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9日,袁隆平在廣西桂林市聯德村袁隆平超級稻第四期攻關(guan) 示範片查看水稻。
確保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這是90歲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認為(wei) 自己應該為(wei) 國家擔負的責任。他對雜交水稻和它背後維係的國家糧食安全懷有的赤誠初心,從(cong) 過去到現在,始終未變。
獲得過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改革先鋒”和未來科學大獎等榮譽的袁隆平,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又獲得“共和國勳章”。從(cong) 第一期超級稻到第四期,以及每公頃16噸、17噸和18噸攻關(guan) 目標的實現,中國雜交水稻的科研工作水平始終領先於(yu) 世界。袁隆平一直認為(wei) ,自己熱愛的中國的富強,既是他永攀新高的動力,也是所有夢想的終極目標。
“高產(chan) 對於(yu) 我來說,是一個(ge) 永恒的主題”
“要想不受別人欺負,國家必須強大起來。”袁隆平從(cong) 小就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他始終將個(ge) 人前途與(yu) 國家利益緊緊相連。他有過體(ti) 育救國的夢想,也曾打算參軍(jun) 報國,最終,他將自己對祖國的熱忱,結成了一串串飽滿的稻穗。
“我們(men) 國家人口多、耕地少,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唯一的辦法就是提高單產(chan) 。因此,高產(chan) 對於(yu) 我來說,是一個(ge) 永恒的主題。”袁隆平說,新中國成立前,自己親(qin) 眼見到倒伏在路邊的餓殍,這讓他感到痛心……於(yu) 是在1949年,他報考了西南農(nong) 學院。
1956年,為(wei) 了響應國家“科學發展規劃”,之前還在學校代教俄語的袁隆平,帶著學生們(men) 開始了農(nong) 學實驗。幾年時間,完全靠自己摸索經驗的袁隆平發現水稻中有一些雜交組合有優(you) 勢,並認定這是提高水稻產(chan) 量的重要途徑。培育雜交水稻的念頭,第一次浮現在他的腦海。為(wei) 此,他兩(liang) 次自掏腰包,前往北京拜訪育種學家鮑文奎。
1966年,袁隆平發表了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這篇論文,拉開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1970年,在海南發現的一株花粉敗育野生稻,讓雜交水稻研究打開了突破口。袁隆平給這株寶貝取名為(wei) “野敗”。1973年,在第二次全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會(hui) 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秈型雜交水稻三係配套成功,水稻雜交優(you) 勢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回憶起那段攻堅克難的日子,袁隆平記憶裏最深刻的細節之一,是背著足夠吃好幾個(ge) 月的臘肉,倒轉好幾天的火車,前往雲(yun) 南、海南和廣東(dong) 等地輾轉研究,隻為(wei) 尋找合適的日照條件。袁隆平說,這樣的經曆“就像候鳥追著太陽”。
“雜交水稻還有很大潛力,我會(hui) 不斷攀登新的高峰”
1981年,國務院將“國家技術發明獎特等獎”授予以袁隆平為(wei) 代表的全國秈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歐美、日本等都在開展相關(guan) 研究,但隻有我們(men) 應用到了大麵積生產(chan) 中。”時至今日,袁隆平還清楚記得當時在接受獎項時說的話,“雜交水稻還有很大潛力,我會(hui) 不斷攀登新的高峰。”
1986年,袁隆平正式提出雜交水稻育種戰略:由三係法向兩(liang) 係法,再到一係法,即在程序上朝著由繁到簡但效率更高的方向發展。經過多年努力,兩(liang) 係法獲得成功,它保證了我國在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
1984年,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大批優(you) 秀人才從(cong) 基層單位進入中心,袁隆平還積極爭(zheng) 取經費把他們(men) 送到國外深造。
“國家下撥的第一筆經費就高達500萬(wan) 元。”袁隆平回憶:中心因此迅速建起了溫室和氣候室,配置了200多台儀(yi) 器。那個(ge) 曾經簡陋的海南南繁基地,被標注在了三亞(ya) 地圖上,從(cong) 一個(ge) 偏遠小農(nong) 場,變成具有國際重要影響的科研基地。
1996年,農(nong) 業(ye) 部正式立項了超級稻育種計劃。4年後,第一期每畝(mu) 700公斤目標於(yu) 2000年實現。隨後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連跳”。
“我對祖國的未來充滿信心,我要為(wei) 祖國的繁榮做出更多貢獻”
“從(cong) 黨(dang) 的十九大開始,我們(men) 國家進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決(jue) 勝期。從(cong) 我的角度來說,小康社會(hui) 就是要從(cong) ‘吃飽’向‘吃好’轉變。”袁隆平說,國家強盛了,老百姓生活提高了,自己的研究當然不會(hui) 止步不前。
袁隆平領銜、已實施10多年的超級雜交稻“種三產(chan) 四”豐(feng) 產(chan) 工程開始從(cong) 過去強調產(chan) 量,向兼顧綠色優(you) 質的目標轉變。2018年,“種三產(chan) 四”豐(feng) 產(chan) 工程最顯著的變化是:在30多個(ge) 參與(yu) 品種中,優(you) 質稻占比超過30%,其中不少品種的米質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同時還具備廣適性、高抗性和低成本等特點。目前,他正在攻關(guan) 的第三代雜交水稻,爭(zheng) 取在未來幾年時間內(nei) 通過審定,進行大麵積推廣,並逐步替代三係雜交稻和兩(liang) 係雜交稻。
“我現在已經從(cong) ‘80後’變成了‘90後’,我希望自己能活到100歲。”剛剛度過自己90歲生日的袁隆平說,“我對祖國的未來充滿信心,我要為(wei) 祖國的繁榮做出更多貢獻。”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