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深刻彰顯了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世界觀、方法論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深入學習(xi) 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牢牢把握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在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明確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的實踐要求。這對於(yu) 深學細悟篤行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用黨(dang) 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yi) 。
必須堅持問題導向體(ti) 現馬克思主義(yi) 立場觀點方法
在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中,必須堅持問題導向並非一般性的要求,而是上升到了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具有深刻的哲學內(nei) 涵。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yi) 的鮮明特點,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黨(dang) 治國理政的突出特點,是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的現實著眼點。
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是對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的豐(feng) 富和發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問題是事物矛盾的表現形式,我們(men) 強調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就是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客觀性,就是要善於(yu) 把認識和化解矛盾作為(wei) 打開工作局麵的突破口。”這一重要論述不僅(jin) 堅持了馬克思主義(yi) 關(guan) 於(yu) 事物矛盾運動的基本原理,而且突出了問題的重要價(jia) 值和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的哲學意義(yi) 。“問題”是馬克思主義(yi) 哲學的重要範疇,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的重要論述從(cong) 重要哲學方法的意義(yi) 上,精辟論述了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根植於(yu) 辯證唯物主義(yi) 和曆史唯物主義(yi) 的內(nei) 在邏輯,指明了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的實質是實事求是、一切從(cong) 實際出發,前提是取得正確認識,根本在於(yu) 不斷認識矛盾、解決(jue) 矛盾,過程是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jue) 問題,目的是在解決(jue) 矛盾的過程中推動事物發展。這充分體(ti) 現了新時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對馬克思主義(yi) 矛盾觀的創造性發展,為(wei) 我們(men) 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
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是對我國改革發展實踐經驗的理論升華。必須堅持問題導向,並不是從(cong) 原理推出的結論,也不是書(shu) 齋裏的學問,而是對我國改革發展實踐經驗的理性總結和理論升華,是從(cong) 我國改革發展實踐中得出的一條規律性認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我們(men)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cong) 來都是為(wei) 了解決(jue) 中國的現實問題。可以說,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chan) 生,又在不斷解決(jue) 問題中得以深化。”回顧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曆史,每一項改革實踐突破和每一個(ge) 重大理論創新,都是為(wei) 了解決(jue) 重大的實踐或認識問題。新時代以來,國內(nei) 外環境發生極為(wei) 廣泛而深刻的變化,我國發展麵臨(lin) 一係列突出矛盾和挑戰,這些矛盾和挑戰以一個(ge) 個(ge) 具體(ti) 問題的形式呈現出來。黨(dang) 的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決(jue) 定》提出的336項重大改革舉(ju) 措,針對的正是不同領域的重大問題。正因為(wei) 抓住了重大問題,新時代全麵深化改革不斷向深度和廣度進軍(jun) ,各領域基礎性製度框架基本建立,許多領域實現曆史性變革、係統性重塑、整體(ti) 性重構。當前和今後一個(ge) 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偉(wei) 業(ye) 的關(guan) 鍵時期,我們(men) 仍然麵臨(lin) 一係列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比如,推動高質量發展麵臨(lin) 體(ti) 製機製障礙;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麵臨(lin) 科技創新能力製約;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guan) 係麵臨(lin) 新的挑戰;在經濟承壓前行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麵臨(lin) 新的困難;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下,開放發展麵臨(lin) 新的挑戰;黨(dang) 麵臨(lin) 的“四大考驗”“四種危險”將長期存在,黨(dang) 的建設麵臨(lin) 新的問題;等等。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決(jue) 定》提出的300多項重要改革舉(ju) 措,都體(ti) 現了鮮明的問題導向,都是為(wei) 了解決(jue) 重大問題開出的管用藥方。我國改革發展實踐特別是新時代以來全麵深化改革的實踐充分說明,必須堅持問題導向,順應改革發展規律,在不斷解決(jue) 問題的過程中持續深化改革、促進發展,就能牢牢把握改革發展的主動權。
