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巉巉列萬(wan) 峰,終南山脈“接海隅”,綿延至秦嶺腹地柞水,金米村就藏在這深山的縱橫溝壑之中。曾經,“吃水肩挑人抬、趕集翻山越嶺”“守半畝(mu) 薄田,辛苦一年,兜裏沒錢”,是金米人生活的寫(xie) 照。為(wei) 了百姓能過上好日子,金米村黨(dang) 支部推動木耳種植轉型升級,讓小木耳富了一方百姓。
2020年4月20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金米村考察,點讚“小木耳,大產(chan) 業(ye) ”。近年來,金米村堅持“黨(dang) 支部引領、集體(ti) 經濟驅動、黨(dang) 員示範、農(nong) 戶參與(yu) ”的工作思路,持續做強“小木耳大產(chan) 業(ye) ”,曾經“要金沒金、要米沒米”的貧困村搖身一變,成了“多金又多米”的“明星村”。
探路發展闖“三關(guan) ”
“萬(wan) 山叢(cong) 樹多,土人伐木生耳。”在森林覆蓋率達82.4%的金米村,截椴木栽培木耳的曆史由來已久,但過去技術手段落後,大家靠天吃飯,小打小鬧,不成規模。
隨著縣裏定下“一主兩(liang) 優(you) ”發展思路,將木耳作為(wei) 主導產(chan) 業(ye) ,金米村開始流轉土地建大棚,發動村民種植木耳。憶起當年,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李正森感歎:“那時候問題多著嘞!”
流轉土地之初,“不能把我地裏的好土都推到別家去了”成了首當其衝(chong) 的矛盾。時值春節,村“兩(liang) 委”決(jue) 定先集中“攻堅”回村過年的年輕人,再由年輕人說服老人,終於(yu) 讓許多人慢慢放下了地界之爭(zheng) 。於(yu) 是,第一批50座木耳大棚在秦嶺深處拔地而起。
有了大棚,沒人願意“吃螃蟹”成了第二個(ge) 難題。過去發展產(chan) 業(ye) “沒資金、沒技術、沒銷路”的種種失敗教訓,還深深刻在村民記憶裏。為(wei) 降低群眾(zhong) 風險,金米村從(cong) 東(dong) 北聘請專(zhuan) 業(ye) 技術員手把手指導,創新“借棚還耳、借袋還耳”模式,保證前期不讓群眾(zhong) 出一分錢,還通過“土地流轉掙租金、資產(chan) 入股掙利金、勞務就業(ye) 掙薪金”等方式,千方百計增加群眾(zhong) 收入。短短三個(ge) 月,村民陳慶海掙了3萬(wan) 多元錢,比外出打工一年掙得還多。
看到這回確實能掙錢,越來越多村民積極參與(yu) 進來。田間的技術大課堂上,難免有村民聽了下句忘上句,邁入各種種植誤區,村“兩(liang) 委”就領著技術能手們(men) 對村民進行一對一耐心指導,還建立木耳大數據中心,進一步提高種植管理水平。如今,村上165戶村民年種植木耳達600萬(wan) 袋。
多年來,金米村堅持支委聯產(chan) 業(ye) 、黨(dang) 員聯農(nong) 戶,經濟能人帶動、特色產(chan) 業(ye) 帶動“雙聯雙帶”發展模式,陸續引進5家農(nong) 業(ye) 龍頭企業(ye) 、年產(chan) 2000萬(wan) 袋的木耳菌包生產(chan) 廠和1000噸的木耳分揀包裝生產(chan) 線,注冊(ce) 木耳品牌商標,研發掛麵、啤酒、麵膜等22類98項木耳加工產(chan) 品,進一步提高了木耳產(chan) 品附加值與(yu) 村民收入。2023年,村民人均年收入達19670元,相比四年前翻了一番。
牽引帶動有“頭雁”
站在村口抬頭向山間望去,一家坐享幽靜山景的智能化民宿依山傍水,迎接八方遊人前來。再往村裏走,“木耳大廚房”專(zhuan) 門研發的20餘(yu) 道“木耳宴”菜品蒸騰著熱氣等待客人品嚐。春天的櫻花夾道、夏天的荷花滿塘,遠處的房車露營地、近處的兒(er) 童遊樂(le) 場,都在歡迎遊客們(men) 不僅(jin) 來,更要留下來。假如唐代詩人王維再到終南“投人處宿”,也不需“隔水問樵夫”了,到金米落腳,吃喝玩樂(le) 一站式解決(jue) 。
