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為何如此重視人才?這些話“典”明答案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人才興(xing) 則民族興(xing) ,人才強則國家強。

  我們(men) 黨(dang) 曆來高度重視選賢任能,始終把選人用人作為(wei) 關(guan) 係黨(dang) 和人民事業(ye) 的關(guan) 鍵性、根本性問題來抓。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立足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麵深入推進人才強國戰略,高瞻遠矚謀劃人才事業(ye) 布局,就人才工作的重要性作出一係列重要論述。

  在這些重要論述中,總書(shu) 記常常引經據典。這些典故生動貼切,寓意深邃,一起來學習(xi) !

  “尚賢者,政之本也。”

  【原文】

  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曆史特點的偉(wei) 大鬥爭(zheng) ,實現黨(dang) 的十八大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關(guan) 鍵在黨(dang) ,關(guan) 鍵在人。關(guan) 鍵在黨(dang) ,就要確保黨(dang) 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曆史進程中始終成為(wei) 堅強領導核心。關(guan) 鍵在人,就要建設一支宏大的高素質幹部隊伍。

  我們(men) 黨(dang) 曆來高度重視選賢任能,始終把選人用人作為(wei) 關(guan) 係黨(dang) 和人民事業(ye) 的關(guan) 鍵性、根本性問題來抓。治國之要,首在用人。也就是古人說的:“尚賢者,政之本也。”“為(wei) 政之要,莫先於(yu) 用人。”

  ——2013年6月28日在全國組織工作會(hui) 議上的講話

  【典出】

  “尚賢者,政之本也”,出自《墨子·尚賢上》:“故古者聖王之為(wei) 政,列德而尚賢。雖在農(nong) 與(yu) 工肆之人,有能則舉(ju) 之。”“尚欲祖述堯舜禹湯之道,將不可以不尚賢。夫尚賢者,政之本也。”墨子取法古代聖王故事,主張用人不論出身、不論門第;認為(wei) 尚賢任能,選好人、用好人,是治理好國家的根本。

  “為(wei) 政之要,莫先於(yu) 用人”,出自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魏紀五》:“為(wei) 治之要,莫先於(yu) 用人,而知人之道,聖賢所難也。”意思是治理國家的關(guan) 鍵,首推用人;但是識別人才的方法,連聖賢都覺得困難。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原文】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是科技創新最關(guan) 鍵的因素。創新的事業(ye) 呼喚創新的人才。尊重人才,是中華民族的悠久傳(chuan) 統。“思皇多士,生此王國。王國克生,維周之楨;濟濟多士,文王以寧。”這是《詩經·大雅·文王》中的話,說的是周文王尊賢禮士,賢才濟濟,所以國勢強盛。千秋基業(ye) ,人才為(wei) 先。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

  ——2014年6月9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hui) 、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hui) 上的講話

  【典出】

  出自東(dong) 漢班固的《漢書(shu) 》卷六《武帝紀第六》:“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名臣文武欲盡。詔曰:‘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馬或奔踶而致千裏,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駕之馬,跅弛之士,亦在禦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等可為(wei) 將相及使絕國者。’”大意是說要想成就異乎尋常的豐(feng) 功偉(wei) 業(ye) ,必須依靠非同尋常的人。

  “功以才成,業(ye) 由才廣。”

  【原文】

  “功以才成,業(ye) 由才廣。”黨(dang) 和人民事業(ye) 要不斷發展,就要把各方麵人才更好使用起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們(men) 要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廣開進賢之路,把黨(dang) 內(nei) 和黨(dang) 外、國內(nei) 和國外等各方麵優(you) 秀人才吸引過來、凝聚起來,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麵。

  ——2016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95周年大會(hui) 上的講話

  【典出】

  出自東(dong) 晉習(xi) 鑿齒的《襄陽記》,裴鬆之注《三國誌》時曾引用過。意思是功業(ye) 因有人才方能建立,事業(ye) 因有人才方能發展。

  “人材者,求之則愈出,置之則愈匱。”

  【原文】

  青年是祖國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創新的未來。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科技就有前途,創新就有希望。“人材者,求之則愈出,置之則愈匱。”希望廣大院士關(guan) 心和愛護青年人才,把發現、培養(yang) 青年人才作為(wei) 一項重要責任,為(wei) 青年人才施展才幹提供更多機會(hui) 和更大舞台。各級黨(dang) 委和政府要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放手使用優(you) 秀青年人才,為(wei) 青年人才成才鋪路搭橋,讓他們(men) 成為(wei) 有思想、有情懷、有責任、有擔當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

  ——2018年5月28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hui) 、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hui) 上的講話

  【典出】

  出自清代魏源的《默觚·治篇》。身處嘉道之際的大變革時代,魏源痛感清王朝國勢日危,而有誌之士不能展其抱負,故提出“古之得人家國者,先得其賢才”,把人才視為(wei) 關(guan) 乎國家興(xing) 衰成敗的關(guan) 鍵,並揭示出人才使用中的一種現象:“人材者,求之則愈出,置之則愈匱”,意思是對於(yu) 人才,越求賢若渴就會(hui) 越來越多,越棄之不用就會(hui) 越來越少。