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是推進理論和實踐創新的重要思想方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每個(ge) 時代總有屬於(yu) 它自己的問題,隻要科學地認識、準確地把握、正確地解決(jue) 這些問題,就能夠把我們(men) 的社會(hui) 不斷推向前進。”必須堅持問題導向作為(wei) 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集中體(ti) 現了黨(dang) 的思想路線,它不僅(jin) 表現在我們(men) 黨(dang) 著眼解決(jue) 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在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中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而且表現在我們(men) 黨(dang) 運用與(yu) 時俱進的理論成果更好指導中國實踐,在研究問題、解決(jue) 問題中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實踐創新。比如,新時代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圍繞解決(jue) 現代化建設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概括形成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初步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ti) 係,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麵對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情況依然突出,一些深層次體(ti) 製機製問題和利益固化藩籬日益顯現,有法不依、執法不嚴(yan) 、違法不究等情況依然存在,黨(dang) 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zheng) 形勢依然嚴(yan) 峻複雜等問題,創造性提出“四個(ge) 全麵”戰略布局,找到了解決(jue) 問題、化解矛盾的新法寶,使我們(men) 的前進方向更明確、發展布局更科學、戰略舉(ju) 措更有效;圍繞回答我國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係列理論和實踐問題,創造性提出新發展理念,闡明了我們(men) 黨(dang) 關(guan) 於(yu) 發展的政治立場、價(jia) 值導向、發展模式、發展道路等重大政治問題,帶來了關(guan) 係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針對我國轉變發展方式關(guan) 鍵階段出現的勞動力成本上升、資源環境約束增大、粗放的發展方式難以為(wei) 繼、經濟循環不暢等問題,創造性提出推動高質量發展,明確了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找到了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這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推動了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等等。這些具有原創性、標識性的概念和理論成果,這些具有曆史性、革命性、開創性的實踐突破,都是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把必須堅持問題導向貫穿發展始終,以問題為(wei) 牽引不斷推進理論和實踐創新的結果。
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是抓好工作落實的重要要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推進黨(dang) 和國家各項工作,必須堅持問題導向”。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開創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新時代的偉(wei) 大實踐中,不僅(jin) 把必須堅持問題導向作為(wei) 治國理政的基本方法,而且把它作為(wei) 抓好工作落實的重要要求,使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的工作要求覆蓋改革發展的各方麵全過程。比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精神專(zhuan) 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改革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在二十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推進黨(dang) 的自我革命必須堅持問題導向,保持戰略定力,標本兼治、綜合施策、協同發力、鍥而不舍、久久為(wei) 功”;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ti) 學習(xi) 時的重要講話中,強調“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和係統觀念,著力破除製約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主要矛盾和問題”;等等。