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中有大勢,曆史中有未來。1920年8月,《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中文首譯本在上海出版,幾乎同時,上海早期黨(dang) 組織也宣告成立,取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的譯介,傳(chuan) 播了馬克思主義(yi) ,曆史地推動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成立。波瀾壯闊的奮鬥征程,改天換地的曆史影響,正是在這之後。
從(cong) 舊中國“事事皆落人之後”到新中國“天翻地覆慨而慷”,從(cong) 篳路藍縷“趕上時代”到意氣風發“引領時代”,從(cong) 風雨飄搖的“泥足巨人”到行穩致遠的“東(dong) 方巨輪”,史詩般巨變的源頭,就在於(yu) 以《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為(wei) 代表的馬克思主義(yi) 的傳(chuan) 入,奠定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這一先進政黨(dang) 的理論基石,為(wei) 探索“中國向何處去”“中華民族何以複興(xing) ”等一係列重大問題指明了方向。如今的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曆程,即將實現現行標準下農(nong) 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嫦娥四號、雪龍2號、北鬥導航等大國重器不斷湧現。曆史和現實無不表明,隻有社會(hui) 主義(yi) 才能救中國,隻有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才能發展中國。中國走上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發展出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和實踐,是曆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
“凡貴通者,貴其能用之也。”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的實際運用,一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序言中指出的那樣,“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曆史條件為(wei) 轉移”。從(cong) 提出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到把握新時代社會(hui) 主要矛盾的變化,從(cong) 確定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總任務到部署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總體(ti) 布局和戰略布局……靠著理論創新、實踐創新、製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麵創新的不斷推進,當代中國經曆著我國曆史上最為(wei) 廣泛而深刻的社會(hui) 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曆史上最為(wei) 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回顧百年奮鬥曆程不難發現,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之所以能夠曆經艱難困苦而不斷發展壯大,重要原因就是我們(men) 黨(dang) 始終重視思想建黨(dang) 、理論強黨(dang) ,緊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講述過這樣一個(ge) 故事:“紅軍(jun) 過草地的時候,夥(huo) 夫同誌一起床,不問今天有沒有米煮飯,卻先問向南走還是向北走。這說明在紅軍(jun) 隊伍裏,即便是一名炊事員,也懂得方向問題比吃什麽(me) 更重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發展道路、理論體(ti) 係、製度模式、文化優(you) 勢,直接關(guan) 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無論任何時候、無論任何條件下都必須牢牢堅持。越知昨日艱辛,越要珍惜今日美好。從(cong)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麵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的戰略安排,凝聚著廣大共產(chan) 黨(dang) 員和人民群眾(zhong) 的期盼與(yu) 決(jue) 心。砥礪誌不改、道不變的堅定,甩開膀子實幹,同心同德奮鬥,曆史的機遇期、發展的主動權,都將牢牢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
航向一經標定,航道無限廣闊。“明天會(hui) 更好!”對“更好”的自信,不隻是因為(wei) 目睹了中國巨變,親(qin) 身參與(yu) 著美好生活的實現,更是因為(wei) ,在共產(chan) 主義(yi) 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共同理想指引下,中國人民具有無比廣闊的舞台,中國發展具有無比深厚的潛力,中華民族具有無比強大的定力。乘風破浪,揚帆遠航,更輝煌的成就等待著中國。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的:“隨著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不斷發展,我們(men) 的製度必將越來越成熟,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優(you) 越性必將進一步顯現,我們(men) 的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
延伸閱讀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紀念《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中文首譯本出版一百周年①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