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攸關(guan) 人類存續,生態文明攸關(guan) 人類發展。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強調“麵對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ti) ,沒有哪個(ge) 國家能獨善其身”。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深度參與(yu) 全球生態治理,成為(wei) 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yu) 者、貢獻者、引領者。在這一過程中,綠色“一帶一路”成為(wei) 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全球生態治理中的重要實踐,為(wei) 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以全新理念為(wei) 指引
共建“一帶一路”就是要建設一條開放發展之路,同時也必須是一條綠色發展之路。2017年5月,習(xi) 近平主席在第一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指出:“要踐行綠色發展的新理念,倡導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生產(chan) 生活方式,加強生態環保合作,建設生態文明,共同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綠色是“一帶一路”的鮮明底色和內(nei) 在屬性,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與(yu) 綠色發展理念在國際合作框架中的延伸。
中國已同150多個(ge) 國家、30多個(ge) 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成功舉(ju) 辦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立20多個(ge) 專(zhuan) 業(ye) 領域多邊合作平台。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中不少是全球南方國家,生態環境複雜脆弱,普遍存在加速經濟發展、提升工業(ye) 化水平和國民生活水平與(yu) 保護生態環境的矛盾。很多國家仍處於(yu) 工業(ye) 化相對初級階段,以高能耗、重汙染產(chan) 業(ye) 為(wei) 主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加劇了地區環境承載力的惡化,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而找到最符合其國家利益所需的綠色發展模式更是關(guan) 鍵。
綠色“一帶一路”所秉持的綠色發展理念,不同於(yu) 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傳(chuan) 統“綠色發展”理論強調的一種將增長與(yu) 對資源利用、碳排放和環境損害的依賴脫鉤的發展模式,而是既突出“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guan) 係”,在明確人與(yu) 自然和諧關(guan) 係的前提下,倡導實現生態、社會(hui) 與(yu) 經濟的良性循環;又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模式,將自然資源資產(chan) 作為(wei) 綠色生產(chan) 要素,尋求將綠色技術和可持續發展技術導入自然資源,產(chan) 出綠色經濟增長,高質量地實現工業(ye) 化和加速現代化,因而更符合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階段和現實需求。共建綠色“一帶一路”,就是探索一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共同繁榮之路,這需要更先進的“綠色發展”理念。
所謂更先進的“綠色發展”理念包含綠色發展過程、綠色發展階段和綠色發展結果三個(ge) 方麵,而不僅(jin) 限於(yu) 西方傳(chuan) 統理論所強調的簡單發展結果。綠色“一帶一路”的先進性和原創性在於(yu) 將馬克思主義(yi) 的自然辯證法與(yu) 中國傳(chuan) 統哲學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相結合,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獨特性和加強合作的大背景下重新構建“綠色發展”理念,強調了與(yu) “綠色增長”和“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guan) 的發展過程,與(yu) “綠色經濟”密切相關(guan) 的發展階段,以及實現了某種程度的經濟、社會(hui) 與(yu) 環境改善成果和進步的發展結果。在“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自然資源資產(chan) 、綠色和可持續技術、經濟增長和人類發展結果中,自然資源資產(chan) 是經濟的稟賦和初始狀態,為(wei) 未來發展奠定基礎或構成限製;發展成果是整體(ti) 綠色發展的結果和現狀,可隨時間累積;綠色和可持續技術是在將自然資源資產(chan) 轉化為(wei) 發展成果過程中的核心,在塑造經濟和引領發展方向中發揮著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
“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的成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夥(huo) 伴關(guan) 係倡議的發起,“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的製定,“一帶一路”綠色供應鏈平台的搭建,“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國際高層對話等係列主題交流活動的舉(ju) 辦等,一方麵為(wei) 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的生態環保合作與(yu) 綠色發展提供新的橋梁和紐帶,另一方麵也說明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對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充分認同。
錨定目標積極作為(wei)
