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 | 南開大學人工智能學院院長趙新——讓科研創新更有影響力和生命力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兩(liang) 根“玻璃針”機器手,快速翻轉細胞,準確無誤地找到細胞切入點,精準提取細胞核後,再注入體(ti) 細胞核……前後不過86秒,一個(ge) 完整的細胞胚胎就已“孕育”完成,隨後開啟“克隆之旅”。

  在南開大學行政樓的一間辦公室內(nei) ,南開大學人工智能學院院長趙新教授一邊盯著電腦屏幕,一邊告訴記者:“傳(chuan) 統微操作方法操作精度較低、容易造成細胞損傷(shang) 。微納操作機器人克服了這些難題,解決(jue) 了細胞操作自動化的問題,能有效提高操作效率和質量。”

  板凳甘坐十年冷,技術的突破離不開時間的沉澱。多年來,趙新致力於(yu) 研製麵向生命科學的原位顯微分析與(yu) 操作儀(yi) ,培育出機器人操作克隆的動物,其團隊的科研成果先後兩(liang) 次入選中國智能製造十大科技進展。

  “隻有瞄準國際前沿,突出實際應用,才能讓科技創新更有影響力和生命力。”回顧這些年來的經曆,趙新深有體(ti) 會(hui) ,“國際上不能做的,我們(men) 不僅(jin) 要能做,還要做得好。這是支撐我們(men) 科研團隊走到今天的動力,也是我作為(wei) 一名黨(dang) 員始終不變的追求。”

  “人工克隆操作難度大、勝任者嚴(yan) 重不足,而克隆技術是快速、大量培育優(you) 質品種的理想解決(jue) 方法。”趙新著手這項研究的時候,手工操作“克隆羊”的世界平均成功率是3/5000,機器人操作的難度更是可想而知。越是艱難越向前,趙新帶領團隊向著這項國際前沿技術進軍(jun) 。

  一次次摸索、一次次嚐試,在別人看來枯燥無味的實驗操作,趙新卻孜孜不倦。“我們(men) 做了上千次機器人化的體(ti) 細胞核移植操作,移植了510個(ge) 重組胚胎到6隻豬體(ti) 內(nei) ,最終獲得了17隻克隆豬。結果證實,這種機器人化的體(ti) 細胞核移植,不僅(jin) 可以將操作員從(cong) 單調乏味的細胞操作中解放出來,也減少了卵母細胞在核移植過程中的損傷(shang) 。”

  這些年,一項項創新成果不斷推出,並不斷被應用到生產(chan) 實踐中:活體(ti) 細胞精準操作機器人係統,提高了細胞操作成功率、成活率、發育率,係統應用於(yu) 生物醫藥、腦科學、畜牧業(ye) 等領域;自動化克隆技術用於(yu) 種豬培育,培育了7隻克隆純種長白豬……

  創新沒有止境。如今,自動化克隆操作成功率已達到3.3/100,已經比10年前手工操作提高了54倍,但趙新團隊並不滿足。“我們(men) 與(yu) 全國數十家畜牧單位保持密切關(guan) 係,他們(men) 有需要,我們(men) 就繼續培育。”趙新說。

  在他看來,人工智能是一個(ge) 交叉學科,要特別注重學科交叉、產(chan) 業(ye) 視角,將人工智能的力量帶到所有學科研究領域,並融合醫學、金融、旅遊等其他學科的先進理念,共同塑造人工智能美好的未來。“未來,我將與(yu) 團隊成員奮鬥不止,立足務實創新,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努力攻關(guan) 一個(ge) 又一個(ge) ‘卡脖子’難題,為(wei) 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貢獻更多智慧與(yu) 力量。”趙新說。

黨(dang) 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

黨(dang) 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

發布時間:2024年12月18日 14:19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徐瑤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