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為國“聽海”——追記我國水聲工程學科奠基人楊士莪院士

ky体育中心 打印 糾錯
微信掃一掃 ×
收聽本文 00:00/00:00

  我國是一個(ge) 海洋大國,海岸線長達3.2萬(wan) 多公裏。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楊士莪,是一個(ge) 響徹中國水聲界的名字。

楊士莪為(wei) 學生講授開學第一課。

  作為(wei) 我國水聲工程學科奠基人和水聲科技事業(ye) 開拓者之一,楊士莪秉承“哈軍(jun) 工”優(you) 良傳(chuan) 統,全力投身水聲科學研究,帶領團隊攻克了一係列關(guan) 鍵核心技術,推動實現了重大創新突破,完成了由我國科學家首次獨立指揮和實施的大型深海水聲綜合考察任務,將畢生心血奉獻給祖國。

  2024年3月19日,楊士莪因病在哈爾濱逝世,享年93歲。“做人做事做學問,為(wei) 船為(wei) 海為(wei) 國防”,一大批國家急需的水聲人才在他的感召下,踐行強國夢想,守衛萬(wan) 裏海疆。

楊士莪在大學時代的留影。

  以身許國  為(wei) 國“聽海”

  楊士莪於(yu) 1931年出生。從(cong) 小經曆戰亂(luan) 、流離輾轉,使他萌生出“讀書(shu) 是為(wei) 了救國和報國”的強烈渴望。新中國成立後,在清華大學物理係學習(xi) 的他毅然報名參軍(jun) ,後來到第一海軍(jun) 學校(現海軍(jun) 大連艦艇學院)任教。

  195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軍(jun) 事工程學院開始籌建,這是我國第一所綜合性高等軍(jun) 事技術院校。因校址在哈爾濱,被稱為(wei) “哈軍(jun) 工”,也就是哈爾濱工程大學的前身。楊士莪再度北上。

  1957年,楊士莪被派往蘇聯進修。當時,我國水聲學科亟須填補空白,他便從(cong) 天文學改行研究水聲。因為(wei) 光波、電磁波等在水中“寸步難行”,聲波可以遠距離傳(chuan) 播。

  其間,楊士莪發現有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技術實驗室對他這樣的外國人是緊緊關(guan) 閉的。“真正尖端的東(dong) 西,想從(cong) 國外學、從(cong) 國外買(mai) ,都是不可能的,隻能自己幹。”他暗下決(jue) 心:一定要讓中國的“耳朵”,聽懂大海的聲音,這就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的骨氣。

工作中的楊士莪。

  1960年,楊士莪在回國後選擇白手起家,在哈軍(jun) 工創建了我國第一個(ge) 理工結合、配套完整、為(wei) 國家戰略服務的綜合性水聲工程專(zhuan) 業(ye) 。他擠出時間鑽研理論,編寫(xie) 教材,推出了國際上最早集中論述水下噪聲機理的著作《水下噪聲原理》,國內(nei) 最早的聲學理論著作《聲學原理》,以及《水聲傳(chuan) 播原理》等課程和教材。

  70年多來,中國水聲學科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弱到強、從(cong) 常規到精專(zhuan) ,楊士莪始終引領前行。無論是海洋礦產(chan) 勘探、船舶導航、水下作業(ye) 等海洋資源開發,還是海疆保衛重任,都離不開水聲學,離不開他所打下的基礎。

  20世紀80年代中期,楊士莪(左)在實驗室指導學生。

  創新不止  邁向“深藍”

  南海,我國最深最大的海區和重要海上通道。1994年4月,一場中國水聲界期盼已久的考察,終於(yu) 出征了。這是我國首次具有戰略意義(yi) 的水聲科學綜合考察,堪稱中國水聲“從(cong) 淺海邁向深海”的第一步。

  兩(liang) 艘水聲科學考察船懸掛著五星紅旗,承載著近百名科研人員穩穩行進,楊士莪擔任此次考察隊隊長和首席科學家。行至赤道附近,甲板溫度接近70攝氏度,酷熱難耐,加上淡水告罄,年過花甲的他便把船上漂著油花的壓載水燒開了喝。

  “要想‘下五洋捉鱉’,拚的就是那股勁兒(er) ,做科研就是打仗,該咬牙的時候一定得咬住。”回想當年與(yu) 老師一同出海,同為(wei) 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楊德森仍難忘懷。

  最早提出水聲定位方法,為(wei) 我國自主設計研發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奠定基礎;主持設計並建造我國首個(ge) 針對聲學研究的“重力式低噪聲水洞”;在製定我國水聲發展規劃、確定水聲學科研究方向、指導重大水聲科研和工程項目中,始終發揮重要作用……在我國水聲科研領域,楊士莪總是走在前列。

  2016年,國家海洋局為(wei) 85歲高齡的楊士莪頒發“終身奉獻海洋”紀念獎章,但他奮鬥的腳步從(cong) 未停下。試驗設備研製、海洋水文條件監測、海試數據分析……他堅持參加科研海試和科學考察,很多項目都會(hui) 過問、籌劃。

  “夕陽雖落蒼山後,猶映晚霞滿天紅。”在90歲壽辰儀(yi) 式上,楊士莪鏗鏘的話語振奮人心。

楊士莪(中)為(wei) 學生講解水聲實驗。

  潛心治學  培育“後浪”

  “海洋是我們(men) 的‘藍色國土’,需要每個(ge) 人愛護、保護、守護。”在數十年的教學和人才培養(yang) 中,楊士莪熱衷將海洋理念傳(chuan) 遞給人們(men) 。

  直到耄耋之年,他依舊投身教學科研一線,堅持為(wei) 本科生上課,並且幾乎都是站著講課,被稱為(wei) “一站到底”的“90後院士”。

  寫(xie) 工整的板書(shu) 、講前沿的知識,目光平和、聲如洪鍾,慢條斯理、充滿睿智……每當課堂結束,不少學生起立鼓掌,還有的衝(chong) 上講台請教問題、與(yu) 他合影,他都一一應下。

  學生們(men) 說,請他審閱論文,一兩(liang) 天就能得到反饋,修改意見寫(xie) 得清清楚楚。有時他到外地開會(hui) ,隻要一回校,第一件事就是把耽誤的課補上。

  同事們(men) 說,幾乎沒見過他發脾氣,但他不怒自威;也未見他流露疲態或者慌亂(luan) ,他總是指揮若定、沉著果斷。

  據統計,楊士莪累計培養(yang) 了110多名水聲專(zhuan) 業(ye) 碩士、博士研究生,其中多數已經成長為(wei) 科研及學術骨幹,我國水聲領域的三名中國工程院院士都曾受他指導。他曾獲評“全國教書(shu) 育人楷模”“全國優(you) 秀科技工作者”“龍江楷模”等稱號。

  “教育就是傳(chuan) 道授業(ye) 解惑,受過教訓、栽過跟頭的人應該幫助年輕人少走彎路”“要把理論研究與(yu) 工程實際聯係起來,要把個(ge) 人的前途和國家的需要結合起來”……

  如今,銘記他的初心,追尋他的腳步,一大批能挑大梁、擔重任的科技人才乘風破浪、砥礪前行,為(wei) 全麵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偉(wei) 業(ye) 作出新的貢獻。

發布時間:2024年09月19日 07:59 來源:新華社 編輯:許建文 打印