在地方考察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也多次強調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比如,2023年7月,在江蘇考察時強調,“聚焦實際問題抓落實,在抓落實上取得新實效”;2023年9月,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dong) 北全麵振興(xing) 座談會(hui) 時強調,“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堅持鍛長板、補短板相結合,堅持加大支持力度和激發內(nei) 生動力相結合,咬定目標不放鬆,敢闖敢幹加實幹,努力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xing) 的新路子,奮力譜寫(xie) 東(dong) 北全麵振興(xing) 新篇章”;2024年3月,在湖南考察時強調,“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要突出問題導向,著力解決(jue) 製約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卡點堵點問題、發展環境和民生領域的痛點難點問題、有悖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的焦點熱點問題,有效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不斷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增動力、添活力”;等等。在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中,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是對各級幹部履職盡責的基本要求,要求各級幹部必須把問題作為(wei) 研究製定政策的起點,把工作的著力點放在解決(jue) 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上,把化解矛盾、破解難題作為(wei) 打開局麵的突破口,在領導崗位上、在主管工作中解決(jue) 新問題、打開新局麵。
當前對必須堅持問題導向貫徹不力的個(ge) 別現象及其根源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廣大黨(dang) 員幹部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對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的掌握越來越深入,對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打開局麵、推動工作的自覺性、能動性也大大提高。同時也要看到,在實際工作中,仍然存在對必須堅持問題導向貫徹不力、問題意識不強的個(ge) 別現象,從(cong) 而導致對黨(dang) 中央決(jue) 策部署的貫徹落實打了一些折扣,需要我們(men) 在實踐中加以注意。
一是不深入掌握基本原理,對問題想得不深。之所以發生這種情況,往往是因為(wei) 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的重要論述的精髓要義(yi) 掌握不深,對其中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隻知其一、不知其二,隻知道幹工作、抓落實要抓住問題,卻不清楚要抓什麽(me) 樣的問題。其中,有的是不清楚客觀事物中往往包含著許多矛盾,客觀事物的性質取決(jue) 於(yu) 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麵,抓問題就是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麵,並予以重點解決(jue) 。這樣的幹部因為(wei) 抓不住工作重點、眉毛胡子一把抓,陷入對一個(ge) 個(ge) “孤立”問題的疲勞應對中,導致忙而無效。有的是不清楚矛盾往往具有相互聯係的特性,也不清楚舊的問題解決(jue) 了,新的問題隨時可能產(chan) 生,以為(wei) 能夠一勞永逸地解決(jue) 問題,結果往往是在解決(jue) 完一個(ge) 問題準備鬆勁歇腳的時候,卻被意想不到的情況打了個(ge) 措手不及,甚至前功盡棄。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的重要論述的精髓要義(yi) 理解不深、掌握不好,根源在於(yu) 學習(xi) 浮在表麵,沒有進行深入思考,是惰性作祟的緣故。
二是不深入掌握社情民意,對問題抓得不準。之所以發生這種情況,往往是因為(wei) 對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的實質在於(yu) 一切從(cong) 實際出發的理解不到位,隻追求調查研究的形式和數量,卻沒有真正深入基層、深入實際,車子轉一轉、工程看一看、幹部談一談、群眾(zhong) 見一見,調查研究就結束了。這樣所謂的調查研究,自然難以真正掌握真實情況。於(yu) 是在這些幹部中,有的主要從(cong) 下級匯報和文件中了解“社情民意”,有的把從(cong) 網上、社交平台上得到的一些碎片化認知拚湊成“社情民意”,還有的坐在辦公室中把主觀臆想的情況當成“社情民意”。從(cong) 這些所謂的“社情民意”出發,自然難以抓到真問題、找準主要問題、抓住關(guan) 鍵問題。更有甚者,有的抓住從(cong) 間接渠道得到的“偽(wei) 問題”大做文章,搞得下級苦不堪言,基層負擔繁重;有的自以為(wei) 為(wei) 群眾(zhong) 辦好事,辦的卻是群眾(zhong) 不需要的事,而對群眾(zhong) 真正需要辦的事卻久拖不辦,跟群眾(zhong) 的距離越拉越遠。出現這些情況的根源,在於(yu) 形式主義(yi) 、官僚主義(yi) 作祟,政績觀錯位、責任心缺失,脫離群眾(zhong) 、脫離實際。形式主義(yi) 、官僚主義(yi) 是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發展的大敵,黨(dang) 員幹部必須警醒之、力避之。
