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 突出經濟體製改革這個重點

徐善長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精神專(zhuan) 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要順應時代發展新趨勢、實踐發展新要求、人民群眾(zhong) 新期待,突出經濟體(ti) 製改革這個(ge) 重點,全麵協調推進各方麵改革,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製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麵創新,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製度保障。”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要突出經濟體(ti) 製改革這個(ge) 重點,堅持以經濟體(ti) 製改革為(wei) 牽引。我們(men) 要深入貫徹落實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對經濟體(ti) 製改革重點領域和關(guan) 鍵環節作出的戰略部署,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深化經濟體(ti) 製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提供重要保障。

  經濟體(ti) 製改革為(wei)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大動力

  發展是解決(jue) 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guan) 鍵。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們(men) 黨(dang) 不斷完善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極大促進了生產(chan) 力發展,極大增強了黨(dang) 和國家的生機活力。當前,我國正處於(yu)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偉(wei) 業(ye) 的關(guan) 鍵時期。進一步深化經濟體(ti) 製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實現產(chan) 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jia) 格反應靈活、競爭(zheng) 公平有序、企業(ye) 優(you) 勝劣汰,將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chan) 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為(wei)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大動力。

  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要素是生產(chan) 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深入發展,土地、勞動、資本、數據、信息等要素快速融入社會(hui) 生產(chan) 和服務管理等各環節。把要素配置到生產(chan) 率和回報率更高的領域,促進要素高效組合、順暢流動,能夠進一步激發要素潛力,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決(jue) 定》提出推動生產(chan) 要素暢通流動、各類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潛力充分釋放等戰略部署,有利於(yu) 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you) 勢,通過價(jia) 格機製、供求機製、競爭(zheng) 機製等促進要素資源在更大範圍內(nei) 暢通流動,激勵生產(chan) 者改進技術和提高勞動生產(chan) 率。以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為(wei) 重點,推動要素價(jia) 格市場決(jue) 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能夠進一步激發全社會(hui) 創造力和市場活力,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you) 化和效益最大化。

  增強微觀主體(ti) 活力。以企業(ye) 為(wei) 代表的微觀主體(ti) 是生產(chan) 力的基本載體(ti) 和經濟發展內(nei) 生動力的源泉。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決(jue) 定》提出堅持和落實“兩(liang) 個(ge) 毫不動搖”,是為(wei) 了促進各種所有製經濟優(you) 勢互補、共同發展,進一步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基礎。國有企業(ye) 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要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完善管理監督體(ti) 製機製,增強各有關(guan) 管理部門戰略協同,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you) 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企業(ye) 做強做優(you) 做大,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zheng) 力。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jun) 。製定民營經濟促進法,加強產(chan) 權執法司法保護,防止和糾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幹預經濟糾紛,將進一步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建設高標準市場體(ti) 係。市場體(ti) 係是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有效運轉的基礎。建設高標準市場體(ti) 係,暢通市場循環,疏通政策堵點,推進市場提質增效,可以充分發揮大國經濟規模效應與(yu) 集聚效應,貫通生產(chan) 、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促進國內(nei) 供需有效對接,形成強大國內(nei) 市場和豐(feng) 富供給能力,促進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決(jue) 定》提出構建城鄉(xiang) 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培育全國一體(ti) 化技術和數據市場、健全一體(ti) 銜接的流通規則和標準、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等改革措施。把這些改革措施落到實處,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zheng) 有序、製度完備、治理完善的高標準市場體(ti) 係,將為(wei) 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提高宏觀經濟治理能力。宏觀經濟治理是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更好發揮作用的重要手段。提高宏觀經濟治理能力,能夠有效克服市場調節的自發性、盲目性、滯後性,並通過調節總需求和總供給,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hui) 大局穩定,為(wei) 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決(jue) 定》提出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ti) 係並作出戰略部署。要完善國家戰略規劃體(ti) 係和政策統籌協調機製,加強財政、貨幣政策與(yu) 其他宏觀經濟政策協調配合,有效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合力。

  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深化經濟體(ti) 製改革

  製度是黨(dang) 和國家各項事業(ye) 發展的重要保障。堅持以製度建設為(wei) 主線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才能為(wei)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製度保障。高水平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是推進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急需的製度,隨著經濟社會(hui) 發展也具有較大創新和完善空間。要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深化經濟體(ti) 製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激發全社會(hui) 內(nei) 生動力和創新活力,進一步鞏固和發揮我國製度優(you) 勢。

  完善市場經濟基礎製度。產(chan) 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zheng) 、社會(hui) 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製度,是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有效運行的基本保障。完善市場經濟基礎製度,為(wei)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jue) 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提供必要前提,是構建高水平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的內(nei) 在要求。產(chan) 權製度是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運行的基石。依法有效保護各種所有製經濟組織和公民財產(chan) 權,增強人民群眾(zhong) 財產(chan) 財富安全感,能夠增強社會(hui) 信心,形成良好預期,增強各類經營主體(ti) 創新創業(ye) 活力。市場準入是經營主體(ti) 參與(yu) 經濟活動的前提,公平競爭(zheng) 是市場經濟的核心。實現平等市場準入、公平競爭(zheng) ,可以充分激發市場內(nei) 生動力和企業(ye) 創新活力,形成大中小企業(ye) 融通發展的良性生態。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健全社會(hui) 信用體(ti) 係和監管製度,使誠實守信成為(wei) 市場運行的價(jia) 值導向,可以降低製度性交易成本,有效防範化解市場運行風險。落實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關(guan) 於(yu) 完善市場經濟基礎製度的戰略部署,將進一步減少經濟活動中的不確定性,為(wei) 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hui) 有序運行提供重要製度保障。

