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旗在希望的田野上高高飄揚——北京鄉村振興一線見聞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京華大地,鄉(xiang) 村“蝶變”的故事處處可見——

  北京市延慶區石峽村,因長城而建、依長城而興(xing) ,從(cong) 名不見經傳(chuan) 的小山村,到一房難求的民俗村,還收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回信勉勵;密雲(yun) 區套裏村成立了蔬菜種植合作社,黨(dang) 員帶著群眾(zhong) 幹,從(cong) 菜難銷到“村裏頭”品牌蔬菜禮盒供不應求;大興(xing) 區鮑家鋪村,盤活閑置農(nong) 房打造文化空間,吸引藝術家駐村和村民做鄰居,讓莊稼人有了文藝範兒(er) ……

  北京有城亦有鄉(xiang) ,大城市帶動大京郊,大京郊服務大城市,城鄉(xiang) 融合相得益彰。3000多個(ge) 村是廣袤天地,也是希望的田野。隨著抓黨(dang) 建促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的深入開展,基層黨(dang) 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不斷增強,黨(dang) 旗高高飄揚,“村美、民富、人和”的和美鄉(xiang) 村畫卷徐徐展開。

  村美:“黨(dang) 建紅”引領新生活

  長城腳下,石峽村裏,民宿、咖啡館、書(shu) 屋,一應俱全,古色古香的古堡遺址與(yu) 裝潢時尚的高端民宿交相輝映。“90後”村幹部古文亭說,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像他一樣選擇回村,守護長城腳下的新生活。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給石峽村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回信,是對生活在這裏的“長城兒(er) 女”的肯定。“我們(men) 是沾了長城的光啊。”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李漢東(dong) 臉上是掩飾不住的驕傲,一路走來,村黨(dang) 組織帶領村民守護長城、傳(chuan) 承長城文化,又憑借長城資源引入了專(zhuan) 業(ye) 公司,盤活了十幾個(ge) 閑置院落打造精品民宿,發展石烹飲食文化,成立山茶坊、石磨坊、海棠坊,過去的窮山窪變成了網紅打卡地。

  紅火的事業(ye) ,開始時並不容易。“黨(dang) 支部就是戰鬥堡壘,每每有困難,黨(dang) 員幹部總是衝(chong) 在一線。”李漢東(dong) 說,村裏發展民宿,村民一開始持觀望態度,於(yu) 是村幹部帶頭騰房子、上門做工作,區裏、鎮裏一起幫助找資源、引客源,沒有條件、創造條件,才逐漸打開了局麵。

  如今,村裏有21家民宿,其中11家由村民自建當老板,年接待遊客超過4萬(wan) 人次,全村人均年收入超過4.5萬(wan) 元。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回信讓大夥(huo) 兒(er) 幹勁更足。村黨(dang) 支部會(hui) 議上,黨(dang) 員幹部你一言、我一語研究謀劃村裏的發展。

  “黨(dang) 建紅”引領村民紅火新生活。石峽村“蛻變”的故事,也是全市深入學習(xi) 運用“千萬(wan) 工程”經驗,實施新一輪“百千工程”,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生動案例。過去一年,全市深入實施村級組織分類提升計劃,選樹首批34個(ge) 抓黨(dang) 建促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村,並創辦“村支書(shu) 分享薈”,推動農(nong) 村基層黨(dang) 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充分發揮,熠熠生輝的黨(dang) 徽照亮了村民的幸福新生活。

  民富:黨(dang) 員帶頭闖出致富路

  9月初,密雲(yun) 區套裏村蔬菜合作社一個(ge) 角落裏,收獲第二茬玉米後,又種下了娃娃菜。“邊角地用場大,一年能種三茬菜。”村裏的老黨(dang) 員鄭鳳祥是種植能手,探索出“一分地”種植法,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全村推廣後年產(chan) 值超過萬(wan) 元。

