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一家三代心向黨——“高原雄鷹”巴依卡為國護邊記事

《同學》工作室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在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提孜那甫鄉(xiang) ,巴依卡·凱力迪別克在家中講述護邊往事(9月15日攝)。

  在帕米爾高原上,巴依卡·凱力迪別克一家三代接力護邊的故事家喻戶曉。

  亙(gen) 古屹立的帕米爾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氧氣吃不飽,六月下大雪,四季穿棉襖”,這裏被視為(wei) “生命禁區”。

  1949年12月,紅其拉甫邊防連剛剛成立,馬上就要執行邊防巡邏任務,可連隊官兵卻犯了難,這次巡邏的目的地是被稱為(wei) “死亡之穀”的吾甫浪溝,路途因險峻而出名,隻能依靠犛牛引路,往返一次需要3個(ge) 月,路上還常發生雪崩、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

  若沒有經驗豐(feng) 富的向導,官兵們(men) 將寸步難行。就在這時,巴依卡的父親(qin) ——塔吉克牧民凱力迪別克·迪力達爾自告奮勇,當起了連隊的義(yi) 務向導。此後的23年間,他帶領著邊防官兵走遍了紅其拉甫邊防線上的每一塊界碑、每一條河流、每一道山溝。

  巴依卡說,從(cong) 小父親(qin) 便教育自己,正是邊防官兵們(men) 夜以繼日地守護祖國邊關(guan) ,各族人民才得以安居樂(le) 業(ye) 。“他們(men) 為(wei) 我們(men) 付出了很多,我們(men) 給他們(men) 帶路,隻是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1972年,父親(qin) 把這份責任傳(chuan) 給了巴依卡:“你要繼續走我的路,為(wei) 祖國的邊防事業(ye) 作出新的貢獻。”

  巍巍昆侖(lun) ,茫茫雪原。

  巴依卡的足跡踏遍了帕米爾高原邊防線,他被當地軍(jun) 民稱為(wei) 邊防線上的“活地圖”,憑著自己多年的經驗無數次為(wei) 邊防官兵化險為(wei) 夷。

  一次,巴依卡帶著邊防戰士騎著犛牛經過開拉阿甫河。走在最前麵的他被一個(ge) 大浪衝(chong) 到一塊石頭上,腿部骨折,痛得幾乎暈過去。當時,另一名戰士也被衝(chong) 入洶湧的河水中,千鈞一發之際,巴依卡不顧傷(shang) 痛跳入水中,硬是把戰士拉了回來。但很快他就不省人事,經過數小時的搶救才挽回了生命。

  像這樣與(yu) 死神擦肩而過的事,不知發生了多少次。

  這是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提孜那甫鄉(xiang) 拍攝的巴依卡·凱力迪別克(9月15日攝)。

  1986年,父親(qin) 凱力迪別克病重,可巡邏任務就在眼前,巴依卡十分糾結。父親(qin) 看出了兒(er) 子的心事,讓巴依卡放寬心,囑咐他將精力放在巡邊上。

  巴依卡憂心忡忡地踏上了巡邏征程。他走後沒幾天,父親(qin) 就離開了人世,被埋在了紅其拉甫的山穀間,那是父親(qin) 特意要求埋葬的地方,因為(wei) 那裏可以眺望到國門。

  1998年6月,巴依卡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他時常告訴人們(men) :“巡邏護邊是國家的事情,也是牧民的責任。沒有國家的界碑,哪有我們(men) 的牛羊?” 

  37年,700餘(yu) 次巡邏,行程超過3萬(wan) 公裏……巴依卡遇到的急難險情不勝枚舉(ju) ,但他從(cong) 來沒有退縮,從(cong) 來沒有停止守邊護邊的腳步。

  2009年,巴依卡像父親(qin) 一樣,將這份責任和愛國守邊精神傳(chuan) 承給了兒(er) 子拉齊尼·巴依卡。拉齊尼從(cong) 十幾歲就開始跟著父親(qin) 一起巡邏,學習(xi) 探路、查看地形等技巧。

  拉齊尼·巴依卡在新疆紅其拉甫邊境線的巡邏途中(2011年9月23日)。

  巡邏路上,拉齊尼也總是走在最前麵探路,一次又一次幫邊防官兵化險為(wei) 夷。一直以來,他都是父親(qin) 的驕傲。紅其拉甫邊防連的官兵換了一茬又一茬,他們(men) 與(yu) 巴依卡一家三代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然而,2021年1月4日,卻成了巴依卡永遠無法忘記的日子。

  那天,雪花落得紛紛揚揚。正在喀什大學參加培訓的拉齊尼在經過學校人工湖時,看到一名兒(er) 童落入冰窟。拉齊尼在伸手去拉孩子的時候,冰麵突然坍塌。他拚盡全力把孩子托出水麵,並用最後的力氣將孩子往冰麵推了一把,隨後墜入冰冷的湖中,生命定格在41歲。

  噩耗傳(chuan) 來,巴依卡心痛欲裂。但當獲救小孩的母親(qin) 在他家門口遲遲不敢進門時,老人出門將對方迎了進來。

  “拉齊尼救人我並不意外,失去兒(er) 子我心裏特別難過,但他是為(wei) 了救孩子犧牲的,我為(wei) 他感到驕傲。”他告訴這位母親(qin) ,“雖然他離開了我,但是56個(ge) 民族的孩子都是我的孩子。”

  盡管年事已高,巴依卡無法再奮戰在邊防一線,但他依舊用自己的方式“屹立”於(yu) 高原上。

  這是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提孜那甫鄉(xiang) 拍攝的巴依卡·凱力迪別克(9月15日攝)。

  走進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提孜那甫鄉(xiang) 提孜那甫村巴依卡的家中,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牆壁上掛滿的一幅幅拉齊尼的照片,每一個(ge) 照片的鏡框都被老父親(qin) 擦拭得亮亮的,掛得整整齊齊。

  這幾年,到帕米爾高原觀光的遊客在聽說這一家人的事跡以後,都會(hui) 自發來村裏看望巴依卡。大夥(huo) 兒(er) 圍坐在擺滿美食的炕上,聆聽巴依卡講述護邊時的艱辛故事,還有村裏翻天覆地的變化。

  最讓老人欣喜的是,2022年底,新疆首座高原機場塔什庫爾幹紅其拉甫機場正式通航,雪域高原帕米爾迎來首批“空中來客”。曾經閉塞的高原,如今已四通八達。

  “拉齊尼走了,我有義(yi) 務承接他的職責,用我的講述讓孩子們(men) 銘記,努力學習(xi) ,永遠聽黨(dang) 話、感黨(dang) 恩、跟黨(dang) 走。”巴依卡目光堅定地說。

(文字來源新華社)

發布時間:2024年09月23日 15:58 來源:ky体育中心 編輯:徐瑤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