  “勝敗興(xing) 亡之分,不得不歸咎於(yu) 人事也。”

  【原文】

  人才難得,輕視不得,耽誤不得。我國古代既有文王渭水訪賢、周公吐哺禮賢、劉備三顧茅廬求賢、蕭何月下追韓信的美談,也有馮(feng) 唐易老、李廣難封的悲歎。馮(feng) 夢龍在《新列國誌》中說:“曆覽往跡,總之得賢者勝,失賢者敗;自強者興(xing) ,自怠者亡。勝敗興(xing) 亡之分,不得不歸咎於(yu) 人事也。”我們(men) 要從(cong) 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發展需要出發,以更高的站位、更寬的視野發現人才、使用人才、配置人才。

  ——2018年11月26日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體(ti) 學習(xi) 時的講話

  【典出】

  出自明代馮(feng) 夢龍的《新列國誌》,意思是縱觀曆朝興(xing) 衰更替,總是得到賢才的就會(hui) 勝利,失掉賢才的就會(hui) 敗亡;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就會(hui) 興(xing) 盛,而自身鬆懈怠惰的就會(hui) 滅亡。勝敗興(xing) 衰無不與(yu) 人的作用、與(yu) 人才選拔任用機製的好壞有著密切聯係。

  “為(wei) 政之要,惟在得人”、“育材造士,為(wei) 國之本”

  【原文】

  我國曆朝曆代都重視官吏選拔和管理,中國曆史上凡是有作為(wei) 的政治家都懂得,“為(wei) 政之要,惟在得人”、“育材造士,為(wei) 國之本”的道理,在吏治方麵留下了很多思想和做法,其中不乏真知灼見。比如,《墨子》中說“國有賢良之士眾(zhong) ,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韓非子說“宰相必起於(yu) 州部,猛將必發於(yu) 卒伍”,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於(yu) 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ti) 膚,空乏其身”,諸葛亮說“為(wei) 人擇官者亂(luan) ,為(wei) 官擇人者治”,司馬光提出“凡用人之道,采之欲博,辨之欲精,使之欲適,任之欲專(zhuan) ”,龔自珍寫(xie) 道“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等等。

  ——2018年11月26日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體(ti) 學習(xi) 時的講話

  【典出】

  “為(wei) 政之要,惟在得人”, 出自唐朝典籍《貞觀政要》:“為(wei) 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難致治。今所任用,必須以德行、學識為(wei) 本。”意思是治理國家的關(guan) 鍵,在用好人才;用人不當,國家則難以達到好的治理,因此“德行學識”的優(you) 劣可以說是選人的根本。

  “育材造士,為(wei) 國之本”,出自唐代文學家權德輿的《策問·進士》。意思是培育和造就人才,是治理國家的根本大計。

  “國有賢良之士眾(zhong) ,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出自《墨子·尚賢上》,意思是如果賢良人才多,國家治理就會(hui) 堅實鞏固;如果賢良人才少,國家治理就會(hui) 薄弱。

  “宰相必起於(yu) 州部,猛將必發於(yu) 卒伍”,出自《韓非子·顯學》,闡述了凡成大事者必須從(cong) 基層做起的道理。“州部”指古代基層行政單位;“卒伍”為(wei) 古代軍(jun) 隊編製,五人為(wei) 伍,百人為(wei) 卒。韓非子強調國家的文臣武將,特別是高級官員和將領的選拔,一定要有基層實際工作經驗,避免任用隻會(hui) 紙上談兵的人。

  “故天將降大任於(yu) 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ti) 膚,空乏其身”,出自《孟子·告子下》,意思是上天要把重大使命交到一個(ge) 人身上,一定要先磨練他的意誌,勞累他的筋骨,使他忍饑挨餓,使他身處貧困。這強調的是沒有經過實踐曆練的人,不足以成才。

  “為(wei) 人擇官者亂(luan) ,為(wei) 官擇人者治”,出自諸葛亮所著《便宜十六策》,意思是專(zhuan) 為(wei) 某個(ge) 人而設官職,就會(hui) 引起混亂(luan) ;根據職位而選擇合適人才,才能實現善治。

  “凡用人之道,采之欲博,辨之欲精,使之欲適,任之欲專(zhuan) ”,出自北宋司馬光的《稽古錄·卷十六》。司馬光在人才選拔和管理方麵提出了4條標準:要用人之長處,不求全責備;要仔細分辨,聽其言、觀其行;要量才適用,讓人各得其所、發揮特長;對看準了的人才要大膽使用。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出自清代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其二百二十》:“九州生氣恃風雷,萬(wan) 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當時正值鴉片戰爭(zheng) 前夕,麵對危局,詩人主張對內(nei) 實施改革,對外抵禦侵略,並針對人才備受壓製的狀況,發出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呐喊,意思是不拘泥舊規,選拔更多人才。

  延伸閱讀

  習(xi) 近平在中央人才工作會(hui) 議上強調 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 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發布時間:2021年09月29日 14:07 來源:求是網 編輯:宿黨輝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