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屬於(yu) 祖國,此生無怨無悔。”
帶著一生的奉獻、無限的赤誠,黃旭華,那個(ge) 為(wei) 祖國“深潛”一輩子的人,走了。
2016年12月20日,黃旭華在辦公室內(nei) 與(yu) 同事交談。
2025年2月7日上午,一則令人悲痛的消息迅速傳(chuan) 遍全網。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優(you) 秀黨(dang) 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全國道德模範,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工程總設計師,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原所長、黨(dang) 委書(shu) 記(代理)、名譽所長黃旭華同誌,因病醫治無效,於(yu) 2025年2月6日20時30分在湖北武漢逝世,享年99歲。
“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這是我們(men) 自己幹出來的”
2020年1月10日,年逾九旬的黃旭華從(cong)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手中接過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章。
此前,少有人知曉他的名字。作為(wei) 共和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遠離家鄉(xiang) 、隱姓埋名,踏上艱辛求索路。
2019年9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yi) 式在北京人民大會(hui) 堂隆重舉(ju) 行。這是“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代表黃旭華在儀(yi) 式上發言。
1958年,中國啟動核潛艇研製工程。麵對外國的技術封鎖,毛澤東(dong) 同誌誓言:“核潛艇,一萬(wan) 年也要搞出來!”
國外保密控製極嚴(yan) ,要從(cong) 浩瀚無邊的報紙雜誌和論文資料中找到有價(jia) 值的內(nei) 容,猶如大海撈針。難得找到的,又是零零碎碎,真假難分。
黃旭華要求科技人員隨身帶上“三麵鏡子”,用“放大鏡”擴大視野;用“顯微鏡”摸清實質;用“照妖鏡”棄假存真。
彼時,科研手段和試驗設備不是空白就是待建。哪兒(er) 有今日一秒上億(yi) 次的計算機,隻有算盤和計算尺。
幾千噸排水量的核潛艇的重量重心值,牽涉到數萬(wan) 台件的設備、儀(yi) 器,幾十公裏長的管道、電纜和上千噸的鋼材材料。成千上萬(wan) 的數據,都是用算盤和計算尺,一個(ge) 一個(ge) 算出來,加以集成,再不斷調整配重,每一次調整,都得從(cong) 頭再來。
沒有現成的圖紙和模型,就一邊設計、一邊施工,白天黑夜加班加點;日日夜夜、月月年年,算出了首艘核潛艇幾萬(wan) 個(ge) 數據;為(wei) 了控製核潛艇的總重和穩性,邊角餘(yu) 料都要過磅稱重……
“誓幹驚天動地事,甘做隱姓埋名人。”
那座荒島和那群隱姓埋名的人徹底改寫(xie) 了世界核潛艇的曆史——中國核潛艇上馬三年後開工、開工兩(liang) 年後下水、下水四年後正式編入海軍(jun) 進入戰鬥序列。
“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這是我們(men) 自己幹出來的。”
多年之後,黃旭華的雲(yun) 淡風輕,濃縮了所有。
中國成為(wei) 繼美、蘇、英、法之後世界上第五個(ge) 擁有核潛艇的國家,遼闊海疆從(cong) 此有了護衛國土的“水下移動長城”。
“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黃旭華在交大求學時的照片。
“當祖國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我就一次流光;當祖國需要我一滴一滴流血的時候,我就一滴一滴地流!”
為(wei) 數不多的訪談中,黃旭華的這段話格外令人印象深刻。他這一生,時刻準備著為(wei) 國犧牲。
1988年初,核潛艇首次深潛試驗。一塊撲克牌大小的鋼板,深潛後承受的外壓是1噸多,但凡有一塊鋼板不合格、一條焊縫有問題、一個(ge) 閥門封不嚴(yan) ,都可能麵臨(lin) 艇毀人亡的結局。
黃旭華決(jue) 定,親(qin) 自隨艇下潛!“我們(men) 要唱‘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去把試驗數據完整地拿回來!”
極限深度,成功了!黃旭華欣然題詩:“花甲癡翁,誌探龍宮。驚濤駭浪,樂(le) 在其中!”
“癡”,是為(wei) 了科學;“誌”,是為(wei) 了祖國。
1926年,黃旭華出生於(yu) 廣東(dong) 省海豐(feng) 縣的一個(ge) 小鎮,排行老三。他的父母在當地行醫,頗具聲望。
小學畢業(ye) 時,全麵抗戰拉開了序幕。黃旭華為(wei) 了求學翻山越嶺,步行整整四天,才找到為(wei) 了躲避日寇而搬遷的中學。
“想轟炸就轟炸,因為(wei) 我們(men) 國家太弱了!”在炮火與(yu) 動蕩中長大的黃旭華,太渴盼祖國的強大。
這個(ge) 曾經想要學醫的青年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交通大學造船工程係,他立下誓言:“我要學航空、學造船,我要科學救國!”