這一切得益於(yu) 對鄉(xiang) 村旅遊的探索。村黨(dang) 支部副書(shu) 記陳明明發現,由於(yu) 產(chan) 業(ye) 結構單一,早期到村裏參觀學習(xi) 的遊客往往是看看就走,無法為(wei) 群眾(zhong) 帶來更多收益。曾在浙江闖蕩多年的他決(jue) 心學習(xi) 浙江鄉(xiang) 村的發展經驗,開民宿、辦農(nong) 家樂(le) ,通過發展旅遊壯大村集體(ti) 經濟、為(wei) 村民增收。他牽頭組建鄉(xiang) 村旅遊產(chan) 業(ye) 黨(dang) 小組,帶動村民們(men) 開起了13家農(nong) 家樂(le) ,一年收益達到120萬(wan) 元。
除鄉(xiang) 村旅遊產(chan) 業(ye) 黨(dang) 小組外,金米村還根據產(chan) 業(ye) 結構組建了木耳、中藥材、水果、電商等產(chan) 業(ye) 黨(dang) 小組,村幹部和全體(ti) 黨(dang) 員編入黨(dang) 小組中,分工協作為(wei) 群眾(zhong) 服務。如今,黨(dang) 支部建在產(chan) 業(ye) 園區、黨(dang) 小組建在產(chan) 業(ye) 鏈上,黨(dang) 員與(yu) 群眾(zhong) 結對子,建立了緊密的利益聯結機製,群眾(zhong) 致富有了“主心骨”。
身處深山中,放眼天地間。這個(ge) “主心骨”團隊眼界開闊、思維活絡、敢拚敢闖,從(cong) 上延安“補鈣”,到赴餘(yu) 村“取經”,他們(men) 重視學習(xi) 別處先進經驗,形成了清晰的發展思路,領著金米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個(ge) 班子有著很強的奉獻精神和戰鬥力,不管有什麽(me) 難事,他們(men) 都能團結大家齊心協力幹。”小嶺鎮黨(dang) 委副書(shu) 記符軒彬讚道。2021年6月,金米村黨(dang) 支部被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dang) 組織”稱號。
疑難雜症“找支部”
每當遇到煩惱,村民們(men) 總愛找李正森來嘮一嘮。作為(wei) 商洛市“優(you) 秀人民調解員”,李正森調解有尺度、辦事有溫度。他常叮囑班子和黨(dang) 員:“不要把人分三六九等”“越是群眾(zhong) 多的地方越不能繞道走”“做農(nong) 村工作就是要耐住細煩”。
靠著這樣的“耐煩”和挖掘掌握的一支支破解之鑰,村上大大小小的矛盾糾紛、疑難雜症都被一一解決(jue) ,村民們(men) 對村幹部越來越信任。“現在群眾(zhong) 對村上的隔閡減少了很多,大家都相信‘有事找支部’。”
近3年來,全村“零上訪”,治安案件“零發生”,很多事情從(cong) “幹部幫著幹”轉變為(wei) “幹部帶著幹”,又變為(wei) “群眾(zhong) 自己搶著幹”,村民素質有了較大提升。村史館門口的核桃樹下,常有黨(dang) 員幹部開展宣講,村民積極參與(yu) 學習(xi) ,主動參加各類院落會(hui) 、群眾(zhong) 會(hui) ,實現了既“倉(cang) 廩實衣食足”,也“知禮節明榮辱”。
富口袋更富腦袋、和諧相融更有幸福笑容,是金米村“兩(liang) 委”班子深切的願望。沿循著“黨(dang) 建強村、產(chan) 業(ye) 興(xing) 村、旅遊富村”的發展思路,一路種下的“耳子”逐漸發出了新生活、新奮鬥的芽,很快就要長出一茬新的“金”和“米”了。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