  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ye) 製度。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需要有一批能夠體(ti) 現國家實力和國際競爭(zheng) 力、引領全球科技和行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的世界一流企業(ye) 做支撐,這離不開與(yu) 之相適應的企業(ye) 製度作為(wei) 基礎和保障。當前,我國一些行業(ye) 領軍(jun) 企業(ye) 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具備建設世界一流企業(ye) 的良好條件,但經營效率、創新能力、國際競爭(zheng) 力、品牌影響力等企業(ye) 軟實力有待進一步提升。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決(jue) 定》提出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ye) 製度、弘揚企業(ye) 家精神等戰略部署,將推動加快建設一批產(chan) 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現代的世界一流企業(ye) 。要加快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ye) 製度,為(wei) 我國企業(ye) 向世界一流企業(ye) 邁進提供堅實製度保障。

  完善有利於(yu) 統一大市場建設的製度規則。統一大市場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發揮規模經濟優(you) 勢和比較優(you) 勢、促進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的基礎。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是一項係統工程,涉及方方麵麵,需要通過完善相關(guan) 製度規則破除妨礙各種生產(chan) 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ti) 製機製障礙,不斷培育發展強大國內(nei) 市場。按照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決(jue) 定》的部署,要加強公平競爭(zheng) 審查剛性約束,規範地方招商引資法規製度,建立健全統一規範、信息共享的招標投標和政府、事業(ye) 單位、國有企業(ye) 采購等公共資源交易平台體(ti) 係,完善主要由市場供求關(guan) 係決(jue) 定要素價(jia) 格機製,推進水、能源、交通等領域價(jia) 格改革等,不斷推動市場基礎製度規則統一、市場監管公平統一、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努力形成供需互促、產(chan) 銷並進、暢通高效的國內(nei) 大循環。

  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ti) 係。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們(men) 黨(dang) 在深化經濟體(ti) 製改革的同時,對完善宏觀經濟治理的認識不斷深入,實踐成果不斷累積。麵對嚴(yan) 峻複雜的國內(nei) 外環境,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ti) 係,設計和實施跨越經濟周期短期波動的中長期政策,提高逆周期調節能力,才能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提升經濟潛在增速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決(jue) 定》提出必須完善宏觀調控製度體(ti) 係,統籌推進財稅、金融等重點領域改革,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要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健全目標優(you) 化、分工合理、高效協同的宏觀經濟治理體(ti) 係,保持經濟總量平衡,減緩經濟周期波動和外部風險衝(chong) 擊,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把構建高水平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的改革任務落到實處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精神專(zhuan) 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要增強政治責任感、曆史使命感,以攻堅克難、迎難而上的政治勇氣,直麵矛盾問題不回避,鏟除頑瘴痼疾不含糊,應對風險挑戰不退縮,奮力打開改革發展新天地。”構建高水平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是一項艱巨的改革任務,要求廣大黨(dang) 員幹部增強政治責任感、曆史使命感,抓好相關(guan) 改革任務落實。

  堅持一切從(cong) 實際出發。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作出的構建高水平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的改革部署是戰略性、前瞻性、方向性的,需要製定周密可行的改革方案。要堅持一切從(cong) 實際出發,研究製定符合實際的改革落實方案,因業(ye) 製宜、因地製宜、因事製宜、因時製宜,使改革措施精準管用,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實效性,防止照抄照搬、上下一般粗。要圍繞解決(jue)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麵臨(lin) 的突出矛盾設置改革議題,優(you) 化重點改革方案生成機製,做到改革議題的提出積極穩妥、針對性強,每一項重點改革方案的出台論證充分、科學精準。

  堅持係統觀念。以經濟體(ti) 製改革為(wei) 牽引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就要堅持係統觀念,深入把握經濟體(ti) 製改革和其他各方麵體(ti) 製改革之間的關(guan) 係,既要使各方麵體(ti) 製改革朝著構建高水平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這一方向協同推進,也要使各方麵自身相關(guan) 環節更好適應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加強改革係統集成、協同高效。

  堅持走群眾(zhong) 路線。人民群眾(zhong) 之中蘊藏著豐(feng) 富的智慧。要走好新時代黨(dang) 的群眾(zhong) 路線,加強調查研究,注重從(cong) 老百姓急難愁盼中找準改革發力點和突破口,通過發揚民主、集思廣益,增強改革決(jue) 策科學性和改革落實執行力。對新領域新實踐遇到的新問題,要鼓勵結合實際開拓創新,充分尊重基層和群眾(zhong) 首創精神,對一些好經驗好做法及時進行總結完善,努力創造可複製、可推廣的新鮮經驗。

  堅持真抓實幹的優(you) 良工作作風。在改革部署和改革落實全過程,都要大力發揚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精神,教育引導廣大黨(dang) 員幹部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樹立改革沒有局外人旁觀者的觀念,緊密結合工作職責把改革任務落細落小落實。同時,加強改革方案評估和改革落實情況督察,及時發現問題、糾正偏差,不斷調整優(you) 化改革方案,確保改革順利推進、取得成功。

(作者為(wei)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hui) 會(hui) 長)

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發布時間:2024年11月28日 10:00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徐瑤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