三是不深入掌握發展大勢,對問題想得不遠。之所以發生這種情況,往往是因為(wei) 孤立靜止地看待事物,不能預見事物的發展變化,也沒有認識到隻有準確研判形勢、善於(yu) 把握大勢,才能找準問題發生的源頭和症結。其中,有的是缺乏係統觀念,無法做到對各種新老問題統籌把握、係統解決(jue) 。有的是缺乏全局觀念,不能對各種矛盾做到心中有數,不善於(yu) 從(cong) 老問題及其發展變化中把握事物的規律性,從(cong) 新問題及其生發萌芽中發現事物的趨勢性,對各項工作缺乏預見性和前瞻性,因而難以把握戰略全局、掌握戰略主動。還有的缺乏大局意識,心裏隻有自己的一畝(mu) 三分地,隻打自己的小算盤,不會(hui) 算大賬、算長遠賬,短期看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似乎占了便宜,長期看卻吃了大虧(kui) 。比如,對於(yu)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有的地方有盲目上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未來產(chan) 業(ye) 的衝(chong) 動,什麽(me) 產(chan) 業(ye) 熱就追什麽(me) 產(chan) 業(ye) ,而沒有關(guan) 注本地的發展實際、分析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的發展趨勢和全國乃至全球的產(chan) 業(ye) 布局情況,這就很可能造成低水平重複建設,形成資源浪費。
上述種種現象的存在,說明做到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既要加強學習(xi) ,改造主觀世界;又要力戒形式主義(yi) 、官僚主義(yi) ,錘煉優(you) 良作風;還要講究工作方式方法,改造客觀世界。
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奮力打開改革發展新天地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精神專(zhuan) 題研討班上指出:“要增強政治責任感、曆史使命感,以攻堅克難、迎難而上的政治勇氣,直麵矛盾問題不回避,鏟除頑瘴痼疾不含糊,應對風險挑戰不退縮,奮力打開改革發展新天地。”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對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作出全麵部署,吹響了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的號角。推動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精神更好貫徹落實,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把問題導向作為(wei) 謀劃改革、促進發展的抓手,不斷打開改革發展新天地。
不斷培育發現和篩選問題的眼光。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銳利思想武器。培育發現和篩選問題的眼光,首先要學深悟透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學會(hui) 運用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觀、方法論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不斷提高發現問題、抓住真正問題、把握深層問題的辨別力和敏銳性。同時,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對現實問題的發現,隻能來自現實本身。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形成發現和篩選問題眼光的基礎。通過調查研究掌握實情、抓住症結、解決(jue) 問題,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始終堅持的工作方法。1988年,習(xi) 近平同誌一到福建寧德赴任,就深入基層,聽民聲,察實情,逐步形成“四下基層”工作製度,帶領寧德黨(dang) 員幹部群眾(zhong) “滴水穿石”“弱鳥先飛”。2024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關(guan) 鍵一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國內(nei) 考察調研的足跡遍布12省區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為(wei) 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謀篇布局。全麵深入的調查研究,是研究問題、製定政策、推進工作的基礎。當前,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麵臨(lin) 的重大現實問題、全局性戰略問題、人民群眾(zhong) 關(guan) 心關(guan) 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表現。各地要從(cong) 本地實際出發,摸清改革發展麵臨(lin) 的具體(ti) 問題,製定切合實際的改革舉(ju) 措,使其更加符合客觀實際、符合群眾(zhong) 需要,把黨(dang) 中央重大決(jue) 策部署創造性地落到實處。
不斷強化研究和分析問題的思維。注重研究和分析問題,是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的題中應有之義(yi) ,是從(cong) 發現問題、篩選問題到解決(jue) 問題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隻有把問題研究深、分析透,才能找到解決(jue) 問題的方法和路徑。為(wei) 此,要把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和必須堅持係統觀念、目標導向有機結合起來,在統籌把握中提高研究問題、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必須堅持問題導向與(yu) 必須堅持係統觀念、目標導向,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問題是矛盾的表現形式,而矛盾是具有係統性的。統籌把握必須堅持問題導向與(yu) 必須堅持係統觀念,內(nei) 在要求堅持“兩(liang) 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厘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麵和次要方麵,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ti) 推進,在整體(ti) 推進中實現重點突破。目標是指南針,問題是突破口。問題導向是從(cong) 當前存在的問題出發,思考工作的切入點;目標導向是從(cong) 要實現的目標出發,謀劃長遠和整體(ti) 工作思路。