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故事及其背後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這一重要命題,體(ti) 現了對中國發展與(yu) 世界關(guan) 係認識的深化,反映認識的本質和規律,具有深刻的認識論意蘊。立足當代中國實踐和世界發展趨勢,運用馬克思主義(yi) 認識論分析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及其構建的內(nei) 在機理,有助於(yu) 進一步深化我們(men) 對相關(guan) 問題的理解和把握。
立足認識的實踐基礎,把握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的問題導向和價(jia) 值立場
重大時代命題的提出,從(cong) 根本上說是社會(hui) 實踐的產(chan) 物。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是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迫切需要,也是現代文明發展規律的重要體(ti) 現。這深刻反映了認識和實踐的辯證關(guan) 係,體(ti) 現了對馬克思主義(yi) 認識論的堅持和發展。
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是基於(yu) 中國實踐的文化表達。話語體(ti) 係主要指人們(men) 在實踐和文化交往中,通過語言符號建立起來的表達、解釋、評價(jia) 與(yu) 接受、理解、認同之間的認知關(guan) 係,包括話語的內(nei) 容和形式兩(liang) 個(ge) 基本方麵,具體(ti) 表現為(wei) 一定的思想、觀點、概念及表達方式。敘事體(ti) 係主要指對一定對象、文本、事實的敘述過程、敘述要素和敘述方式的總和。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基於(yu) 中國實踐,具有鮮明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既具有顯著的民族性,又具有突出的世界性。
中國社會(hui) 發展和世界曆史發展的實踐決(jue) 定了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的問題導向。為(wei) 什麽(me) 要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如何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答案存在於(yu) 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存在於(yu) 中國與(yu) 世界的互動關(guan) 係中,存在於(yu) 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相互影響的發展過程中。恩格斯指出:“文明是實踐的事情”。在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進程中,在進一步對外開放中,中國與(yu) 世界的聯係更加密切,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實踐發展要求我們(men) 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ti) 、全麵的中國,更好地表達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而在現實中,我們(men) 的國際傳(chuan) 播在話語和敘事體(ti) 係構建方麵還存在感召力、影響力不夠強等問題。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是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的重要方向;回應現代化問題、世界問題和未來問題,是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的重要課題;更好與(yu) 實踐發展、文明交流互鑒需要相適應,著力提升話語和敘事感召力、影響力,是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的重要任務。
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和對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的追求決(jue) 定了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的價(jia) 值立場。從(cong) 認識論的維度看,實踐是認識和理論產(chan) 生發展的基礎,話語和敘事本身並不是目的而是途徑和手段。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必須反映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要求,反映中國社會(hui) 發展和世界發展的趨勢。如果說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是內(nei) 容和形式的統一,那麽(me) 中國發展及其相關(guan) 聯的世界發展進程,決(jue) 定了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的基本內(nei) 容。準確而凝練地概括和表達中國實踐、中國經驗,講好中國故事,是為(wei) 了讓世界全麵真實地了解中國發展和中國人民生活的變化,理解中國式現代化和人類文明新形態,為(wei) 中國發展和世界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從(cong) 認識主體(ti) 的能動性出發理解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構建中的文化主體(ti) 性及基本特征
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既是發揮認識主體(ti) 能動性的過程,也是彰顯文化主體(ti) 性的過程。文化主體(ti) 性主要表現為(wei) 文化活動中的主體(ti) 能動性、選擇性、創造性。文化主體(ti) 性的實現,依賴於(yu) 主體(ti) 自身的精神素質、實踐生活、社會(hui) 條件和製度保障。當代中國,文化主體(ti) 性集中表現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和中國人民作為(wei) 中華文明傳(chuan) 承與(yu) 發展的主體(ti) ,自覺探索和遵循文化發展和文明進步規律,堅持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大力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提供強大精神力量。總體(ti) 而言,在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過程中彰顯文化主體(ti) 性,應在以下幾方麵用力。