歲月見證。離家投身核潛艇事業(ye) 時,黃旭華才三十出頭,再見親(qin) 人,他已滿頭白發。
“家人不知道我在外做什麽(me) ,父親(qin) 去世我也沒有回去……”
總有人問黃旭華,忠孝不能兩(liang) 全,你是怎樣理解的?
“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無怨無悔的使命背後,有一生難解的鄉(xiang) 愁,更有超越凡俗的追求。
“沒有國哪有家,沒有家哪有孝。我雖然沒有遵守‘常常回家看看’的諾言,但我恪守了要嚴(yan) 守工作機密的承諾,我相信總有一天,大家會(hui) 理解、諒解我的。”
兄弟姐妹中他工資最少、房子最小。他淡淡一笑:“你們(men) 有這麽(me) 好的境況,我祝賀你們(men) ,但我絕不眼紅。我還是走我的獨木橋,一生不會(hui) 動搖。”
“有一種人生,深潛無聲,卻震耳欲聾”
摘取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後,黃旭華比過去更忙了:他走進大中小學,為(wei) 孩子們(men) 作報告、作科普,宣講科學家精神;先後向科研、科普、教育機構捐獻獎金逾2000萬(wan) 元,設立“黃旭華科技創新獎勵基金”,激勵後繼者開拓創新、勇攀高峰……
各種宣講的照片和視頻資料中,他始終精神抖擻、麵帶微笑。即使需要拄著拐杖、坐著輪椅,他也挺直脊背、目光炯炯。
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中山路小學“黃旭華院士科技教育中心”,一項名為(wei) “黃爺爺,我想對您說”的心裏話征集活動,吸引著孩子們(men) 的熱情參與(yu) 。
有孩子這樣寫(xie) 道:敬愛的黃爺爺,現在我們(men) 能夠安享和平,都是有像您一樣“赫赫無名”的奉獻者,用自己堅挺的脊梁,給了整個(ge) 民族以力量。雖然您不常出現在人們(men) 的視野裏,但一直默默為(wei) 國努力。我要向您學習(xi) ,以您為(wei) 榜樣,勇往直前,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武漢市武昌區中山路小學“黃旭華院士科技教育中心”在719所開展研學活動。
很多曾經向他請教、受他指點的科研人員都感歎:黃老仿佛永不知疲倦,隻要國家需要,他就會(hui) 全力以赴。
訃告消息發出後,黃旭華生前所在的第七一九研究所的工作人員沉浸在悲痛中。
他們(men) 記得,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老所長”被授予“共和國勳章”時說的:共和國勳章的光榮,屬於(yu) 核潛艇戰線的每一員!我和我的同事們(men) ,此生屬於(yu) 祖國,此生無怨無悔!
第七一九研究所的一位同誌告訴新華社記者,黃老年過八旬仍忙於(yu) 工作,因患有白內(nei) 障一度情緒低落。
有人納悶,一向樂(le) 嗬嗬的黃老這是怎麽(me) 啦?他有些賭氣地說,科研資料看不了,怎麽(me) 能跟上國際前沿?
後來,白內(nei) 障手術很順利,手機上的小字也能看清了,他又開心得像個(ge) 孩子,立刻撲到書(shu) 堆裏、論文中。
有多少人,能夠“擇一事,終一生”?又有多少人,“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yu) 名”?
“為(wei) 國鑄劍,黃老一路走好!”
“致敬,這些人幫我們(men) 每個(ge) 人直起了腰!”
“向赤子之心不變的您致敬。”
“有一種人生,深潛無聲,卻震耳欲聾。”
…………
無數網民跟帖致敬,寄托哀思。
黃旭華和上海交大學子分享自己心中的科學家精神。
上海交通大學的門戶網站調整為(wei) 黑白色調,首頁顯著位置是“沉痛悼念黃旭華學長”的文章。
有人憶起2016年4月,上海交大紀念建校120周年大會(hui) 現場,老校友黃旭華輕輕推開學校為(wei) 他準備的座椅,堅持站立著,為(wei) 大家講述心中的科學家精神……
誓言無聲,初心不渝。
此刻,他如閃耀的星辰,隱入深海。
碧波之下,忠魂永駐,護山河無恙。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