) 近平、李克強、栗戰書(shu) 、汪洋、王滬寧、趙樂(le) 際、韓正、王岐山等來到北京市大興(xing) 區黃村鎮參加首都義(yi) 務植樹活動。這是習(xi) 近平同大家一起植樹。 新華社記者 黃敬文/攝
我在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上強調,我國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具有許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國現代化是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wei) 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汙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guan) 鍵時期。要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保持戰略定力,站在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hui) 發展,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you) 先、保護優(you) 先、自然恢複為(wei) 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chan) 業(ye) 結構、生產(chan) 方式、生活方式,統籌汙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努力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第一,堅持不懈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我多次強調,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ti) 係、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是解決(jue) 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基礎之策。3月15日,我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hui) 第九次會(hui) 議,研究部署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重大舉(ju) 措。要把實現減汙降碳協同增效作為(wei) 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的總抓手,加快推動產(chan) 業(ye) 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用地結構調整。要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落實生態保護、基本農(nong) 田、城鎮開發等空間管控邊界,實施主體(ti) 功能區戰略,劃定並嚴(yan) 守生態保護紅線。要抓住資源利用這個(ge) 源頭,推進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麵節約、循環利用,全麵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要抓住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這個(ge) 關(guan) 鍵,推動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高技術產(chan) 業(ye) 、現代服務業(ye) 加快發展,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持續降低碳排放強度。要解決(jue) 好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的科技支撐不足問題,加強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術、零碳工業(ye) 流程再造技術等科技攻關(guan) ,支持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成果轉化。要發展綠色金融,支持綠色技術創新。
我多次強調,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應對氣候變化不是別人要我們(men) 做,而是我們(men) 自己要做。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國向世界作出的莊嚴(yan) 承諾,也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hui) 變革,絕不是輕輕鬆鬆就能實現的。現在,一些部門和地方上馬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的衝(chong) 動依然強烈。在今年1月舉(ju) 行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精神專(zhuan) 題研討班上,我專(zhuan) 門強調要注意防範八個(ge) 認識誤區,其中一個(ge) 認識誤區就是借擴大內(nei) 需、形成國內(nei) 大市場之機,大搞高能耗、高排放的項目。有關(guan) 部門和地方要嚴(yan) 把關(guan) 口,不符合要求的項目要堅決(jue) 拿下來!各級黨(dang) 委和政府要拿出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勁頭,明確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建立在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基礎之上。
2019年8月19日至22日,中共中央總書(shu) 記、國家主席、中央軍(jun) 委主席習(xi) 近平在甘肅考察。這是21日上午,習(xi) 近平在武威市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同“六老漢”代表及林場職工親(qin) 切交談。 新華社記者 鞠鵬/攝
第二,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現在,人民群眾(zhong) 對生態環境質量的期望值更高,對生態環境問題的容忍度更低。要集中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讓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要堅持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寬廣度,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要強化多汙染物協同控製和區域協同治理,加強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製,基本消除重汙染天氣。要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加強江河湖庫汙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建設美麗(li) 海灣,有效保護居民飲用水安全,堅決(jue) 治理城市黑臭水體(ti) 。要推進土壤汙染防治,有效管控農(nong) 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汙染風險。要實施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加強白色汙染治理,加強危險廢物醫療廢物收集處理,強化重金屬汙染防治,重視新汙染物治理。要推動汙染治理向鄉(xiang) 鎮、農(nong) 村延伸,強化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治理,明顯改善農(nong) 村人居環境。
第三,提升生態係統質量和穩定性。這既是增加優(you) 質生態產(chan) 品供給的必然要求,也是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帶來不利影響的重要手段。“草木植成,國之富也。”良好生態本身蘊含著經濟社會(hui) 價(jia) 值。要堅持係統觀念,從(cong) 生態係統整體(ti) 性出發,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修複,更加注重綜合治理、係統治理、源頭治理。要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wei) 主體(ti) 的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完善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監管製度。要建立健全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讓保護修複生態環境獲得合理回報,讓破壞生態環境付出相應代價(jia) 。要科學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要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yang) 生息,實施好長江十年禁漁,健全耕地休耕輪作製度。要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強化外來物種管控,舉(ju) 辦好《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hui) 。
第四,積極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麵臨(lin) 的共同挑戰。我們(men) 要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積極參與(yu) 全球環境治理,加強應對氣候變化、海洋汙染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領域國際合作,認真履行國際公約,主動承擔同國情、發展階段和能力相適應的環境治理義(yi) 務,為(wei) 全球提供更多公共產(chan) 品,不斷增強製度性權利,實現義(yi) 務和權利的平衡,展現我國負責任大國形象。要發揮發展中大國的引領作用,加強南南合作以及同周邊國家的合作,為(wei) 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資金、技術支持,幫助提高環境治理能力,共同打造綠色“一帶一路”。要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和各自能力原則,堅定維護多邊主義(yi) ,有效應對一些西方國家對我國進行“規鎖”的企圖,堅決(jue) 維護我國發展利益。
第五,提高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要健全黨(dang) 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ye) 主體(ti) 、社會(hui) 組織和公眾(zhong) 共同參與(yu) 的現代環境治理體(ti) 係,構建一體(ti) 謀劃、一體(ti) 部署、一體(ti) 推進、一體(ti) 考核的製度機製。要深入推進生態文明體(ti) 製改革,強化綠色發展法律和政策保障,健全自然資源資產(chan) 產(chan) 權製度和法律法規。要完善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管理,建立健全穩定的財政資金投入機製。要全麵實行排汙許可製,推進排汙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建立健全風險管控機製。要大力宣傳(chuan) 綠色文明,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設美麗(li) 中國轉化為(wei) 全體(ti) 人民自覺行動。
2018年5月18日,我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hui) 上提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正處於(yu) 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guan) 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you) 質生態產(chan) 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you) 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jue) 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各級黨(dang) 委和政府要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心懷“國之大者”,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堅決(jue) 做到令行禁止,確保黨(dang) 中央關(guan) 於(yu) 生態文明建設各項決(jue) 策部署落地見效。
※這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2021年4月30日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ti) 學習(xi) 時的講話。
延伸閱讀
習(xi) 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ti) 學習(xi) 時強調 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 努力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