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黨員,我在崗位” | 黃冬華:“最偏遠的郵路上,也有美麗的風景”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黃冬華在鄉(xiang) 間小路騎行送郵。

  分揀麻利,步履輕快,黝黑的臉上笑容憨厚……早上8點,在中國郵政江西省樟樹市昌傅郵政所報刊分揀室內(nei) ,郵遞員黃冬華忙得腳不沾地。隨後,他把裝滿報刊的綠色雙連郵袋跨放在摩托車後座,背上裝有重要文件信件的斜挎包,騎上摩托車,一陣轟隆聲,像過去23年裏的每一個(ge) 清晨,又踏上了全市最長、最偏遠的郵路。

  這條38公裏的郵路,沿途路過18個(ge) 村委會(hui) 、52個(ge) 投遞點,覆蓋70餘(yu) 平方公裏。多年來,黃冬華在郵路上來回奔走近32萬(wan) 公裏,騎壞了兩(liang) 輛自行車、5輛摩托車,投遞過近千萬(wan) 份郵件。

  別看黃冬華幹得起勁,其實他的思想起初也有波動。2001年,黃冬華原本打算外出務工,但妻子突然患病。為(wei) 了照顧家庭,他鉚足勁應聘到家門口的郵政所。“不就騎車送個(ge) 東(dong) 西,有什麽(me) 難,就當兜兜風了。”黃冬華說。

  不承想,一兩(liang) 個(ge) 月工作新鮮感過後,黃冬華就泄了氣——“給了我一條最遠的線路,路還不好走。”黃冬華回憶,自己心裏時常打退堂鼓。

  38公裏的郵路跑起來並不輕鬆。“最怕下雨天,一是怕報刊被打濕,二是怕摩托車壞半路上。”黃冬華說。

  有一次,下起傾(qing) 盆大雨。正在外麵投遞的黃冬華不敢有絲(si) 毫耽擱,趕忙停車用塑料袋把剩餘(yu) 5個(ge) 村的報刊包裹好,繼續趕路。可沒走多遠,摩托車車底傳(chuan) 來一陣“刺啦”聲,原來是進了砂石、鏈條脫了。

  黃冬華心急如焚,打了好幾通電話,才有修理師傅肯冒雨趕過來。雨下了一個(ge) 多小時,車也修了一個(ge) 多小時,他在雨中護著報刊也淋了一個(ge) 多小時。

  趕到下一個(ge) 村委會(hui) ,渾身濕漉漉的黃冬華愧疚地把濕了大半的報刊遞給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等來的不是責難,而是連聲問候——“黃師傅,辛苦了!進屋吃個(ge) 便飯吧。”

  黃冬華為(wei) 抓緊送件婉拒了好意,回到郵政所時已經是下午3點。盡管一路上渾身凍得涼颼颼、肚子餓得咕咕叫,他的心裏卻感到無比踏實、愉悅——“曆經波折,最終順利把郵件送到的那一刻,我感受到,做這份工作不隻是為(wei) 了生計,也是為(wei) 了客戶的期盼,更為(wei) 了把報刊承載的黨(dang) 的聲音送到最基層。”

  南方雨天多,黃冬華就這樣不斷地在風吹雨淋中體(ti) 悟著肩上的責任。在郵路沿途的蘭(lan) 溪村,村民張桂生說:“20多年來,黃師傅風雨無阻地給我送報刊,我這個(ge) 看報的好習(xi) 慣,就是他‘投喂’出來的!”

  支撐黃冬華一次次踏上這條偏遠郵路的,既有客戶的認可,也有沿途的溫暖。每次路過下餘(yu) 村,村民蔣芝繡總會(hui) 招呼黃冬華進屋休息,冬天烤幾分鍾火,夏天喝幾口涼井水。這些年,黃冬華在村裏結識了許多老年朋友。每當他們(men) 想買(mai) 個(ge) 油鹽醬醋、到鎮裏辦個(ge) 手續,黃冬華都能捎盡捎、能幫盡幫。

  從(cong) 一門生計,到一份事業(ye) ,黃冬華思想發生了轉變。前些年,黃冬華正式成為(wei) 一名共產(chan) 黨(dang) 員。“那時我就告訴自己,要以黨(dang) 員的標準要求自己,努力把每一份郵件及時完好地送到客戶手中。”黃冬華鄭重地說。

  回顧這些年,黃冬華感慨:“回想23年的工作經曆,腦海裏浮現的都是一個(ge) 個(ge) 溫暖的瞬間——客戶滿意的笑容、家人的肯定、越來越好走的郵路、沿途越來越漂亮的鄉(xiang) 村……原來,最偏遠的郵路上,也有美麗(li) 的風景。”

“我是黨(dang) 員,我在崗位”係列報道

發布時間:2024年12月31日 08:02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許建文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