堅持以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為(wei) 指導,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堅定文化自信,具體(ti) 表現為(wei) 堅持走自己的路,在精神和話語上實現獨立自主,把構建中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自主知識體(ti) 係作為(wei) 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的學理基礎。秉持開放包容,體(ti) 現在胸懷天下、放眼世界,以海納百川的胸襟對待人類創造的一切優(you) 秀文明成果。堅持守正創新,體(ti) 現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chuan) 承中華文化基因,在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發展道路的基礎上,結合新情況、針對新問題不斷開拓創新,在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上不斷實現新突破。
充分發揮主體(ti) 能動性,利用多種渠道和方式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在由“民族曆史”走向“世界曆史”的進程中,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世界各個(ge) 國家和地區之間、各個(ge) 民族之間的文化不斷交流、碰撞、交融,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日益頻繁。在這一背景下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需要充分發揮主體(ti) 的能動性,依據不同對象、針對不同情況采用不同的話語方式、敘事方式和載體(ti) 渠道,把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引領潮流的中國式現代化、在世界文明百花園中熠熠生輝的中華文明生動地呈現出來。
從(cong) 文化交流主體(ti) 間的共性和個(ge) 性把握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的基本特征。國際傳(chuan) 播和文化交流中的話語敘事,是發生在主體(ti) 間的交互作用過程。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的構建,不是自說自話的封閉過程,而要充分考慮不同主體(ti) 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具體(ti) 語境。一般來講,國際傳(chuan) 播和文化交流中的話語和敘事體(ti) 係構建,應具備客觀性、獨特性、具體(ti) 性、融通性、互補性、生動性等特征。其中,客觀性主要指真實性,這是話語和敘事具有影響力的前提。獨特性主要指不同民族和國家在漫長曆史演進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具體(ti) 性主要指話語和敘事應當是具體(ti) 明晰的,而非停留在空洞的語言和抽象的宏大敘事上。融通性主要指文化交流的雙方在話語語義(yi) 、敘事內(nei) 容和形式上應易於(yu) 被對方理解,在表達方麵能夠產(chan) 生一定共鳴。互補性主要指話語和敘事在不同主體(ti) 間應具有可通約性和互益性。生動性主要指在敘事過程中,應當既具有理性的闡述又具有感性的表達。
基於(yu) 認識發展規律提煉中國話語的標識性概念、把握中國敘事的重點內(nei) 容
話語和敘事體(ti) 係的內(nei) 核是基本的概念和理念。馬克思主義(yi) 認識論認為(wei) ,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認識本質上是主體(ti) 在實踐基礎上對客體(ti) 的能動反映。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需要遵循認識發展規律,在此基礎上提煉中國話語的標識性概念,把握中國敘事的重點內(nei) 容。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蘊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人類文明新形態”等一係列標識性概念、原創性觀點,為(wei) 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提供了科學指南和實踐範例。
講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故事。實現現代化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追求。中國式現代化是世界現代化潮流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在自身發展過程中不斷深化對人類社會(hui) 發展規律的認識,產(chan) 生一係列引領世界現代化進程的理論創新、實踐創新、製度創新。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重在講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故事,觀照現代化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客觀規律性和主體(ti) 選擇性的辯證關(guan) 係,講清楚中國式現代化的曆史必然、鮮明特征和世界意義(yi) ,講清楚中國式現代化是世界現代化的重大創新。
彰顯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文明是人類物質生產(chan) 成果和精神生產(chan) 成果的總和。不同的地理環境、曆史背景、民族傳(chuan) 統,孕育了豐(feng) 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文明形態,決(jue) 定了不同文明在多樣性、差異性基礎上交融發展的鮮明特征。開放包容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包容性是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應深刻把握人類文明多元共存、交融發展的特征,彰顯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展現中華文化、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蘊含的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價(jia) 值理念,“萬(wan) 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的深層智慧。
將敘事重心落在生活中的人。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人類生活在同一個(ge) 地球村裏,生活在曆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ge) 時空裏,越來越成為(wei)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ti) 。”現實生活往往最能打動人、說服人。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重在把握邏輯,將敘事的重心落在生活於(yu) 人類命運共同體(ti) 中的人,以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人們(men) 在生活中切身感受、現實境遇和共同期許為(wei) 切入點和落腳點,把人們(men) 普遍接受的價(jia) 值觀念融入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的構建中,不斷提升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ti) 係的共情力和感召力。
(作者為(wei)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