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秉持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you) 秀品質,弘揚“兩(liang) 彈一星”精神,主動肩負起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偉(wei) 大事業(ye) 中去。
——摘自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科學家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
1964年10月16日,一朵巨大的蘑菇雲(yun) 在羅布泊上空升起,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向世界莊嚴(yan) 宣告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核技術。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dong) 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揭開了中國進入外層空間的序幕。
大漠深處春雷般的巨響和浩渺太空中衛星傳(chuan) 回的《東(dong) 方紅》樂(le) 曲,時至今日依然激蕩人心。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起步,新中國僅(jin) 用了10年左右的時間就創造了原子彈爆炸、導彈飛行和人造衛星上天的奇跡,取得了“兩(liang) 彈一星”事業(ye) 的輝煌成就。與(yu) 此同時,也孕育出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yu) 登攀的“兩(liang) 彈一星”精神。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談到“兩(liang) 彈一星”精神及其時代價(jia) 值。2020年4月23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參與(yu) “東(dong) 方紅一號”任務的老科學家回信時強調,新時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為(wei) 榜樣,大力弘揚“兩(liang) 彈一星”精神,敢於(yu) 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於(yu) 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讓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邁得更穩更遠,早日實現建設航天強國的偉(wei) 大夢想。
“兩(liang) 彈一星”的研製成功,成為(wei) 新中國建設成就的輝煌標誌
新中國波瀾壯闊的發展曆程中,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極不尋常。50年代中期,誕生不久的新中國百廢待舉(ju) ,麵對國際上嚴(yan) 峻的核訛詐、核壟斷形勢,以毛澤東(dong) 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ti) ,為(wei) 了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毅然作出發展原子彈、導彈、人造地球衛星,突破國防尖端技術的戰略決(jue) 策。
1956年,研製導彈、原子彈被列入我國的1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當時,我國的工業(ye) 和科技基礎十分薄弱。尤其是在蘇聯拒絕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教學模型和技術資料並撤走專(zhuan) 家後,有人曾斷言中國核工業(ye) 已經遭到毀滅性打擊,中國20年也搞不出原子彈。麵對技術難題和國際封鎖,在黨(dang) 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以驚人的毅力和勇氣,取得了“兩(liang) 彈一星”事業(ye) 的勝利,也孕育形成了偉(wei) 大的“兩(liang) 彈一星”精神。
響應國家號召,一大批優(you) 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許多在國外已經有傑出成就的科學家,懷著對新中國的滿腔熱愛,義(yi) 無反顧地投身到這一偉(wei) 大的事業(ye) 中來。
這些人中,有人們(men) 熟悉的錢學森、鄧稼先、程開甲、於(yu) 敏等人。但在當時,他們(men) 的工作內(nei) 容是絕密,連家人都不能透露,有的人甚至隱姓埋名20餘(yu) 載。
1958年的一個(ge) 夜晚,接受研製核彈重任的鄧稼先告訴妻子:“以後家裏的事我就不能管了,我的生命就獻給未來的工作了。”從(cong) 此,在公開場合,鄧稼先的名字連同他的身影都不複存在。直到1986年因病臨(lin) 終前,他的身份才得以披露。我國核試驗科學技術領頭人程開甲舉(ju) 家遷往羅布泊,與(yu) 家人一直在大西北生活到上世紀80年代。於(yu) 敏在1961年接到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後,為(wei) 了國家需求,隱姓埋名28年……
這些人中,還有大量默默奉獻的無名英雄——從(cong) 事“兩(liang) 彈一星”研製工作的科研和工程人員、管理保障工作者、工人和解放軍(jun) 指戰員。他們(men) 紮根戈壁荒原,奮戰深山峽穀,有的人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用一生最好的時光,鑄就了一座座無言的豐(feng) 碑。
這是永遠值得銘記的曆史時刻。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核科學技術和空間技術是20世紀人類發展史上偉(wei) 大的科技成就,也是一個(ge) 國家國防實力、綜合國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體(ti) 現。“兩(liang) 彈一星”研製成功,是新中國建設成就的一個(ge) 輝煌標誌,也是新中國科技發展的一座曆史豐(feng) 碑。正如鄧小平同誌在上世紀曾說的:“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dong) 西反映一個(ge) 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ge) 民族、一個(ge) 國家興(xing) 旺發達的標誌。”
“兩(liang) 彈一星”精神是愛國主義(yi) 、集體(ti) 主義(yi) 、社會(hui) 主義(yi) 和科學精神的生動體(ti) 現