2019年4月,習(xi) 近平主席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強調:“我們(men) 要堅持開放、綠色、廉潔理念,不搞封閉排他的小圈子,把綠色作為(wei) 底色,推動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綠色投資、綠色金融,保護好我們(men) 賴以生存的共同家園”。隨著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成為(wei) 世界各國發展的普遍共識和最大利益契合點,全球綠色發展形成了一係列新的國際製度和規則,碳排放和環境容量的約束性持續加強,綠色發展的競合趨勢也日益明顯。在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綠色“一帶一路”順應各國對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希冀,拓寬了綠色低碳的現代化路徑,為(wei) 廣大發展中國家探索可持續和高質量發展之路提供了有益借鑒,有力推動全球生態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合作共贏的方向前進。
2024年11月,習(xi) 近平主席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九次峰會(hui) 第二階段會(hui) 議關(guan) 於(yu) “全球治理機構改革”議題的講話,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高度,提出“完善全球生態治理”的主張,闡明治理理念“本著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厘清治理方向“全麵有效落實《巴黎協定》和《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明確治理目標“完善全球生態治理,建設生態友好型世界經濟”、強調治理原則“遵循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聚焦治理重點“能源轉型和能源安全”“堅持先立後破,使清潔能源平穩有序替代傳(chuan) 統能源,加快世界經濟綠色低碳轉型”、展現大國擔當“中方願同各方持續深化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礦產(chan) 、綠色交通等領域國際合作,在力所能及範圍內(nei) 為(wei) 發展中國家提供支持”。
中國積極推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認真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積極推動《巴黎協定》的達成和生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hui) 通過的《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為(wei) 今後直至2030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擘畫新藍圖。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經濟發展對能源需求的不斷增長是全球能源、氣候治理格局和恢複生態係統的重要影響因素,相關(guan) 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必須與(yu) 氣候行動目標保持一致,必須符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要求,以應對全球麵臨(lin) 的貧困、不平等、氣候變化、環境退化等17項共同治理挑戰。
為(wei) 促進共建國家實現綠色低碳轉型,中國率先圍繞共建綠色“一帶一路”發布了一係列政策文件,進行了一係列機製建設,引導相關(guan) 各方積極參與(yu) 。2015年發布的《推動共建絲(si) 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si) 綢之路的願景與(yu) 行動》提出,加強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和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共建綠色絲(si) 綢之路。2017年發布的《關(guan) 於(yu) 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與(yu) 《“一帶一路”生態環境保護合作規劃》對“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目標、內(nei) 涵、範圍、路徑等作出具體(ti) 規定。此外,出台綠色產(chan) 品標準認證、基礎設施建設綠色化等相關(guan) 標準,為(wei) 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提供更清晰、更具體(ti) 的綠色標準,有力推動相關(guan) 項目落地實施。2020年,中國提出力爭(zheng) 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1年,中國宣布將大力支持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2022年發布的《關(guan) 於(yu) 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意見》,提出2030年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格局基本形成的宏偉(wei) 目標,圍繞推進綠色發展重點領域合作、推進境外項目綠色發展、完善綠色發展支撐保障體(ti) 係提出15項具體(ti) 任務。
為(wei) 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穩步有序開展,中國於(yu) 2015年成立“一帶一路”生態環境保護領導小組,確定中國—東(dong) 盟環境保護合作中心為(wei) 提供技術支持的牽頭機構,為(wei) “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工作提供組織機製保障。組建“一帶一路”建設促進中心,逐步建立從(cong) 政策協調到項目實施管理的多層級工作體(ti) 製。積極落實《巴黎協定》,與(yu)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簽署關(guan) 於(yu) 建設綠色“一帶一路”的諒解備忘錄等,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取得積極進展,交流機製不斷完善,務實合作不斷深化。
當前,全球發展麵臨(lin) 諸多挑戰,部分國家將治理議題政治化、邊緣化,片麵追求發展的高標準,而非加大發展資源供給,甚至搞“去全球化”“小院高牆”和極限製裁,人為(wei) 製造分裂和對抗,影響甚至衝(chong) 擊全球經濟發展和氣候談判議程。共建綠色“一帶一路”是包容性發展的典範,綠色“一帶一路”與(yu) 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高度契合,是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和多邊開放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重要合作平台。
