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翔(右)在社區食堂征詢居民意見建議。
“隻要百姓有需要,就沒有分外的事。共產(chan) 黨(dang) 員就是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
“走,出去轉轉!”語速很快,雷厲風行,臉上始終掛著笑容,是記者對鄭翔的第一印象。換上一雙運動鞋,帶上一本民情日記——“小巷總理”鄭翔的一天,是從(cong) 走街串巷、進門入戶開始的。
鄭翔是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曲江街道文昌花園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居委會(hui) 主任。她工作的文昌花園社區,曾是揚州最大的拆遷安置社區,有人用“三多三難”來概括社區當時的情況:困難家庭多,群眾(zhong) 生活難;矛盾糾紛多,凝聚人心難;不良現象多,文明和諧難。
如今,社區早已變了模樣。“鄭書(shu) 記,這幾天加工手工玩具,每天賺100多塊!”“日間照料中心可以測血糖了,方便多啦。”一路上,鄭翔時不時被居民叫住,大家喜歡和她嘮上兩(liang) 句,訴說可感可觸的新變化。
19年前,鄭翔來到剛成立的文昌花園社區工作。為(wei) 了更好地熟悉情況、服務群眾(zhong) ,她特意申請了一部尾號“110”的小靈通,還印製了4000多張“溫馨聯係卡”。有一年除夕夜,她一連接到8個(ge) 電話,有家裏停電的、有被困電梯的、有下水道不通的……居民們(men) 說:“撥打社區‘110’,解決(jue) 問題就是靈。”這也成為(wei) 鄭翔解開工作難題的一把“金鑰匙”。
路過居民李樹香家的車庫時,鄭翔告訴記者,這裏是社區第一個(ge) 社會(hui) 組織——“家門口飯碗”服務社的“舊址”。
“早些年,社區的一項重點工作就是穩就業(ye) 。我們(men) 本想培訓技能、幫居民找工作,可無論怎麽(me) 動員都沒人來。”鄭翔回憶說,“上門一問才知道,大家心裏想的是,既能照顧家庭,還能賺到錢,這才好呢!”
她找到李樹香,牽頭實施“家門口飯碗”工程:由社區黨(dang) 委承接手工加工業(ye) 務,以件計酬,幫助居民在家門口靈活就業(ye) 。最初的加工場所,就在李樹香家的車庫。
“很多訂單,都是鄭書(shu) 記‘厚著臉皮、磨破嘴皮、餓著肚皮、跑爛腳皮’爭(zheng) 取來的。”李樹香說,有一年夏天,鄭翔打聽到一家鞋廠有加工拖鞋的活,就騎電動車去談,路上車沒電了,隻好當自行車騎,汗水濕透了衣服。
“隻要百姓有需要,就沒有分外的事。共產(chan) 黨(dang) 員就是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鄭翔說。
再往前走,就來到了位於(yu) 社區廣場東(dong) 側(ce) 的老年公寓。這也是揚州第一家社區“托老所”。“搬進來有12年了,日夜有人照顧,每周都有活動,每天熱熱鬧鬧,也不覺得自己老。”83歲的居民劉家寶說,子女幾次想接他去外地住,但他舍不得走。
臨(lin) 近中午,不遠處的社區食堂裏,飄來陣陣飯菜的香氣。
清蒸獅子頭、白菜粉絲(si) 、番茄蛋湯……和一般的銀發助餐點不同,這裏用餐的年輕人也不少。“現在年輕人工作很忙,壓力又大,總點外賣也不好。”鄭翔說,2024年上半年,社區食堂提檔升級,不僅(jin) 麵積擴大4倍,還對環境、菜品進行了全麵升級。
“營養(yang) 搭配合理,價(jia) 格還公道:三菜一湯16元,年滿60周歲的居民可減免6元,我們(men) 來吃也不貴。”90後居民林潔說。
社區餐廳位於(yu) 三樓,旁邊搭著腳手架,正在加裝電梯。“把民生工程辦好,關(guan) 鍵還得大家商量著辦。”鄭翔說,從(cong) 要不要裝電梯,到如何分配安裝費用,再到篩選廠商、後期維護,都是黨(dang) 員、幹部帶著網格員和誌願者,發動每家每戶一起決(jue) 策。
如今,每月一度的“議事會(hui) ”成了社區居民群策群力的“好去處”。今天討論的主題有3個(ge) :老小區改造中電瓶車的充電樁安裝在哪裏?新設的晾衣架擺在什麽(me) 位置?增加的垃圾分類房怎麽(me) 選址?現場來了36名居民代表,大家有商有量。
“就佩服她身上這股把事情辦好的韌勁!”居民吳美玲說。“老百姓說好,才是真的好!”鄭翔爽朗地笑著說。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