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陝西省延安市甘泉縣圍繞抓黨(dang) 建促鄉(xiang) 村振興(xing) 、黨(dang) 建引領基層治理,探索推行“組織聯建、人才聯動、治理聯抓、產(chan) 業(ye) 聯盟”工作機製,緊扣組織、人才、治理、產(chan) 業(ye) 鏈條,走出了一條契合發展實際、資源有效整合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路徑。
組織聯建凝聚合力,促資源共享。堅持黨(dang) 建引領,以基層黨(dang) 組織“分類指導、爭(zheng) 先進位”三年行動為(wei) 牽引,把牢鄉(xiang) 村振興(xing) “定盤星”。一是村村聯建。按照“地域相鄰、資源相似、產(chan) 業(ye) 相近”原則,推行聯村黨(dang) 組織建設,在全縣6個(ge) 鄉(xiang) 鎮(街道)打造10個(ge) 聯村黨(dang) 組織示範點。橋鎮鄉(xiang) 將8個(ge) 村劃分為(wei) 2大片區,推動片區各村“組團作戰”,實現區域統籌、連片推進、抱團發展。二是城鄉(xiang) 聯建。堅持打破城鄉(xiang) 、地域壁壘,組織全縣168個(ge) 縣級部門單位與(yu) 62個(ge) 村結對共建,實行“大事共議、實事共辦、要事共決(jue) 、急事共商”工作機製,全麵構建組織聯建、班子共建、活動聯誼、產(chan) 業(ye) 聯抓、民生聯管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黨(dang) 建聯合體(ti) 。三是村社聯建。推動村黨(dang) 組織書(shu) 記和集體(ti) 經濟合作社理事長“一肩挑”、村“兩(liang) 委”班子成員和集體(ti) 經濟組織、合作經濟組織管理人員雙向進入、交叉任職,促進合作社與(yu) 村黨(dang) 組織通力配合、聯動推進。
人才聯動蓄勢賦能,促活力提升。強化人才支撐,注重培育培養(yang) ,育強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生力軍(jun) ”。一是建強帶頭人隊伍。實施“沃土培育”工程,製定《村級黨(dang) 組織書(shu) 記後備力量培育儲(chu) 備工作方案》,培育儲(chu) 備村黨(dang) 組織書(shu) 記後備力量,與(yu) 延安開放大學合作舉(ju) 辦村黨(dang) 組織書(shu) 記後備力量學曆提升班,每年選派一批村黨(dang) 組織書(shu) 記、致富帶頭人到發達地區學習(xi) 培訓,築牢鄉(xiang) 村振興(xing) “橋頭堡”。二是回引優(you) 秀人才。開展“能人回鄉(xiang) ”活動,建立完善村黨(dang) 組織、黨(dang) 員幹部與(yu) 在外創業(ye) 人員長效聯絡機製,推行農(nong) 村人才“回引”機製,通過政策鼓勵、鄉(xiang) 情感召等措施,“引回”一批思路活、資源廣的外出務工致富能人,共同助力發展。三是培育鄉(xiang) 土人才。實施“人才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計劃,組建8個(ge)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專(zhuan) 家服務團,建立鄉(xiang) 土人才服務站,選派專(zhuan) 家人才與(yu) 重點產(chan) 業(ye) 基地、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點“結對聯姻”、跟蹤服務。
治理聯抓化解矛盾,促鄉(xiang) 風文明。創新治理路徑,整合資源、優(you) 勢互補,譜好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諧曲”。一是完善治理平台。健全黨(dang) 組織領導鄉(xiang) 村治理的體(ti) 製機製,探索自治、法治、德治有機結合的治理載體(ti) ,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加強“一約四會(hui) ”建設,充分發揮村務監督委員會(hui) 職能作用,落實“四議兩(liang) 公開”民主決(jue) 策製度,在各村建立基層治理“一中心一室”,基層議事協商水平不斷提升。二是健全工作機製。整合鄉(xiang) 鎮(街道)幹部、人民調解員等資源力量,打通矛盾糾紛排查、化解、預防等條塊連接,推行矛盾糾紛“兩(liang) 不出一不交”“六三”工作法,以“小切口”推動“大治理”,探索建立矛盾糾紛排查化解關(guan) 口前移、閉環運行、責任清晰、保障有力的“一站式接收、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jue) ”新模式。三是打造治理聯盟。組建調解聯盟,吸納村(社區)、鄉(xiang) 鎮(街道)、行業(ye) 部門、調解專(zhuan) 家等為(wei) 成員,采取“扁平化”“貫通式”方式化解矛盾糾紛。
產(chan) 業(ye) 聯盟攥指成拳,促融合發展。突出因地製宜、因村施策,找準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金鑰匙”。一是抱團發展。堅持產(chan) 業(ye) 布局“一盤棋”、經濟發展“齊步走”思路,以聯建區域黨(dang) 組織為(wei) 主體(ti) ,聯結發展和黨(dang) 建資源,大力培育特色產(chan) 業(ye) ,合力打造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集群,先後形成一批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種植集群、數條農(nong) 旅融合經濟帶和多個(ge) 紅色引領示範區,實現新老產(chan) 業(ye) 有序交替、新舊動能有序轉換。二是注重融合。堅持多點發力、多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抓住甘泉大峽穀發展機遇,按照“創新模式、挖掘潛力、產(chan) 業(ye) 支撐、旅遊帶動”的思路,通過實踐探索,走出了一條多類型、多渠道、多元化集體(ti) 經濟發展路子。三是整合資源。實施村集體(ti) 經濟“消薄培強”行動,推行村級集體(ti) 經濟十種模式,圍繞推動各類項目資金向一線匯聚,實現項目整合利用最大化,推動村集體(ti) 經濟增量提質。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