統籌把握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既要從(cong) 目標倒推,列出時間表、路線圖,又要從(cong) 緊迫問題入手,牽住“牛鼻子”,從(cong) 而更加全麵係統地研究和解決(jue) 改革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當前,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過程中各種矛盾錯綜複雜。在研究和分析問題時,隻有把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和必須堅持係統觀念、目標導向有機統一起來,才能做到當前和長遠相統籌、全局和局部相兼顧、漸進和突破相銜接,在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中協調好各方利益關(guan) 係;才能用普遍聯係的、全麵係統的、發展變化的觀點分析問題,以全局觀念謀劃各項改革發展舉(ju) 措,使其協調配套、同向發力、形成合力,增強整體(ti) 效能。
不斷增強解決(jue) 問題的能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2022年春季學期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式上指出:“所有實際能力的獲得都要靠實踐”“大家一定要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注重在實踐中學真知、悟真諦,加強磨練、增長本領。這方麵,關(guan) 鍵是要虛心用心,甘當‘小學生’”。人民群眾(zhong) 是曆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zhong) 中蘊藏著巨大智慧和力量。深入基層掌握第一手材料、到人民群眾(zhong) 中求教,是我們(men) 黨(dang) 研究問題、解決(jue) 問題的基本方法,也是密切黨(dang) 同人民群眾(zhong) 血肉聯係的基本途徑。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要求廣大黨(dang) 員幹部“撲下身子、沉到一線”“把脈問診、解剖麻雀,進行問題梳理、難題排查”,強調“既看‘高樓大廈’又看‘背陰胡同’,真正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把對策提實”。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把對策提實,就要多到困難多、群眾(zhong) 意見集中、工作打不開局麵的地方,同群眾(zhong) 交流,向群眾(zhong) 請教。廣大黨(dang) 員幹部要真正把自己當作群眾(zhong) 的一員、把群眾(zhong) 的事當作自己的事,帶著感情向群眾(zhong) 認真學習(xi) ,帶著問題向群眾(zhong) 虛心求教,甘當人民群眾(zhong) 的“小學生”。幹部對群眾(zhong) 敞開心扉,群眾(zhong) 對幹部就會(hui) 無所保留,好點子、好辦法就會(hui) 在麵對麵交流中形成。要通過解剖麻雀、典型分析等方式,深入發掘人民群眾(zhong) 創造的好點子、好經驗,並在改革發展實踐中不斷梳理歸納、提煉總結,把群眾(zhong) 的“金點子”轉化成為(wei) 解決(jue) 問題的“金鑰匙”。還要看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hui) 快速發展,新現象、新事物層出不窮,社會(hui) 利益格局深刻變化,群眾(zhong) 思想觀念日益多樣,基層情況千差萬(wan) 別。廣大黨(dang) 員幹部要擴大聯係群眾(zhong) 的覆蓋麵,全麵了解群眾(zhong) 的所思所想所盼,這樣才能解決(jue) 好群眾(zhong) 的急難愁盼問題,讓群眾(zhong) 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不斷堅定緊盯問題不放的決(jue) 心。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不能說老問題沒處理完,新問題就可以歇一歇、放一放。解決(jue) 老問題是當務之急,但也要重視新問題,得同步抓。”新征程上,我國發展仍麵臨(lin) 不少問題亟待解決(jue) 。這些問題有的是老問題,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及其諸多表現形式;也有大量隨著形勢發展變化出現的新問題,如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等;還有發展站上更高台階後必然會(hui) 遇到的問題,如新舊動能轉換等。多數情況下,新問題和老問題是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的,不能截然分開。舊的問題解決(jue) 了,新的問題又會(hui) 產(chan) 生,這決(jue) 定了改革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以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就要有緊盯問題不放的決(jue) 心,在不斷解決(jue) 問題中推動事業(ye) 持續向前發展。為(wei) 此,要保持戰略定力,錘煉務實作風,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盯著問題去、追著問題走,把解決(jue) 問題作為(wei) 檢驗能力水平的試金石。要砥礪擔當精神,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耐心和恒心,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曆史擔當,在實踐中真抓實幹、攻堅克難,以釘釘子精神抓好問題解決(jue) 和改革落實。還要樹立世界眼光,胸懷“國之大者”,把國內(nei) 問題和國際問題聯係起來全麵考慮、整體(ti) 考量,拓寬研究和分析問題的國際視野,找到解決(jue) 問題、推進事業(ye) 發展的科學路徑。
新征程上,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就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的根本價(jia) 值取向,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wei) 奮鬥目標,奮力打開改革發展新天地。
(作者為(wei) 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首都師範大學研究基地特約研究員)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