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黨員,我在崗位” | 李恒彪:“讓好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圖為(wei) 李恒彪(左)向景區入駐商戶了解經營中遇到的難題。

  “我是村幹部,我是黨(dang) 員,我必須在關(guan) 鍵時刻站出來、幹起來。”

  “左邊是我們(men) 的文旅產(chan) 業(ye) 園區,那兒(er) 是商業(ye) 街,超市、飯館、小吃都有。我們(men) 村發展主要就靠‘生態+文旅’,目前全村村民利用集體(ti) 搭建的生態文化旅遊平台總創收就超過3億(yi) 元,人均年收入達到5萬(wan) 元。”說話的人麵容黝黑、身材魁梧,聲音低沉卻有力。他就是內(nei) 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新城區保合少鎮惱包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李恒彪。他向記者介紹著這座村子的發展,言語之間能夠感受到他對惱包村的深情,以及對未來發展的信心。

  “惱包”一詞源自蒙語“敖包”的音譯,意思為(wei) “石頭堆積的小山”。由於(yu) 土壤貧瘠、地勢低窪,曾經的惱包村村民單靠農(nong) 業(ye) 難以為(wei) 繼,不少人隻能外出務工、另謀出路。

  李恒彪也是早年外出務工的村民之一。他賣過水果、幹過工程,跑過運輸、搞過商貿。李恒彪一邊回憶一邊說:“在外打拚那些年,家鄉(xiang) 給我很多幫助。做人不能忘本。咱自己富了不能看著大家還過苦日子。”

  帶著對家鄉(xiang) 的牽掛,李恒彪2009年回村擔任村委會(hui) 主任。水電改造、鋪路修房、建校助學……惱包村的人居環境和基礎設施得到較大改善。然而,2012年的一場山洪衝(chong) 垮了惱包村。

  “那個(ge) 時候,我也很難過。但是,我是村幹部,我是黨(dang) 員,我必須在關(guan) 鍵時刻站出來、幹起來。我告訴大家,這是災難,也是機遇,一個(ge) 再造新村的機遇。既然現在的惱包村因地勢低窪飽受水害之苦,修補舊村又困難重重,那麽(me) 不如另起爐灶重建家園。”李恒彪說。

  那一年,他挑起了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的重任。他向村民承諾:“一定讓大家過上好日子!”

  李恒彪經過摸底調研和考察學習(xi) ,強烈意識到,必須扭轉思路開拓創新,要立足自身優(you) 勢,結合村莊實際,因地製宜找到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

  一要“揚長”,惱包村位於(yu) 呼和浩特市東(dong) 北部,距離市區20公裏,區位優(you) 勢明顯;二要“避短”,村內(nei) 貧瘠的土地多為(wei) 撂荒廢棄地。“我們(men) 應走綠色生態、環境治理的路子,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我見過江南水鄉(xiang) 的美景,也想把惱包村打造成塞北江南。”李恒彪說。

  從(cong) 規劃設計、招商引資到項目落地、開工建設,惱包村發展的每一步,李恒彪都參與(yu) 其中並投入了大量精力。

  如今,走在村裏,精品民宿、民俗大集、遊客休閑娛樂(le) 中心、美食一條街等各具特色,更有湖光山色、小橋流水、綠樹成蔭的江南園林景致,吸引許多遊客打卡拍照。文旅產(chan) 業(ye) 的發展不僅(jin) 壯大村集體(ti) 經濟,還為(wei) 當地村民提供了6000多個(ge) 就業(ye) 崗位。

  範玲萍是惱包村文旅產(chan) 業(ye) 發展的受益者。2020年,她和丈夫結束異鄉(xiang) 打工生活,回到家鄉(xiang) 開了一家超市。

  “以前在外打工,我倆(lia) 每年最多掙個(ge) 七八萬(wan) 元,現在回家鄉(xiang) 工作,年收入增長了幾倍。”範玲萍說,“現在家門口有活幹、有錢掙,不少村民都願意回到村裏,為(wei) 家鄉(xiang) 的發展出一份力。”

  隨著文旅產(chan) 業(ye) 的發展、村集體(ti) 經濟的壯大,惱包村的人居環境、生活保障得到明顯改善和提高。在住宅區,醫療衛生室、便民超市、物業(ye) 管理中心、供熱站、健身廣場等設施配套齊全。村兩(liang) 委還將集體(ti) 經濟收入惠及村民,為(wei) 老弱病殘和老黨(dang) 員發放慰問金,為(wei) 考上大學的學生提供助學補助,為(wei) 村民辦理了農(nong) 村養(yang) 老保險。

  “今天的成果是明天的起點。”如今,58歲的李恒彪又開始琢磨在提升鄉(xiang) 風文明上下功夫。“村裏的光景好了,村民們(men) 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更高了。這就是我不懈奮鬥的動力。我有決(jue) 心帶領大家加油幹,讓好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

“我是黨(dang) 員,我在崗位”

發布時間:2024年11月12日 07:34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許建文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