  “一分地的故事”是套裏村黨(dang) 員帶動群眾(zhong) 共同致富的縮影。

  套裏村主導產(chan) 業(ye) 是蔬菜種植,過去村民習(xi) 慣自產(chan) 自銷,收益不大,銷路不穩定。

  於(yu) 是,村黨(dang) 支部牽頭成立了蔬菜種植合作社,黨(dang) 員種植能手任合作社社長,把分散種植戶統一組織起來。緊接著,村黨(dang) 支部把黨(dang) 小組建在合作社上,成立田間學校,請專(zhuan) 家到田間地頭手把手授課,讓“田博士”“土專(zhuan) 家”指導村民提高技術。產(chan) 量上來後,又著手解決(jue) 銷售問題,村黨(dang) 支部與(yu) 多家農(nong) 業(ye) 公司建立長期合作關(guan) 係,實行訂單式蔬菜種植。同時依托電商企業(ye) 簽訂供應合同,形成了“公司+電商+合作社+農(nong) 戶”的產(chan) 業(ye) 化經營模式,實現產(chan) 銷一體(ti) 化。村裏還注冊(ce) 了“村裏頭”商標,打響了蔬菜禮盒品牌。

  “現在,種菜的技術有人教,賣菜的銷路有人包,收入也比過去高,菜農(nong) 的心裏可踏實了。”說起眼前的幸福生活,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何秀玲笑得合不攏嘴。

  一道難題接著一道難題解,基層黨(dang) 員幹部作為(wei) 壯大集體(ti) 經濟、幫助村民增收致富的領頭人,帶頭發展鄉(xiang) 村特色產(chan) 業(ye) ,不斷闖出農(nong) 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徑。如今,全市集體(ti) 經濟薄弱村全部“消薄”,農(nong) 村集體(ti) 資產(chan) 總額超萬(wan) 億(yi) 元,共同富裕的首善畫卷繪就了最濃鄉(xiang) 村底色。

  人和:文化新風吹進新農(nong) 村

  走進大興(xing) 區鮑家鋪村,文藝範兒(er) 撲麵而來——

  牆上是色彩明豔的塗鴉;路旁,除了果樹,還有古銅色的雕塑;看似尋常的鄉(xiang) 村小院,推開門是藝術空間,一幅幅名家書(shu) 畫,黑白寫(xie) 意、韻味十足。

  村幹部帶頭騰房免費出租,帶動村民盤活閑置農(nong) 房,築巢引鳳,先後吸引了近30位藝術家駐村。

  藝術家作鄰居,祖輩相傳(chuan) 的莊稼人有了文藝範兒(er) 。如今,村民抬腳就能到農(nong) 房改造的藝術空間看展,在不定期舉(ju) 行的繪畫書(shu) 法筆會(hui) 上,近距離觀摩書(shu) 畫家“現場PK”。每到周末,還能跟著中國書(shu) 法家協會(hui) 的老師學書(shu) 法。“我們(men) 班上有幼兒(er) 園的小朋友,也有老太太,都學得可認真了。”村民小楊學了20多節課,練就一手好楷書(shu) 。

  以文化人、成風化俗,正是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鮑海濤帶領村民建設藝術村的初衷所在,他說:“村民耳濡目染,坐在村口說長道短的人少了,一塊兒(er) 聊文化的人多了,村風村貌大不相同。”

  同樣憑借“文化密碼”,平穀區桃棚村深挖紅色資源,打開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局麵。村黨(dang) 支部團結村民,以紅色文化為(wei) 主線,建成總麵積3萬(wan) 餘(yu) 平方米的綜合性ky体育官方网基地,自2021年以來實現村集體(ti) 收入100餘(yu) 萬(wan) 元。村裏還開展“立家規、傳(chuan) 家訓、頌家風”等活動,以家風帶民風,以民風助村風,村民凝聚力大大提升。

  錢包鼓起來,村民精神也要富起來。黨(dang) 建鑄魂引領鄉(xiang) 風文明,農(nong) 村基層黨(dang) 組織積極培育精神文明新風尚,建強鄉(xiang) 風文明陣地,讓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乘著文化新風,跑出了“加速度”。

  黨(dang) 建引領促發展,凝心聚力譜新篇。基層黨(dang) 員幹部正接力奔跑,努力蹚出一條具有首都特點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之路,把共同富裕的新鄉(xiang) 村故事寫(xie) 在京郊廣袤的田野上。

發布時間:2024年09月29日 20:53 來源:北京日報 編輯:許建文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