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紮根市場經濟理論研究70餘(yu) 年,被譽為(wei) 中國經濟學界的“常青樹”;在價(jia) 格改革、建設現代市場體(ti) 係等方麵提出許多頗具建設性意義(yi) 的主張,為(wei) 我國經濟體(ti) 製改革作出了突出理論貢獻;耄耋之年仍筆耕不輟,關(guan) 心著年輕學者的成長。
“為(wei) 國家發展盡經濟學家的天職。”這是他畢生身體(ti) 力行的信念。
他,就是“經濟研究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卓元。
70餘(yu) 年筆耕不輟:“興(xing) 趣是最好的老師”
張卓元肖像(2023年6月攝)。
當選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獲吳玉章人文社會(hui) 科學終身成就獎,多次參與(yu) 中央重要文件起草工作……談到張卓元,人們(men) 難以避開這些奪目的“光環”。
但當記者問張卓元,是什麽(me) 促使他投身經濟學研究時,他隻簡單回答了兩(liang) 個(ge) 字:“興(xing) 趣”。
1933年,張卓元出生於(yu) 廣東(dong) 梅縣。1950年,一個(ge) 偶然的機會(hui) ,讓這個(ge) 正在緊張備考的高三學生讀到了蘇聯著名經濟學家列昂節夫的《政治經濟學》。盡管對書(shu) 中的基本原理一知半解,但書(shu) 中對資本主義(yi) 經濟的分析使張卓元入了迷,讓他對政治經濟學產(chan) 生了濃厚的興(xing) 趣。
興(xing) 趣的力量是巨大的。1950年高考,17歲的張卓元以優(you) 異的成績被清華大學社會(hui) 學係和中山大學經濟學係同時錄取,他果斷地選擇了後者,開啟了與(yu) 經濟學長達70餘(yu) 年的不解之緣。
張卓元筆耕不輟,先後出版著作近30部,發表論文500餘(yu) 篇,主持編寫(xie) 了《中國經濟學60年(1949—2009)》和《新中國經濟學史綱》等重要文獻,為(wei) 中國經濟學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做學問難,難在耐得住寂寞、守得住信念。張卓元,正是那個(ge) 坐得住“冷板凳”的人。
2009年,張卓元在報紙上發表的一篇文章講出了他心中的“學術觀”——
“對於(yu) 做學問來講,最重要的應該是興(xing) 趣,其次才是天賦。僅(jin) 有天賦,沒有興(xing) 趣,對知識沒有渴求和好奇,很難靜下心來鑽研。興(xing) 趣恰恰是‘坐下來’並且‘坐住’的關(guan) 鍵。”
探尋“價(jia) 值規律”:“研究應與(yu) 國家所需相結合”
2021年5月20日,張卓元在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孫冶方報告廳作學術報告。
談到自己幾十年來的治學心得,張卓元認為(wei) ,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趕上了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hui) 經濟大變革的好時代。
大學畢業(ye) 後,張卓元進入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今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工作,隨後參加了由時任經濟研究所所長孫冶方主持的《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論》的編寫(xie) 整理工作,開始了對“價(jia) 值規律”的不懈探求。
1962年,張卓元發表了《對“價(jia) 值是生產(chan) 費用對效用的關(guan) 係”的初步探討》一文,對商品社會(hui) 使用價(jia) 值是商品價(jia) 值能夠實現的前提進行了探討,在學界和社會(hui) 上都產(chan) 生了廣泛的影響。
在改革開放後思想解放的大潮中,張卓元從(cong) 認識價(jia) 值規律的作用出發,逐漸產(chan) 生以市場化推進價(jia) 格改革的觀點,與(yu) 後來堅持穩定地推進以市場經濟為(wei) 導向的經濟體(ti) 製改革的主張邏輯一致、思想一脈相承。
70餘(yu) 年研究生涯,張卓元始終把自己的研究和國家發展所需緊密結合起來,將理論的創新紮根於(yu) 我國經濟建設的實踐,參加了諸多中央文件的起草和決(jue) 策谘詢工作,對我國經濟改革和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研究改革開放問題,是中國經濟學家的天職,也是我們(men) 施展才能、報效祖國的絕好機會(hui) 。”
2013年,在榮獲第二屆吳玉章人文社會(hui) 科學終身成就獎時,張卓元在致辭中這樣說道:“這個(ge) 時代為(wei) 經濟學家的研究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和極為(wei) 豐(feng) 富的素材,也為(wei) 經濟學家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最廣闊的舞台。”
一步一個(ge) 腳印:“向調查研究求智慧”
2019年5月17日,張卓元在“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建所90周年國際研討會(hui) 暨經濟研究·高層論壇2019”上致辭。
調查研究,是我們(men) 黨(dang) 的傳(chuan) 家寶。對此,張卓元也有著自己的理解與(yu) 堅持。
“1961年和1962年,我兩(liang) 次跟隨國家有關(guan) 部門到浙江開展調研,一次是到杭嘉湖地區調查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農(nong) 民收入、農(nong) 產(chan) 品成本問題,一次是到杭州調查農(nong) 產(chan) 品成本和價(jia) 格問題。”張卓元回憶,這兩(liang) 次調查,使他對我國農(nong) 村的實際有了初步的了解,也有了更為(wei) 清晰的認知。
調查回來後,張卓元的兩(liang) 篇文章分別發表在《經濟研究》和《光明日報》上,引起了不小的社會(hui) 反響。“沒有兩(liang) 次浙江之行的所見所聞,是寫(xie) 不出這兩(liang) 篇文章的。”張卓元說。
實踐出真知。張卓元認為(wei) ,做研究,特別是經濟學研究,不能隻從(cong) 馬克思主義(yi) 經典著作中尋章摘句、摳概念,而是要更多地從(cong) 實際出發,找問題、找經濟活動的內(nei) 在聯係,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研究如此,為(wei) 師亦如此。對於(yu) 自己的學生,張卓元也要求他們(men) 不能隻是囿於(yu) 書(shu) 本或是在網上查資料,吸收別人的“間接經驗”,而是要多開展實地調查、多了解真實情況。
如今,張卓元已91歲高齡,但仍保持著良好的身體(ti) 狀態和健康的生活習(xi) 慣。
與(yu) 此同時,他仍舊對當前的經濟體(ti) 製改革問題保持著高度的關(guan) 注,特別是關(guan) 注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提出的“構建高水平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等部署。
“高山高而不險,流水急而不湍”——
這是“穩健改革派”張卓元的學術生涯,也是他的人生寫(xie) 照。
(文字來源新華社)
關(guan) 於(yu) 我們(men) 聯係我們(men) 網站地圖 用戶調查
ky体育中心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