提供綠色公共產(chan) 品
2023年10月,習(xi) 近平主席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強調:“中方將持續深化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等領域合作,加大對‘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的支持,繼續舉(ju) 辦‘一帶一路’綠色創新大會(hui) ,建設光伏產(chan) 業(ye) 對話交流機製和綠色低碳專(zhuan) 家網絡。”
綠色“一帶一路”對全球生態治理作出了多方麵的貢獻。一是推動綠色基礎設施建設。使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減少項目建設中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汙染,為(wei) 全球基礎設施的綠色建設提供了示範。如中國在巴基斯坦建設的“一帶一路”旗艦項目——中巴經濟走廊,大量采用了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預計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00萬(wan) 噸。二是促進環保技術交流與(yu) 合作。2017年,中國啟動“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年,設立“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與(yu) 共建國家在環境保護技術、生態修複技術、清潔能源技術等方麵加強交流與(yu) 合作,加速綠色技術的傳(chuan) 播和應用。三是提升全球生態保護意識。中國舉(ju) 辦“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台年會(hui) 、“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圓桌會(hui) 等活動,各國代表分享各自在生態保護方麵的經驗和做法,探討如何加強合作,促進公眾(zhong) 對生態環境問題的關(guan) 注,形成共同參與(yu) 全球生態治理的良好氛圍。四是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2013年至2023年,中國以年均3.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1%的經濟增長,能耗強度累計下降26.1%,是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為(wei) 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五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2016年以來,中國提供並動員項目資金超過1770億(yi) 元,有力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與(yu) 42個(ge) 發展中國家簽署50多份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文件,開展係列援助與(yu) 交流,在能源、交通等領域支持發展中國家提升減排能力,減少溫室氣體(ti) 排放,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這一重大挑戰。六是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在項目規劃和實施中注重減少對生態敏感區域的幹擾,為(wei) 維護全球生物多樣性發揮了積極作用。如在承建並運營肯尼亞(ya) 蒙內(nei) 鐵路過程中設置大型野生動物遷徙通道,在加納特馬新集裝箱碼頭項目區域建設“海龜孕育中心”。
在“一帶一路”綠色能源建設方麵,一大批標誌性能源項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項目落地生根,有效解決(jue) 了所在國用電難、用電貴等問題,幫助這些國家獲得清潔、安全、可靠的能源供應。比如,老撾南芒河1水電站,裝機容量64兆瓦,年平均發電量2.25億(yi) 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27萬(wan) 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75萬(wan) 噸,為(wei) 超過10萬(wan) 戶家庭提供綠色電力,有效保障了萬(wan) 象等高用電量地區的電力穩定供應。水電、風電、光伏電站等清潔能源基礎設施點亮共建國家萬(wan) 家燈火,電氣化列車、新能源汽車等低碳交通工具滿載綠色發展與(yu) 幸福生活的希望,綠色貿易、綠色金融、綠色物流等助推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取得更大成果。近年來,中國在綠色發展領域取得了積極進展。中國高度重視提高能源效率與(yu) 資源集約工作,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術研發、示範和推廣應用,推動相關(guan) 領域技術創新,正逐步開辟出符合全球南方國家國情與(yu) 需要的綠色增長路徑,提供可借鑒、可複製、可操作的示範案例。
共建綠色“一帶一路”,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內(nei) 在要求,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維護全球生態安全的重大舉(ju) 措,是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構建人與(yu) 自然生命共同體(ti) 的重要載體(ti) 。綠色“一帶一路”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逐“各國建設綠色家園”之夢;提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方案,授“廣大發展中國家先進綠色技術”之漁;加強多邊主義(yi) 和國際合作,依“共商共建共享”之則;創新綠色發展理念,築“人類生態文明建設”之基;聚焦能源安全,促“綠色能源”之可及性,打造了全球生態治理的樣板,為(wei) 推動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ti) 、共建清潔美麗(li) 世界奠定了堅實基礎。
(作者為(wei)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yu) 戰略研究院副院長)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