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國之脊梁袁隆平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因病醫治無效,於(yu) 5月22日13時07分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袁隆平是我國研究與(yu) 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you) 勢的科學家,被譽為(wei) “雜交水稻之父”。直到今年年初,他還堅持在海南三亞(ya) 南繁基地開展科研工作。

  袁隆平出生於(yu) 北京,祖籍江西。

  他出生在動亂(luan) 年代,從(cong) 小跟著家人過著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活,在重慶求學時,經曆了大轟炸,他感到,要想不受別人欺負,國家必須強大起來。新中國成立前,袁隆平親(qin) 眼見到倒伏在路邊的餓殍,十分痛心。選擇農(nong) 業(ye) 報國,源自袁隆平想讓大家“吃飽飯”的強烈願望。

  1953年,從(cong) 西南農(nong) 學院遺傳(chuan) 育種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後,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nong) 校工作。“作為(wei) 新中國培育出來的第一代學農(nong) 大學生,我下定決(jue) 心要解決(jue) 糧食增產(chan) 問題,不讓老百姓挨餓。”袁隆平立誓。

  1956年,袁隆平帶著學生們(men) 開始了農(nong) 學實驗。袁隆平發現,水稻中一些雜交組合有優(you) 勢,認定這是提高水稻產(chan) 量的重要途徑。培育雜交水稻的念頭,第一次浮現在他的腦海。

  1966年,袁隆平發表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提出通過培育水稻“三係”(即雄性不育係、雄性不育保持係、雄性不育恢複係),以“三係”配套的方法來利用水稻雜種優(you) 勢的設想與(yu) 思路,拉開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此後,他與(yu) 學生李必湖、尹華奇成立“三人科研小組”,開始了水稻雄性不孕選育計劃。1970年,在海南發現的一株花粉敗育野生稻,打開了雜交水稻研究突破口。袁隆平給這株寶貝取名為(wei) “野敗”。

  1973年,在第二次全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會(hui) 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秈型雜交水稻三係配套成功,水稻雜交優(you) 勢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1995年8月,袁隆平宣布我國曆經了近十年的兩(liang) 係法雜交水稻研究已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可以做到大麵積推廣。事實上正如袁隆平在育種戰略上所設想的那樣,兩(liang) 係法雜交水稻的確表現出了更好的增產(chan) 效果,米質也有了較大的提高。

  上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布朗向世界發出“誰來養(yang) 活中國” 的疑問。袁隆平認為(wei) ,中國完全能解決(jue) 自己的吃飯問題,不僅(jin) 如此,還能幫助世界人民解決(jue) 吃飯問題。

  在此背景下,我國提出了超級稻育種計劃,袁隆平領銜的科研團隊接連攻破水稻超高產(chan) 育種難題,超級稻畝(mu) 產(chan) 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標已全部完成,一次次刷新著世界紀錄。目前,我國雜交水稻種植麵積超過1700萬(wan) 公頃,占全國水稻總麵積的50%,僅(jin) 每年增產(chan) 的糧食就可養(yang) 活7000萬(wan) 人。

  袁隆平領銜的中國雜交水稻技術還為(wei) 世界糧食安全作出巨大貢獻。

  從(cong) 越南的湄公河畔、印尼的蘇門答臘島、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平原、尼日利亞(ya) 的丘陵河穀地帶……雜交水稻已經推廣種植和引進試種到數十個(ge) 國家和地區,海外種植麵積達700萬(wan) 公頃。袁隆平曾說,全世界有一億(yi) 六千萬(wan) 公頃的稻田,如果其中有一半稻田是雜交稻,每公頃增產(chan) 兩(liang) 噸算,可以增產(chan) 一億(yi) 六千萬(wan) 噸糧食,可以多養(yang) 四到五億(yi) 人。

  2016年,袁隆平向世界介紹正在探索種植的“海水稻”,目標是在未來能夠培育出畝(mu) 產(chan) 300公斤以上的海水稻。袁隆平說,“全國有十幾億(yi) 畝(mu) 的鹽堿地沒種莊稼,還有幾千萬(wan) 畝(mu) 的灘塗,如果利用起來全國推廣一億(yi) 畝(mu) 海水稻,每畝(mu) 300公斤,將增收300億(yi) 公斤,相當於(yu) 湖南省全年的水稻產(chan) 量。”

  2020年,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在全國十地啟動萬(wan) 畝(mu) 鹽堿地稻作改良和海水稻種植示範,海水稻示範種植麵積由原來的兩(liang) 萬(wan) 畝(mu) ,擴大推廣到十萬(wan) 畝(mu) ,計劃10年內(nei) 推廣麵積達1億(yi) 畝(mu) ,相當於(yu) 每年多生產(chan) 300億(yi) 公斤的糧食,能多養(yang) 活近8000萬(wan) 人口。

  去年11月,在雜交水稻雙季畝(mu) 產(chan) 突破1500公斤的目標實現後,袁隆平又提出兩(liang) 個(ge) 新的目標:一個(ge) 是爭(zheng) 取早日實現雜交水稻雙季畝(mu) 產(chan) 2000公斤,一個(ge) 是希望將目前實施的“三一工程”升級為(wei) “兩(liang) 一工程”,即將“三分地養(yang) 活一個(ge) 人”變成“兩(liang) 分地養(yang) 活一個(ge) 人”。

  就在本月初,由袁隆平任首席科學家的“雜交水稻雙季畝(mu) 產(chan) 3000斤試驗示範”項目在三亞(ya) 測產(chan) 再獲佳績,“超優(you) 千號”超級雜交水稻測產(chan) 結果為(wei) 平均畝(mu) 產(chan) 1004.83公斤。

  在科學研究上,袁隆平是一個(ge) 特別認真特別嚴(yan) 謹的人,而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個(ge) 豁達大度非常幽默的人。除了科研,他平日最愛的就是音樂(le) ,而且特別喜歡小提琴。他認為(wei) 小提琴的聲音是“最能觸及靈魂深處的聲音”。

  袁隆平曾說自己有兩(liang) 個(ge) 夢想:第一個(ge) 夢是雜交稻覆蓋全球夢。據統計,截至2017年,全世界有一億(yi) 五千萬(wan) 公頃水稻稻田,但是雜交水稻還不到10%,若有一半種上雜交稻,可以多養(yang) 活四億(yi) 到五億(yi) 人口。第二個(ge) 是禾下乘涼夢,超級雜交稻長得比高粱還高,稻穗比掃把還長,稻子比花生米還大,他拿著蒲扇,躺在水稻下乘涼。正是為(wei) 了這兩(liang) 個(ge) “夢”,袁隆平一直沒有停止探索的腳步。而就在2020年,90歲高齡的袁隆平卻許下了他生平的第三個(ge) 夢想:“攻克中國的鹽堿地,徹底解決(jue) 中國在糧食上的後顧之憂,讓中國人吃飽吃好!”在絕大多數人都已經含飴弄孫,安享晚年的年齡,90歲高齡的袁隆平開啟了他的“袁夢計劃”!

  他,是稻田裏的守望者。

  袁老,一路走好!

  延伸閱讀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一稻濟世 萬(wan) 家糧足

  

  袁隆平:中國不會(hui) 出現“糧荒” 完全能夠自給自足

  一顆稻穀的“中國貢獻”——袁隆平的追夢路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把對祖國的熱忱結成飽滿的稻穗

發布時間:2021年05月22日 19:56 來源:ky体育中心 編輯:周世雄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