偉(wei) 大的事業(ye) 產(chan) 生偉(wei) 大的精神。在為(wei) “兩(liang) 彈一星”事業(ye) 進行的奮鬥中,廣大研製工作者培育和發揚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yu) 登攀的“兩(liang) 彈一星”精神。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是“兩(liang) 彈一星”精神的鮮明底色。“兩(liang) 彈一星”的研製者高舉(ju) 愛國主義(yi) 旗幟,胸懷強烈的報國之誌,自覺把個(ge) 人的理想與(yu) 祖國的命運緊緊聯係在一起,把個(ge) 人的誌向與(yu) 民族的振興(xing) 緊緊聯係在一起。“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為(wei) 了祖國的事業(ye) ,他們(men) 無怨無悔。於(yu) 敏說,一個(ge) 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事業(ye) 之中,也就足可以欣慰了;鄧稼先臨(lin) 終前仍惦記著我國尖端武器發展;還有那些戈壁灘上的無名豐(feng) 碑……他們(men) 用熱血和生命譜寫(xie) 了一部為(wei) 祖國、為(wei) 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動人詩篇。
“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是“兩(liang) 彈一星”精神的立足基點。“兩(liang) 彈一星”的成功進一步昭示了艱苦奮鬥永遠是我們(men) 戰勝一切困難、奪取事業(ye) 勝利的重要法寶。廣大科研工作者運用有限的科研和試驗手段,沒有條件,創造條件;沒有儀(yi) 器,自己製造。他們(men) 依靠科學,頑強拚搏,發奮圖強,銳意創新,把“不可能”變為(wei) “可能”,突破了一個(ge) 個(ge) 技術難關(guan) 。他們(men) 所具有的驚人毅力和勇氣,顯示了中華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自立於(yu) 世界民族之林的堅強決(jue) 心和強大能力。“中國航天人一開始就強調了自力更生的精神。這與(yu) 其說是一種迫不得已的被動選擇,不如說是一種建立在清晰認知之上的主動戰略抉擇。”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火箭彈道專(zhuan) 家餘(yu) 夢倫(lun) 說,在導彈和衛星的研製中所采用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方案,在許多方麵跨越了傳(chuan) 統的技術階段。
“大力協同、勇於(yu) 登攀”,“兩(liang) 彈一星”的研製生動詮釋了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製度優(you) 勢。“兩(liang) 彈一星”的研製中,來自全國各地區、各部門成千上萬(wan) 的科學技術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後勤保障人員團結協作、群策群力,匯成了向現代科技高峰進軍(jun) 的浩浩蕩蕩的隊伍。據統計,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凝聚了幾十個(ge) 部委(院)和幾十個(ge) 省份的近千家工廠、科研機構和大專(zhuan) 院校的智慧。從(cong)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中國僅(jin) 僅(jin) 用了兩(liang) 年零8個(ge) 月。較短時間內(nei) 攻克如此尖端的技術,與(yu) 科研人員擰成一股繩、全國一盤棋的協作精神密不可分。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ye) 局局長張克儉(jian) 表示,“兩(liang) 彈一星”精神是愛國主義(yi) 、集體(ti) 主義(yi) 、社會(hui) 主義(yi) 和科學精神的生動體(ti) 現,是中國人民在黨(dang) 的領導下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今天的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北鬥導航和天問任務,都是在新時代繼承和發揚“兩(liang) 彈一星”精神取得的豐(feng) 碩成果。“兩(liang) 彈一星”精神有著曆久彌堅的生命力,必將繼續引領我們(men) 去戰勝艱難險阻、攀登新的高峰。
“兩(liang) 彈一星”精神跨越時空,激勵著廣大科技工作者攻堅克難、勇攀高峰
“兩(liang) 彈一星”精神跨越時空,曆久彌新,激勵著包括航天人在內(nei) 的廣大科技工作者攻堅克難、勇攀高峰。
肇始於(yu) “兩(liang) 彈一星”,我國的航天事業(ye) 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小到大,取得了舉(ju) 世矚目的偉(wei) 大成就。特別是近年來,廣大航天工作者大力繼承和弘揚“兩(liang) 彈一星”精神,我國航天事業(ye) 實現了一個(ge) 又一個(ge) 重大突破。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開啟了人類月球探測的新篇章;嫦娥五號曆時23天,完成了人類時隔多年之後的月球采樣返回壯舉(ju) ;天問一號首次通過一次任務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三大目標,我國在行星探測領域跨入世界先進行列;神舟十二號3名航天員順利進駐天和核心艙,中國航天邁入空間站時代……
“作為(wei) 年輕的航天科技工作者,‘兩(liang) 彈一星’精神深深激勵著我們(men) ,並且成為(wei) 推動航天事業(ye) 發展的強大動力。”國家航天局探月與(yu) 航天工程中心嫦娥五號任務青年突擊隊隊長高磊說,嫦娥五號任務經曆了11個(ge) 重大階段和關(guan) 鍵步驟,對人員科技水平、團隊工作作風都是一次“大考”,全體(ti) 參研參試人員在“兩(liang) 彈一星”精神的激勵和鼓舞下,攻堅克難、勇攀高峰,取得了任務的圓滿成功。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係列運載火箭總設計師龍樂(le) 豪表示,當前,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新形勢和新任務更要求我們(men) 傳(chuan) 承和發揚“兩(liang) 彈一星”精神,不斷開創新時代國防科技工業(ye) 和航天事業(ye) 新局麵。
“兩(liang) 彈一星”精神不僅(jin) 鼓舞著科技工作者,更滋養(yang) 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這個(ge) 夏天,無論是新疆的馬蘭(lan) 基地,還是青海的金銀灘草原,都吸引了不少遠道而來的遊客。他們(men) 被“兩(liang) 彈一星”研製者的事跡所感動,被研製者的精神所感染,從(cong) 中汲取著不懼任何艱難險阻,拚搏進取、砥礪奮進的精神力量。
精神跨越時空,曆史昭示未來。賡續“兩(liang) 彈一星”精神,我們(men) 一定能夠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戰勝一個(ge) 又一個(ge) 艱難險阻,奏響一曲又一曲動人凱歌!
延伸閱讀
錢學森科技攻關(guan) 青年突擊隊 傳(chuan) 承精神 自立自強
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精神譜係丨敢於(yu) 戰勝艱難險阻,勇於(yu) 攀登科技高峰——“兩(liang) 彈一星”精神述評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